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从学校走出来的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而应该首先是一个和谐的人。”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品德的磨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并指出它主要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一表述准确揭示了这门课程的主要特征,特别是提出了人文性特点,丰富发展了思想品德课的内涵。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品德课程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导向,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
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一切失败的课堂都是人文关爱缺失的课堂,所有失败的教学都是人性美未能体现的教学。为此,思想品德课的成功教学,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1.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环境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对话的过程,思想品德课必须充分利用这种“对话”,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老师重在点拨、引导,让学生大胆抒发,真情展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使课堂充满尊重与理解,处于倾诉与倾听、交流与沟通的和谐氛围之中。
2.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体现教师的人文情怀 思想品德课区别于一般学科,教学需要因尊重而带来的激动和理智,需要个体自主的感知、体验和情感上的认同,充满了个性之美。因此教学需要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水平,让学生做他能够做的事;教学需要宽容,要允许学生失误与反复,思考与调整,引导学生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境界。
3. 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人文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之上,即要有东西可合作、可探究。而合作探究的重点不是课本上现成的结论和观点,而是这些结论和观点形成的过程、它们对人自身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地运用它们。因此我们必须以富有人文价值的生活事件或历史文化素材为背景,通过设计仿真的情境或引用真实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置身其中,通过主动思考、民主讨论、合作探究,感受道德的力量,接受熏陶,收获喜悦。
4. 建设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的思想火花在碰撞中融汇燃烧 思想品德课程强调为学生自我发展提供帮助与指导,强调学生自主探索与获取,而不是灌输与说教,因此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开放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引导学生在思维交互中形成符合主流思想的倾向。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打破封闭性,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都富有开放性。在开放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智慧,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充分调动和利用课堂生成,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和智慧,并加以发挥和引导,充分运用学生自身的人文要素。同时要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的小结阶段,不应该是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教学内容结构的简单展现,而应该是情感要素和人文思想的提升。
5.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任何超越认知阶段和思想实际的做法,都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贴近生活,就是要贴近真实的、可触摸的生活,而不是远离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出生活中的人性至善至美的东西,使教学充溢着人情美、人性美。贴近生活需要正视社会现实,而不是回避或歪曲,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公共生活环境中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对待现实,促进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内化和外现,使人文火种在学生心中播种和成长。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无灵魂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思想品德课正应该成为这样的一棵人文之树、一朵人文之云、一个人文之魂,处处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一切失败的课堂都是人文关爱缺失的课堂,所有失败的教学都是人性美未能体现的教学。为此,思想品德课的成功教学,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1.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环境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对话的过程,思想品德课必须充分利用这种“对话”,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老师重在点拨、引导,让学生大胆抒发,真情展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使课堂充满尊重与理解,处于倾诉与倾听、交流与沟通的和谐氛围之中。
2.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体现教师的人文情怀 思想品德课区别于一般学科,教学需要因尊重而带来的激动和理智,需要个体自主的感知、体验和情感上的认同,充满了个性之美。因此教学需要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水平,让学生做他能够做的事;教学需要宽容,要允许学生失误与反复,思考与调整,引导学生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境界。
3. 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人文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之上,即要有东西可合作、可探究。而合作探究的重点不是课本上现成的结论和观点,而是这些结论和观点形成的过程、它们对人自身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地运用它们。因此我们必须以富有人文价值的生活事件或历史文化素材为背景,通过设计仿真的情境或引用真实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置身其中,通过主动思考、民主讨论、合作探究,感受道德的力量,接受熏陶,收获喜悦。
4. 建设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的思想火花在碰撞中融汇燃烧 思想品德课程强调为学生自我发展提供帮助与指导,强调学生自主探索与获取,而不是灌输与说教,因此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开放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引导学生在思维交互中形成符合主流思想的倾向。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打破封闭性,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都富有开放性。在开放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智慧,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充分调动和利用课堂生成,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和智慧,并加以发挥和引导,充分运用学生自身的人文要素。同时要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的小结阶段,不应该是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教学内容结构的简单展现,而应该是情感要素和人文思想的提升。
5.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任何超越认知阶段和思想实际的做法,都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贴近生活,就是要贴近真实的、可触摸的生活,而不是远离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出生活中的人性至善至美的东西,使教学充溢着人情美、人性美。贴近生活需要正视社会现实,而不是回避或歪曲,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公共生活环境中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对待现实,促进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内化和外现,使人文火种在学生心中播种和成长。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无灵魂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思想品德课正应该成为这样的一棵人文之树、一朵人文之云、一个人文之魂,处处闪耀出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