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创设情景。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做准备。为此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
【关键词】引领 主动参与 基点
新课标下的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即强调学生要动手、动口、动脑,要求学生去“做”,从“做”中学,从“做”中思,从“做”中去积累与提高。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创设情景。教学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做准备。为此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
那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注重哪些方面呢?
一、更新观念,以生为本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不再是主导者,教师是引路人、参与者、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者,师生双方同时扮演双重角色,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新课程下的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营造“敢想、敢说、敢问、敢试”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新的课程改革是新课标的方向,也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追求的目标;而“参与”则是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实施这一目标的有效抓手。
为此我们必须明确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下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调控者,更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欣赏者,教师观念必须更新,要树立以生为本之理念,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注重实际,因材施教,因课制宜
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让所有的学生在适当的教学程控下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但面对一个班集体,并不是所有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都是相同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要了解学生的特点与习惯,针对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施展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得。有的放矢,才能命中靶心,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需要自由活动时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与行动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些挫折,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展示;多给学生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塑造自己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因材施教,因课制宜,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三、重视活动,于活动中思考、感悟、内化自身
新课改的一个显著表象就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尤其像英语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一斑。因为空洞的说教往往不如真实的实践。“身教”重于言教。(这个身教不仅指教师的榜样示范,也指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而受到的教育。)
当然,活动的范畴是多方面的,它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或思维、或对话、或动手、或表演、或评价、或演讲等等。只有教师放开手脚,多设置活动,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去体验,并从吸取营养,内化自身
因此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形成互动课堂的保证。问题的主题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要考虑与学生所学教材的联系,还要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知识水平、存在的问题。主题不可过大或过小,过难或过易;主题不能过于抽象,离学习者太远,摸不着边际;也不能过于具体,引不起学习者的思考和争论。
四、营造宽松、民主的气氛,让学生乐于参与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以主动积极愉快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便是教师教研的永恒主题。
试想:一个凶巴巴的,蛮不讲理唯我独导的教师,学生在他的教育教学下,只能唯唯诺诺,整天提心吊胆,担心出错……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能有学习的积极性吗?
因此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我们必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达,发展他的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自主参与。教学中,教师可多一点微笑,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可多一点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不横加干涉,尊重学生的隐私,不随便宣扬;可多一点赞美,不吝啬对学生的赞美、鼓励,以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师创设“和谐的参与环境”是参与式教学的一个前提,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投身于教学,真正实现引导学生参与。
五、善待学生,宽容鼓励,以激励性的评价来引领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的一句激励的语言,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默许的眼神都可以将平等、亲切、信任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向他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爱心。课堂上,允许学生在“熬不住”的情况下,插嘴发言,自由站立举手等;有时学生会因思维的活跃或某种成功而手舞足蹈或发出声响,这都是人的情感的正常宣泄,而不能批评指责。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不要吝惜赏识和表扬,因为它们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都喜欢被教师表扬,都十分重视老师的表扬。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心理的这一特点,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及时的表扬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公平的、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当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六、立足自身特点,不断学习,融会贯通,随机应变
经常在听课中发现,当老师提出一个稍难的问题时,学生仿佛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可能一下子会从学习的沸点降到一半。如果思考再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他们的学习热情可能会降到零度(当然,除了一小部分尖子生在思考外)。我们在教学中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或困惑。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下降,参与能力不够,无法实现主动参与的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来源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忽略学生的能力与学习的实际情况,聪慧的教师在预设时就会考虑到这一点,他们的智慧源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了解,在设计流程时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比如,学生在阅读课新课开始前,预习文章时,在理解方面可能会有些难度。因为新的词汇较多,有些结构还没能掌握,有时绞尽脑汁也无从下手。所以我们教师要周全考虑,在设计训练点时,可以做一些方式方法的指导。比如,参与式教学中的“导学提纲”,就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学生有了点启示,立足于一点或几点展开分析,这样一些重点、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了。
当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需要教师拥有驾驭课堂的能力与灵活机智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点拨尤为重要。同时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
也许你的漂亮的粉笔字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许你的标准的英语发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许你的机智幽默能让学生开怀大笑;也许你的聪明、灵活能让学生佩服之至。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立足自身特点,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以应付和调控教学过程中的多种“变化”,要能融会贯通,随机应变,用自己的优势来赢得学生的亲近与欢心。
有了教师的指引,就会有更多学生的积极参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会彰显课堂的精彩。
我们通过参与,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自我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自我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卢正芝 著.《学会参与: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2] 闫祯编 著.《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3] 方明 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4] 闫学 著.《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引领 主动参与 基点
新课标下的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即强调学生要动手、动口、动脑,要求学生去“做”,从“做”中学,从“做”中思,从“做”中去积累与提高。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创设情景。教学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做准备。为此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
那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注重哪些方面呢?
一、更新观念,以生为本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不再是主导者,教师是引路人、参与者、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者,师生双方同时扮演双重角色,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新课程下的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营造“敢想、敢说、敢问、敢试”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新的课程改革是新课标的方向,也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追求的目标;而“参与”则是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实施这一目标的有效抓手。
为此我们必须明确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下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调控者,更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欣赏者,教师观念必须更新,要树立以生为本之理念,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注重实际,因材施教,因课制宜
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让所有的学生在适当的教学程控下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但面对一个班集体,并不是所有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都是相同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要了解学生的特点与习惯,针对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施展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得。有的放矢,才能命中靶心,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需要自由活动时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与行动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些挫折,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展示;多给学生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塑造自己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因材施教,因课制宜,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三、重视活动,于活动中思考、感悟、内化自身
新课改的一个显著表象就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尤其像英语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一斑。因为空洞的说教往往不如真实的实践。“身教”重于言教。(这个身教不仅指教师的榜样示范,也指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而受到的教育。)
当然,活动的范畴是多方面的,它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或思维、或对话、或动手、或表演、或评价、或演讲等等。只有教师放开手脚,多设置活动,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去体验,并从吸取营养,内化自身
因此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形成互动课堂的保证。问题的主题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要考虑与学生所学教材的联系,还要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知识水平、存在的问题。主题不可过大或过小,过难或过易;主题不能过于抽象,离学习者太远,摸不着边际;也不能过于具体,引不起学习者的思考和争论。
四、营造宽松、民主的气氛,让学生乐于参与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以主动积极愉快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便是教师教研的永恒主题。
试想:一个凶巴巴的,蛮不讲理唯我独导的教师,学生在他的教育教学下,只能唯唯诺诺,整天提心吊胆,担心出错……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能有学习的积极性吗?
因此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我们必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达,发展他的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自主参与。教学中,教师可多一点微笑,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可多一点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不横加干涉,尊重学生的隐私,不随便宣扬;可多一点赞美,不吝啬对学生的赞美、鼓励,以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师创设“和谐的参与环境”是参与式教学的一个前提,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投身于教学,真正实现引导学生参与。
五、善待学生,宽容鼓励,以激励性的评价来引领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的一句激励的语言,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默许的眼神都可以将平等、亲切、信任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向他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爱心。课堂上,允许学生在“熬不住”的情况下,插嘴发言,自由站立举手等;有时学生会因思维的活跃或某种成功而手舞足蹈或发出声响,这都是人的情感的正常宣泄,而不能批评指责。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不要吝惜赏识和表扬,因为它们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都喜欢被教师表扬,都十分重视老师的表扬。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心理的这一特点,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及时的表扬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公平的、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当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六、立足自身特点,不断学习,融会贯通,随机应变
经常在听课中发现,当老师提出一个稍难的问题时,学生仿佛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可能一下子会从学习的沸点降到一半。如果思考再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他们的学习热情可能会降到零度(当然,除了一小部分尖子生在思考外)。我们在教学中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或困惑。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下降,参与能力不够,无法实现主动参与的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来源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忽略学生的能力与学习的实际情况,聪慧的教师在预设时就会考虑到这一点,他们的智慧源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了解,在设计流程时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比如,学生在阅读课新课开始前,预习文章时,在理解方面可能会有些难度。因为新的词汇较多,有些结构还没能掌握,有时绞尽脑汁也无从下手。所以我们教师要周全考虑,在设计训练点时,可以做一些方式方法的指导。比如,参与式教学中的“导学提纲”,就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学生有了点启示,立足于一点或几点展开分析,这样一些重点、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了。
当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需要教师拥有驾驭课堂的能力与灵活机智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点拨尤为重要。同时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
也许你的漂亮的粉笔字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许你的标准的英语发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许你的机智幽默能让学生开怀大笑;也许你的聪明、灵活能让学生佩服之至。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立足自身特点,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以应付和调控教学过程中的多种“变化”,要能融会贯通,随机应变,用自己的优势来赢得学生的亲近与欢心。
有了教师的指引,就会有更多学生的积极参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会彰显课堂的精彩。
我们通过参与,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自我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自我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卢正芝 著.《学会参与: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2] 闫祯编 著.《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3] 方明 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4] 闫学 著.《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