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建筑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工业社会以来,建筑发展构成了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动因,但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消耗,又使之成为当代能源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建筑设计是工程建设计划的具体化,对工程建设的投资、实施及使用中的能耗、物耗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作用。在建筑设计阶段,提升对经济性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对于促成建筑发展、步入高效、集约化轨道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对当前建筑设计中经济性问题的分析
我国正处于一个建筑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对建筑发展及其内涵进行重新思考的时期。目前,在建筑创作中所存在的对经济性重视不够、认识片面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归纳、分析。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重视建筑方案的经济性研究。设计构思中,人们习惯于仅对一般的建筑功能、形式表现等进行思考;对设计方案的评价,也常常只关注其形式表现力、空间舒适度、技术先进性等方面,缺少对建筑经济性问题的研究以及对经济条件的客观分析,使得实际工程中超出经济条件而违反概、预、结算梯级制约关系的实例屡见不鲜。
(2)忽视建筑使用中的消费成本。对建筑经济性的认识局限于建设成本的最小化,而忽视使用过程中能源、资源的消耗成本,缺少对社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的研究,常常造成建设低投入和使用高能耗、低效率的非良性循环。
(3)缺乏综合效益观念。孤立地理解经济效益,将高经济回报作为建筑发展的首要目标,忽视环境质量、社会效益,最终使经济效益也很难得到保证。
二、建筑设计经济性理念的建立
1、强调建筑“全寿命过程”的经济性
2、倡导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可行性的有机结合
3、协调“适用”、“经济”、“美观”三者的关系
4、认识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建筑设计经济性原则的构成
注重经济性的建筑设计包含非常广泛的内容。除了以往实践中所强调的改善建筑体形系数、降低层高、改进建筑材料保温性能和气密性等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外,更要在建筑空间组织、结构设置、能源与资源利用、技术组织,以及建筑循环再利用等方面全面地确立经济性的原则、方法。
1、“少费多用”原则
“少费多用(morewithless)”是由美国建筑师、工程师R·B·富勒提出的。意在借助有效的手段,用尽可能少的材料、资源消耗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效益。在人类发展与资源危机的矛盾日渐突出的今天,它不失为一条重要的经济性设计原则。
“少费多用”原则还体现在建筑空间组织、利用的高效化方面。这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对每一平方米面积的有效利用,还要对三向度的空间做充分的发掘。当代图书馆设计中提出了“模块式”图书馆的创作思路,将图书馆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采用不同的层高、柱网,进行类比布局。这样可以减少“三统一”标准空间所造成的浪费,充分发挥空间效益。南京某高效空间住宅的设计中则对厨房、厕所的上区、卧区上下等潜在空间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将每户主、次二个开间设置为不同层高,对应于不同的功能使用要求,大大提高了住宅空间的使用效益。
2、集约化原则
建筑是各项物质资源的集合体,全球2/5的能源、材料,1/6的净水消耗在建筑的建造及使用中。提高建设及使用过程中资源、能源利用的集约化程度,无论是对于建筑业还是对于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城市、建筑发展与土地资源总体供求矛盾是当今环境危机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建设实践中应注意立体地开发用地空间,发掘城市地上及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益;结合旧城改造,拆旧建新,提高城市容量;在建筑空间的构筑中,还应积极采用轻、薄的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以少占建筑空间。
(2)水资源利用的集约化。水是人类十分有限的资源,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结合废水净化、雨水收集,设置循环用水和分质用水系统,并积极采用各类节水设施、设备,有效地控制用水量。如在日本许多高层建筑中所采用的“中水道”技术,将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冲洗卫生洁具、盥洗、清扫等,有效地提高了水的集约化利用程度。
(3)能源利用的集约化。在全球推进可持续性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进程中,建筑节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中应结合相关技术的进步,提高能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
3、适宜性原则
当前的建筑实践中,尤其在发展中国家,“适宜性”应是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因为它是重要的经济性原则之一。
(1)与经济条件相适宜。当前多种技术体系并存的现实首先是与地域经济差异相对应的。技术设置要做到切实可行、经济有效,就必须从地域经济的客观条件出发,与人们的实际消费需求相适宜。许多发展中国家成功的设计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2)与自然条件相适宜。建筑设计中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等因素相结合,常常会使方案的建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使用中的能耗、物耗。如今,“设计结合自然”、“设计结合气候”已成为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杨经文关于生物气候摩天楼的创意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对自然气候因素的深入研究。托马斯·赫尔佐格的生态建筑实践也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些与自然环境条件相统一的設计思路,是技术设置达到高效节能、经济适宜目的的重要保障。
(3)与社会人文因素相适宜。社会习俗、信仰、审美、价值观等因素对建筑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个单纯从技术合理化角度出发,而忽视社会人文要素的建筑方案是很难得到使用者认可的,甚至与其经济实用性的基本前提都是相背离的。
4、循环利用原则
从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着眼,将建筑的循环再利用与添建、新建相结合,形成建筑发展的动态循环机制,这不仅有利于环境的维护,对于提高建筑的经济性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顺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使建筑发展走高效化、集约化的道路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在总体上要求社会宏观经济的发展要步入高效化、集约化的轨道,为建筑的集约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求建筑设计者必须从当今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出发,建立宏观的经济性理念,合理地确定各种条件下的建筑设计标准、评价体系,总结各项经济性措施、原则,为满足社会各类需求、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做出贡献。
建筑设计是工程建设计划的具体化,对工程建设的投资、实施及使用中的能耗、物耗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作用。在建筑设计阶段,提升对经济性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对于促成建筑发展、步入高效、集约化轨道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对当前建筑设计中经济性问题的分析
我国正处于一个建筑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对建筑发展及其内涵进行重新思考的时期。目前,在建筑创作中所存在的对经济性重视不够、认识片面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归纳、分析。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重视建筑方案的经济性研究。设计构思中,人们习惯于仅对一般的建筑功能、形式表现等进行思考;对设计方案的评价,也常常只关注其形式表现力、空间舒适度、技术先进性等方面,缺少对建筑经济性问题的研究以及对经济条件的客观分析,使得实际工程中超出经济条件而违反概、预、结算梯级制约关系的实例屡见不鲜。
(2)忽视建筑使用中的消费成本。对建筑经济性的认识局限于建设成本的最小化,而忽视使用过程中能源、资源的消耗成本,缺少对社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的研究,常常造成建设低投入和使用高能耗、低效率的非良性循环。
(3)缺乏综合效益观念。孤立地理解经济效益,将高经济回报作为建筑发展的首要目标,忽视环境质量、社会效益,最终使经济效益也很难得到保证。
二、建筑设计经济性理念的建立
1、强调建筑“全寿命过程”的经济性
2、倡导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可行性的有机结合
3、协调“适用”、“经济”、“美观”三者的关系
4、认识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建筑设计经济性原则的构成
注重经济性的建筑设计包含非常广泛的内容。除了以往实践中所强调的改善建筑体形系数、降低层高、改进建筑材料保温性能和气密性等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外,更要在建筑空间组织、结构设置、能源与资源利用、技术组织,以及建筑循环再利用等方面全面地确立经济性的原则、方法。
1、“少费多用”原则
“少费多用(morewithless)”是由美国建筑师、工程师R·B·富勒提出的。意在借助有效的手段,用尽可能少的材料、资源消耗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效益。在人类发展与资源危机的矛盾日渐突出的今天,它不失为一条重要的经济性设计原则。
“少费多用”原则还体现在建筑空间组织、利用的高效化方面。这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对每一平方米面积的有效利用,还要对三向度的空间做充分的发掘。当代图书馆设计中提出了“模块式”图书馆的创作思路,将图书馆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采用不同的层高、柱网,进行类比布局。这样可以减少“三统一”标准空间所造成的浪费,充分发挥空间效益。南京某高效空间住宅的设计中则对厨房、厕所的上区、卧区上下等潜在空间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将每户主、次二个开间设置为不同层高,对应于不同的功能使用要求,大大提高了住宅空间的使用效益。
2、集约化原则
建筑是各项物质资源的集合体,全球2/5的能源、材料,1/6的净水消耗在建筑的建造及使用中。提高建设及使用过程中资源、能源利用的集约化程度,无论是对于建筑业还是对于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城市、建筑发展与土地资源总体供求矛盾是当今环境危机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建设实践中应注意立体地开发用地空间,发掘城市地上及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益;结合旧城改造,拆旧建新,提高城市容量;在建筑空间的构筑中,还应积极采用轻、薄的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以少占建筑空间。
(2)水资源利用的集约化。水是人类十分有限的资源,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结合废水净化、雨水收集,设置循环用水和分质用水系统,并积极采用各类节水设施、设备,有效地控制用水量。如在日本许多高层建筑中所采用的“中水道”技术,将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冲洗卫生洁具、盥洗、清扫等,有效地提高了水的集约化利用程度。
(3)能源利用的集约化。在全球推进可持续性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进程中,建筑节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中应结合相关技术的进步,提高能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
3、适宜性原则
当前的建筑实践中,尤其在发展中国家,“适宜性”应是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因为它是重要的经济性原则之一。
(1)与经济条件相适宜。当前多种技术体系并存的现实首先是与地域经济差异相对应的。技术设置要做到切实可行、经济有效,就必须从地域经济的客观条件出发,与人们的实际消费需求相适宜。许多发展中国家成功的设计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2)与自然条件相适宜。建筑设计中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等因素相结合,常常会使方案的建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使用中的能耗、物耗。如今,“设计结合自然”、“设计结合气候”已成为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杨经文关于生物气候摩天楼的创意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对自然气候因素的深入研究。托马斯·赫尔佐格的生态建筑实践也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些与自然环境条件相统一的設计思路,是技术设置达到高效节能、经济适宜目的的重要保障。
(3)与社会人文因素相适宜。社会习俗、信仰、审美、价值观等因素对建筑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个单纯从技术合理化角度出发,而忽视社会人文要素的建筑方案是很难得到使用者认可的,甚至与其经济实用性的基本前提都是相背离的。
4、循环利用原则
从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着眼,将建筑的循环再利用与添建、新建相结合,形成建筑发展的动态循环机制,这不仅有利于环境的维护,对于提高建筑的经济性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顺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使建筑发展走高效化、集约化的道路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在总体上要求社会宏观经济的发展要步入高效化、集约化的轨道,为建筑的集约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求建筑设计者必须从当今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出发,建立宏观的经济性理念,合理地确定各种条件下的建筑设计标准、评价体系,总结各项经济性措施、原则,为满足社会各类需求、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