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山东省平邑县在推进“农民上楼”过程中出现一件“稀奇”事:武台镇南武沟村首期“农民上楼”工程56户每套10多万元联体别墅楼一售而空,连村支书也没“抢”到,村里协调100万元银行贷款一分也没花上。我们决定前去探个究竟。
走近南武沟村,我们便被另一番景象折服了:漫山遍野全是葡萄架,路两旁、山腰上,一垄垄,一行行,一片连一片。路边竖起的水果收购广告牌、停放在路边的车辆和田间地头忙碌的果农告诉我们,南武沟村的葡萄熟了。
“老赵,老赵,来客人了,快出来吧!”我们停车在村口收购大棚旁。陪同采访的武台镇党委宣传委员吴翠羽向市场的人群中高声喊道。
“来了,来了。”人群中挤出一位年过六旬、头发苍白的农民。他就是南武沟村的支部书记赵吉华,“我这一早转了5个地头市场。咱要随时掌握葡萄的市场行情,还要照顾好外来的客户。”
“一进你们村全是葡萄地。不见庄稼地啊。”同事感叹道。
“从今年起,全村135.7公顷耕地已不再种一棵庄稼。”看我们惊奇,赵支书爽朗地笑起来,“走,带你们到葡萄地里去看看。”
越过人群。转身便是葡萄地。沿生产路西行,驻足村西山丘一片葡萄地旁,赵书记自豪地说:“这是村里‘葡萄大王’杜现胜葡萄地。今年他的葡萄最‘金贵’,1千克卖10块钱。”
“哪里来的客商,等我一下。尝尝俺的葡萄。”说话间,从过往的葡萄架传来一个声音。不一会儿。主人杜现胜从葡萄地里走出来,递给我们一大串紫里透红的葡萄。
“尝尝,这是经过咱改良的藤稔葡萄品种。看,这果粒多大。大伙都叫他‘乒乓球’葡萄。”说起葡萄。这位青年人就眉飞色舞起来,“这不。今年俺试着把这667平方米(1亩)葡萄提前一个月扣上了大棚。葡萄提前半个月上市,1千克葡萄卖10块多。这667平方米葡萄已卖了近2万元了。还能摘1000千克……”
“老头子让让路,别耽搁了俺去卖葡萄……”这时,一位40多岁妇女骑三轮车带了七八箱葡萄正路过。
“侄媳妇。这一车少说要卖500块吧,以后不会再嫌俺胡折腾了吧?”老赵风趣地对那位妇女说。
“你这老头子,哪壶不开提哪壶啊。现在谁不感激你为大家选一个致富的好路子啊。”
原来那是15年前事。赵支书从外地引进巨峰葡萄品种,当年栽植了2公顷。谁知老百姓今春栽了,明春就给拔了,都说赵支书胡折腾,有的妇女还当着面说难听的话。3年下来,规划了33.4公顷的基地只有几户人家栽植。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气得老支书提前退休。他离职4年,村里乱了、穷了4年。7年前,村党支部请求镇党委从县城请回了打工的老支书。2002年,“二次出山”的老赵一上任就着手建设葡萄园。
“多亏了像杜现胜这些示范户哩!像他一样的坚持下来的种植户,当时每年收入2万多元,同种粮食比效益高出好多倍。群众看在眼里。阻力就小了。”赵书记感慨地说。“如今,他们这些示范户成了村里专门聘的技术员。”
“嗨,其实这也多亏了各级的支持,每年春秋两季村里举办技术培训班。不光‘土专家’,县科协的同志也住在村里指导。每次培训班。村大院里都坐满了人,每户都唯恐落下了。你看,咱村栽植的葡萄平时都用发酵的黄豆或者鸡粪等农家肥。为了保证质量,很多农户还套袋管理,要不咱村能评上‘省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吗?”杜现胜道出其中的道理。
“看你们村大车一辆辆的。都是哪里的客户?”走出葡萄园,看到村头卖葡萄市场更繁忙了,笔者问道。
“不到采摘期,全国各地的电话就来了,既有多年的老客户,也有从网上找来的新客户。一进采摘旺季,南方、北方的客户就住进村,平时他们不敢离开。一挪窝就有别的地方客户抢了生意……”
“稀奇”事不稀奇。今年葡萄丰产了,又遇上了好价格。667平方米葡萄园收人少则1万元多则3万元。如此高的经济效益不难解开我们对“农民上楼”疑惑,富裕的农民们喜欢“更上一层楼啊”!
(作者联系电话:0539-421204513954910708)
走近南武沟村,我们便被另一番景象折服了:漫山遍野全是葡萄架,路两旁、山腰上,一垄垄,一行行,一片连一片。路边竖起的水果收购广告牌、停放在路边的车辆和田间地头忙碌的果农告诉我们,南武沟村的葡萄熟了。
“老赵,老赵,来客人了,快出来吧!”我们停车在村口收购大棚旁。陪同采访的武台镇党委宣传委员吴翠羽向市场的人群中高声喊道。
“来了,来了。”人群中挤出一位年过六旬、头发苍白的农民。他就是南武沟村的支部书记赵吉华,“我这一早转了5个地头市场。咱要随时掌握葡萄的市场行情,还要照顾好外来的客户。”
“一进你们村全是葡萄地。不见庄稼地啊。”同事感叹道。
“从今年起,全村135.7公顷耕地已不再种一棵庄稼。”看我们惊奇,赵支书爽朗地笑起来,“走,带你们到葡萄地里去看看。”
越过人群。转身便是葡萄地。沿生产路西行,驻足村西山丘一片葡萄地旁,赵书记自豪地说:“这是村里‘葡萄大王’杜现胜葡萄地。今年他的葡萄最‘金贵’,1千克卖10块钱。”
“哪里来的客商,等我一下。尝尝俺的葡萄。”说话间,从过往的葡萄架传来一个声音。不一会儿。主人杜现胜从葡萄地里走出来,递给我们一大串紫里透红的葡萄。
“尝尝,这是经过咱改良的藤稔葡萄品种。看,这果粒多大。大伙都叫他‘乒乓球’葡萄。”说起葡萄。这位青年人就眉飞色舞起来,“这不。今年俺试着把这667平方米(1亩)葡萄提前一个月扣上了大棚。葡萄提前半个月上市,1千克葡萄卖10块多。这667平方米葡萄已卖了近2万元了。还能摘1000千克……”
“老头子让让路,别耽搁了俺去卖葡萄……”这时,一位40多岁妇女骑三轮车带了七八箱葡萄正路过。
“侄媳妇。这一车少说要卖500块吧,以后不会再嫌俺胡折腾了吧?”老赵风趣地对那位妇女说。
“你这老头子,哪壶不开提哪壶啊。现在谁不感激你为大家选一个致富的好路子啊。”
原来那是15年前事。赵支书从外地引进巨峰葡萄品种,当年栽植了2公顷。谁知老百姓今春栽了,明春就给拔了,都说赵支书胡折腾,有的妇女还当着面说难听的话。3年下来,规划了33.4公顷的基地只有几户人家栽植。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气得老支书提前退休。他离职4年,村里乱了、穷了4年。7年前,村党支部请求镇党委从县城请回了打工的老支书。2002年,“二次出山”的老赵一上任就着手建设葡萄园。
“多亏了像杜现胜这些示范户哩!像他一样的坚持下来的种植户,当时每年收入2万多元,同种粮食比效益高出好多倍。群众看在眼里。阻力就小了。”赵书记感慨地说。“如今,他们这些示范户成了村里专门聘的技术员。”
“嗨,其实这也多亏了各级的支持,每年春秋两季村里举办技术培训班。不光‘土专家’,县科协的同志也住在村里指导。每次培训班。村大院里都坐满了人,每户都唯恐落下了。你看,咱村栽植的葡萄平时都用发酵的黄豆或者鸡粪等农家肥。为了保证质量,很多农户还套袋管理,要不咱村能评上‘省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吗?”杜现胜道出其中的道理。
“看你们村大车一辆辆的。都是哪里的客户?”走出葡萄园,看到村头卖葡萄市场更繁忙了,笔者问道。
“不到采摘期,全国各地的电话就来了,既有多年的老客户,也有从网上找来的新客户。一进采摘旺季,南方、北方的客户就住进村,平时他们不敢离开。一挪窝就有别的地方客户抢了生意……”
“稀奇”事不稀奇。今年葡萄丰产了,又遇上了好价格。667平方米葡萄园收人少则1万元多则3万元。如此高的经济效益不难解开我们对“农民上楼”疑惑,富裕的农民们喜欢“更上一层楼啊”!
(作者联系电话:0539-42120451395491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