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生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本文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承担的角色出发,从知识传递、方法传授、交流互动、技术应用四个方面阐述了建立动态课堂、优化研究生课堂教学过程的必然。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课堂教学;动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69-02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端,其培养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产品”是否能成为社会科学、技术、文化等最有力、最持久的保护者和促进者。研究生培养质量直接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来体现。现行大多高校采用的培养方式决定了研究生的学习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因此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作为这一教育活动中两个重要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双方各自的角色定位,既是高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衡量教育这种特殊的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教育环境当前所面临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是因为高校扩招直接引起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使得课堂内学生人数规模增大导致教师的教学对象无法精细化;二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快速进步,使得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来源的地位发生动摇;三是因为教育的市场化导致教学关系的利益化,学生对教育产品产生更高的消费需求。这种变化也给研究生课堂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断提升研究生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于实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教师作为知识的载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双方在研究生课堂上形成动态的教学关系。由于教师与学生存在知识与理解上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在这种动态关系中处于主动性地位。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顺应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在传递知识、传授方法的同时,改变教学方式和手段,及时捕捉即时产生的各种教学信息和教学机遇,创造性地改变教学方式和手段,通过教学互动,引领学生积极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
一、知识传递:从“传递者”到“思想者”
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满足于基本课程内容的传授并不能匹配于研究生教育的高要求。相较于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群体已经具备了更强的自学能力与领悟能力,所关注的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基本点与重点,更需要知识的完整性和前瞻性,对于课堂学习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种更高的要求集中表现在对现有知识点的延续性和扩展性上,因此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传递者”,并局限于教材内容的照本宣科,更重要的是通过讲授、探讨,给出新观点,树立自身的知识权威,保障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提供最大的知识信息量。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的投入、积累和创新。这不仅需要自身有扎实的专业底蕴,更要保证对专业前沿的关注度和敏锐度,做专业领域的“思想者”。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既要有前沿理论又不乏详细而具体的方法推导,注重专业研究与专业教学的良性循环,“以研促教,以教带研”。在进行教学计划时做好资源的整合者和知识的分解者,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摒弃陈旧过时的内容,注意更新和拓展,将经典的理论与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趋势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在课堂中不仅能传递基础知识,也能将这种知识从教学中加以提炼和延伸,实现对学习资源的深层发掘;同时使课堂充满未知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思想的发源地。
二、方法传授:从“控制者”到“引导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专业素养以及基础知识的权威性,并不意味着在此过程中的权威地位,也不代表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绝对控制。传统的课堂教学关注教师对知识的讲授,重在“学什么”而非“怎样学”,教师甚至呈现出权威无边的“控制者”态势。科学的教学活动更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只能作为“自然仆人”去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和道理,更应该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角度出发,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引导”取代“禁止”,实现“授人以渔而非鱼”。从完整的研究生课程设计原则出发,合理布局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全方体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计划。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事情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枯燥的知识,更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和人生,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通过传授举一反三的的技巧与方法,引导其在面对多元的知识语境和社会环境中,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和开拓精神。这不仅是调动教与学两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更是帮助学生养成思考习惯,实现个体积极创新与探索学习的重要因素。
三、交流互动:从“灌输者”到“同行者”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将形象思维提高到抽象思维。不同主体对世界意义的建构是有差异性的,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要想获得对世界的多种理解,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潮流,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反思现行的课堂教学过程,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而学生则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为“灌输教育”下的顺从者或是逆反者。这种关系将导致双方形成壁垒或完全对立,教师如果还遵循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观念,很难融入学生之中、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学生的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传授知识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但若没有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教育就不能成功。动态的课堂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民主平等、互动交流的教学氛围。教师充当着这一教学活动中的“同行者”和伴随者,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的灌输方式,形成双向的知识输出与反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赋予更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而不是去“填鸭”以致他们不能自主地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的知识、寻求新的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层次研究生的特点和课程本身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还可通过运用交互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实战模拟、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形成顺畅的对话与积极的沟通,激发学生探究发现和合作交流的潜在欲望,将被动学习的外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内需,引导其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和发展空间。
四、技术应用:从“迂教者”到“舞潮者”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教师作为研究生唯一知识来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在校学生所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手机3G应用、电脑网络等信息获取的渠道在最近十年得以大量普及和扩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学生的知识来源广,心理成熟较早,稍有懈怠,就会给学生一个只会迂腐教书的先生形象。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展示上,仅仅依靠传统的黑板、粉笔,已经不足以应对学生对更多更广知识量的获求。一些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的充分应用显得更加直观形象。特别是网络应用的掌握上,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做新技术的“舞潮者”。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与变动,新闻、技术、案例事件的更新频率,使得教师从某种程度上与学生处于同一新信息获取的水平线上。甚至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同时,学生也会通过各类搜索技术获取到相关知识点的最新资讯。因此,教师对新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对专业信息的及时查询与更新频率,不仅能够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产生深刻的变化,也能够引导学生培养更广阔的视野。而这种以技术应用为基础来建立的动态课堂内容,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建立动态课堂来源于研究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外在压力与内在需求,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进行探索,使自身教学行为更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才能实现课堂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课堂教学;动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69-02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端,其培养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产品”是否能成为社会科学、技术、文化等最有力、最持久的保护者和促进者。研究生培养质量直接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来体现。现行大多高校采用的培养方式决定了研究生的学习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因此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作为这一教育活动中两个重要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双方各自的角色定位,既是高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衡量教育这种特殊的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教育环境当前所面临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是因为高校扩招直接引起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使得课堂内学生人数规模增大导致教师的教学对象无法精细化;二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快速进步,使得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来源的地位发生动摇;三是因为教育的市场化导致教学关系的利益化,学生对教育产品产生更高的消费需求。这种变化也给研究生课堂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断提升研究生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于实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教师作为知识的载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双方在研究生课堂上形成动态的教学关系。由于教师与学生存在知识与理解上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在这种动态关系中处于主动性地位。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顺应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在传递知识、传授方法的同时,改变教学方式和手段,及时捕捉即时产生的各种教学信息和教学机遇,创造性地改变教学方式和手段,通过教学互动,引领学生积极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
一、知识传递:从“传递者”到“思想者”
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满足于基本课程内容的传授并不能匹配于研究生教育的高要求。相较于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群体已经具备了更强的自学能力与领悟能力,所关注的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基本点与重点,更需要知识的完整性和前瞻性,对于课堂学习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种更高的要求集中表现在对现有知识点的延续性和扩展性上,因此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传递者”,并局限于教材内容的照本宣科,更重要的是通过讲授、探讨,给出新观点,树立自身的知识权威,保障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提供最大的知识信息量。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的投入、积累和创新。这不仅需要自身有扎实的专业底蕴,更要保证对专业前沿的关注度和敏锐度,做专业领域的“思想者”。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既要有前沿理论又不乏详细而具体的方法推导,注重专业研究与专业教学的良性循环,“以研促教,以教带研”。在进行教学计划时做好资源的整合者和知识的分解者,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摒弃陈旧过时的内容,注意更新和拓展,将经典的理论与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趋势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在课堂中不仅能传递基础知识,也能将这种知识从教学中加以提炼和延伸,实现对学习资源的深层发掘;同时使课堂充满未知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思想的发源地。
二、方法传授:从“控制者”到“引导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专业素养以及基础知识的权威性,并不意味着在此过程中的权威地位,也不代表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绝对控制。传统的课堂教学关注教师对知识的讲授,重在“学什么”而非“怎样学”,教师甚至呈现出权威无边的“控制者”态势。科学的教学活动更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只能作为“自然仆人”去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和道理,更应该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角度出发,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引导”取代“禁止”,实现“授人以渔而非鱼”。从完整的研究生课程设计原则出发,合理布局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全方体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计划。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事情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枯燥的知识,更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和人生,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通过传授举一反三的的技巧与方法,引导其在面对多元的知识语境和社会环境中,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和开拓精神。这不仅是调动教与学两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更是帮助学生养成思考习惯,实现个体积极创新与探索学习的重要因素。
三、交流互动:从“灌输者”到“同行者”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将形象思维提高到抽象思维。不同主体对世界意义的建构是有差异性的,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要想获得对世界的多种理解,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潮流,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反思现行的课堂教学过程,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而学生则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为“灌输教育”下的顺从者或是逆反者。这种关系将导致双方形成壁垒或完全对立,教师如果还遵循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观念,很难融入学生之中、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学生的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传授知识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但若没有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教育就不能成功。动态的课堂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民主平等、互动交流的教学氛围。教师充当着这一教学活动中的“同行者”和伴随者,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的灌输方式,形成双向的知识输出与反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赋予更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而不是去“填鸭”以致他们不能自主地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的知识、寻求新的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层次研究生的特点和课程本身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还可通过运用交互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实战模拟、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形成顺畅的对话与积极的沟通,激发学生探究发现和合作交流的潜在欲望,将被动学习的外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内需,引导其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和发展空间。
四、技术应用:从“迂教者”到“舞潮者”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教师作为研究生唯一知识来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在校学生所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手机3G应用、电脑网络等信息获取的渠道在最近十年得以大量普及和扩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学生的知识来源广,心理成熟较早,稍有懈怠,就会给学生一个只会迂腐教书的先生形象。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展示上,仅仅依靠传统的黑板、粉笔,已经不足以应对学生对更多更广知识量的获求。一些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的充分应用显得更加直观形象。特别是网络应用的掌握上,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做新技术的“舞潮者”。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与变动,新闻、技术、案例事件的更新频率,使得教师从某种程度上与学生处于同一新信息获取的水平线上。甚至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同时,学生也会通过各类搜索技术获取到相关知识点的最新资讯。因此,教师对新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对专业信息的及时查询与更新频率,不仅能够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产生深刻的变化,也能够引导学生培养更广阔的视野。而这种以技术应用为基础来建立的动态课堂内容,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建立动态课堂来源于研究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外在压力与内在需求,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进行探索,使自身教学行为更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才能实现课堂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