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又叫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通过文学艺术美、社会生活美和大自然美的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其实,在所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离不开美育。以下谈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在语音教学中,是以发音准确、拼读合理作为美的标准。教师要激情引路,分清哪个是正确的、美的;哪个是错误的,丑的。从而使学生掌握美的发音标准,去练习、体会,整个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美育手段。
字词教学的审美标准是“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说、会用。达到这个审美境界,对阅读和写作文章是大有裨益的。谁都知道,写错别字是可笑的、不美的,这说明人的心里会有个审美标准,我们就是抓住这个契机,进行审美教育,树立起美的目标,检验学生的字词掌握水平。教材上所配有的图画,就很明显地是运用了美育手段——以美的形象唤起学生的美感,使所学的知识形象地印在记忆中。
在写字教学中,审美教育更趋鲜明。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是形音意的结合体,有它自身的规律。它以“六书”为基础构建形态,形成方块形和线条,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难怪有人说“书画同源”。因此,写字应具有书法艺术美,每一个笔势,都追求美感。譬如,“横如千里阵云”、“竖如千年枯藤”、“点如高举堕石”、“捺如崩浪奔雪”等等,汉字的一笔一画都显示出艺术美。现在的中小学生普遍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来,基本原因就是在写字教学中忽略了审美教育。我们虽不能要求过高,但起码要讲求写字的姿势、运笔、间架结构、笔顺规则、行款布局等,体现出汉字的形体美、动势美来。
在阅读教学中,美育因素随处可见。我们不论范读、领读、诵读、默读,还是讲析课文,都应该使学生沉浸在文本所创设的审美意境里,受到美的感染和激发。试想,以声情并茂的声音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怎能不使听者流泪?以慷慨激昂的语调朗读《雷电颂》,怎能不使听者生发出悲壮的情怀?以欢快的语调朗读《春》,怎能不使听者联想出春天的美丽?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发掘文本的阴柔美、悲壮美、崇高美等方面的内涵,去读、去讲、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扼腕叹息、神思妙想”。
在作文教学中,更需要美育。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作文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三大板块”(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之一。作文既是德育、智育的阵地,同时也是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教学过程。古人提出的“文以载道”我并不反对,但我觉得还应该提倡“文以载美”。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名篇,都是以“美”见长的。
有些自然景物,似乎看不出怎么美来,体现不出美的韵味,但只要细心观察,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就会有所发现,产生新的体验。大河奔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奋进之意;山峦起伏,曲折延绵,有超越奔腾、冲破险阻之势。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譬如,大海的壮阔,瀑布的飞动,星空的静谧,皓月的朗明,苍松的遒劲,竹枝的高洁,山岩的峻峭,都传递出一定的信息,根据个人的体验,会从中寻找出所要表达的意蕴。悟到这些,一定会给感受者以美的刺激,如果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就是审美操作活动了,一方面接受了这种审美教育,一方面在表现审美创造力,从而受到审美锻炼。作文教学的最终任务也不外乎这一点。作为教师就要相机诱发,注意“美”的渗透,这样使学生在美的氛围里,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挥笔,自然会事半功倍。对美一无所知的人,再美的山水风光,都会感到枯燥无味,无感可发,所以,只有学生在看到美的情况下,描绘美的语言才会对他产生美的感染作用。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善于启发学生注意观察,细心体会,真正感受社会生活美。
在观察社会生活中,审美教育尤为重要。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从环境、居室,到日用品、服饰等等;从个人言谈表情、行为心理,到人际关系、从社会生活组织、文化背景,到风俗习惯等等,都可以成为美的载体。鲁迅的《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篇章无不是观察自然与人生的结果,它告诉我们“美与崇高其实就存在于自然与人生之中”(车尔尼雪夫斯基语)。
语文教师本身也需要施以美育。教师的语言,需要流畅的表达、适宜的语调、丰富的语汇、形象的修辞等等;教学基本功应以其独特的再现能力,起到感染作用,给予学生难以名状的美的享受;有意识地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从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情感的传递,达到塑造审美心灵、培养审美情操、接受新知的目的;哪怕是教师的一手好字,从板书字形到内容设计,都可以反映出美感作用,甚至教师的表情神态、动作风度、言辞服饰等,无不在学生中间打上美的印记,对学生的陶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责编 雷 艳)
在语音教学中,是以发音准确、拼读合理作为美的标准。教师要激情引路,分清哪个是正确的、美的;哪个是错误的,丑的。从而使学生掌握美的发音标准,去练习、体会,整个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美育手段。
字词教学的审美标准是“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说、会用。达到这个审美境界,对阅读和写作文章是大有裨益的。谁都知道,写错别字是可笑的、不美的,这说明人的心里会有个审美标准,我们就是抓住这个契机,进行审美教育,树立起美的目标,检验学生的字词掌握水平。教材上所配有的图画,就很明显地是运用了美育手段——以美的形象唤起学生的美感,使所学的知识形象地印在记忆中。
在写字教学中,审美教育更趋鲜明。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是形音意的结合体,有它自身的规律。它以“六书”为基础构建形态,形成方块形和线条,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难怪有人说“书画同源”。因此,写字应具有书法艺术美,每一个笔势,都追求美感。譬如,“横如千里阵云”、“竖如千年枯藤”、“点如高举堕石”、“捺如崩浪奔雪”等等,汉字的一笔一画都显示出艺术美。现在的中小学生普遍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来,基本原因就是在写字教学中忽略了审美教育。我们虽不能要求过高,但起码要讲求写字的姿势、运笔、间架结构、笔顺规则、行款布局等,体现出汉字的形体美、动势美来。
在阅读教学中,美育因素随处可见。我们不论范读、领读、诵读、默读,还是讲析课文,都应该使学生沉浸在文本所创设的审美意境里,受到美的感染和激发。试想,以声情并茂的声音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怎能不使听者流泪?以慷慨激昂的语调朗读《雷电颂》,怎能不使听者生发出悲壮的情怀?以欢快的语调朗读《春》,怎能不使听者联想出春天的美丽?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发掘文本的阴柔美、悲壮美、崇高美等方面的内涵,去读、去讲、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扼腕叹息、神思妙想”。
在作文教学中,更需要美育。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作文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三大板块”(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之一。作文既是德育、智育的阵地,同时也是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教学过程。古人提出的“文以载道”我并不反对,但我觉得还应该提倡“文以载美”。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名篇,都是以“美”见长的。
有些自然景物,似乎看不出怎么美来,体现不出美的韵味,但只要细心观察,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就会有所发现,产生新的体验。大河奔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奋进之意;山峦起伏,曲折延绵,有超越奔腾、冲破险阻之势。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譬如,大海的壮阔,瀑布的飞动,星空的静谧,皓月的朗明,苍松的遒劲,竹枝的高洁,山岩的峻峭,都传递出一定的信息,根据个人的体验,会从中寻找出所要表达的意蕴。悟到这些,一定会给感受者以美的刺激,如果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就是审美操作活动了,一方面接受了这种审美教育,一方面在表现审美创造力,从而受到审美锻炼。作文教学的最终任务也不外乎这一点。作为教师就要相机诱发,注意“美”的渗透,这样使学生在美的氛围里,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挥笔,自然会事半功倍。对美一无所知的人,再美的山水风光,都会感到枯燥无味,无感可发,所以,只有学生在看到美的情况下,描绘美的语言才会对他产生美的感染作用。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善于启发学生注意观察,细心体会,真正感受社会生活美。
在观察社会生活中,审美教育尤为重要。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从环境、居室,到日用品、服饰等等;从个人言谈表情、行为心理,到人际关系、从社会生活组织、文化背景,到风俗习惯等等,都可以成为美的载体。鲁迅的《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篇章无不是观察自然与人生的结果,它告诉我们“美与崇高其实就存在于自然与人生之中”(车尔尼雪夫斯基语)。
语文教师本身也需要施以美育。教师的语言,需要流畅的表达、适宜的语调、丰富的语汇、形象的修辞等等;教学基本功应以其独特的再现能力,起到感染作用,给予学生难以名状的美的享受;有意识地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从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情感的传递,达到塑造审美心灵、培养审美情操、接受新知的目的;哪怕是教师的一手好字,从板书字形到内容设计,都可以反映出美感作用,甚至教师的表情神态、动作风度、言辞服饰等,无不在学生中间打上美的印记,对学生的陶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