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过夜文化有原则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6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中国的家规,女儿不能太晚回家,无特殊情况,更不能在同学家过夜。但身在美国,到同学家去过夜却有很浓郁的教育象征意义:孩子已经足够独立了。
  到美国没几年,女儿就被这种文化感染,在她看来,去同学家过夜还是一种人际圈的认同仪式。
  于是“过夜”这件事,成了保守的中国妈妈与叛逆的美国女儿间的导火线。
  怎么就是不理解妈妈的苦心
  下班回家,进门就看到读8年级的女儿正兴奋地在客厅里打电话。回头看见我,她立刻给对方说“回头联系”,然后飞奔到我面前:“妈,那是小娟,周末她邀几个同学去她家过夜。礼拜五晚上七点到她家,礼拜六早上回来。我可以去吗?求求你!求求你!”
  小姑娘已經很久没撒过娇,这次难得在我面前小女儿态一把,一定是知道这事在我这儿很难通过。
  我一边把外套挂上衣架,一边想着:又来了!又来了!
  进入中学后,几乎每过两个月,女儿就要收到一次同学的过夜邀约,可每次都被我毫不留情地驳回。“你觉得这次我会怎么回答?”我转身问她。
  “妈!别这样!”她一边惨叫,一边继续哀求。
  “我半夜十二点来接你都可以,但不能在小娟家过夜。”
  “别人的妈妈都没有这么奇怪,要我在同学家待到一半就回去,多没趣啊。”
  我看着她,不吭声。这种没有任何反应的表情她不是第一次看到,知道这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意思,女儿只得垂头丧气地打电话回复同学。过了片刻,我在厨房里听到使劲挂电话的声响。一串急促的脚步声后,她气冲冲地跑到我面前:“小娟说我不过夜就不必去了,妈,你好狠啊!”话一说完便如大象一般,用力踏步走进她的房间。
  我看到她脸上失望的表情,心里也挺不安的。我小时候也曾在同学家过夜,但当时的情形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以前的社会环境比较单纯,我的父母和我好友的父母常有接触,有深厚的友谊与信任。此外,我从小学到中学,都在同一所学校念书,朋友圈十分稳定。
  但孩子所处的环境不是这样。第一,这不是在中国,家长对孩子管得没那么严;第二,她就读的是一所著名的私立学校,同学来自不同地区,家长们几乎没有来往,相当陌生;第三,孩子终究只有13岁,虽然受美国文化的影响较重,但还不懂得自我保护,对人也缺乏必要的防备心理,何况报纸也常报导青少年或儿童被“熟人”性侵害的消息……
  有这么多顾忌,我肯定不愿冒任何不必要的风险。
  担忧的核心是不认识对方家庭
  可是,要怎么向一个青春期孩子解释我心中的顾虑呢?说出来,也许只会让母女关系闹得更僵,上升到信任的程度:这是冤枉她同学的兄弟或爸爸是色狼呢!而怀疑她的同学,正等于怀疑女儿的交友能力、判断能力嘛。
  如果我是一个地道的美国妈妈,肯定不会这么纠结。在美国的过夜文化中,离开父母到同学家过夜,被视为独立的一个里程碑。
  我认识的孩子中,有的从小学就开始尝试去同学家过夜。邻居家的大女儿第一次过夜大概在六岁左右,在朋友家待到半夜时,突然哭着要回家。而她家小女儿在八岁生日那天邀请了六个女同学到家里过夜,从傍晚五点开始到第二天的上午十点。按照女主人的要求,孩子和同学们自备了睡袋和枕头,晚上就打地铺排排睡地上。享受了自制的比萨饼晚餐,玩够了Wii游戏,又拆完了生日礼物、吃完蛋糕、看完电影后,兴奋的孩子们一直过了凌晨两点才睡觉。第二天上午十点,早餐还来不及吃,拎着甜圈饼就由父母接走了。
  另一种是青少年的过夜。比如一帮人看完演出、球赛到同学家过夜,还有同学相聚过夜。
  不过不只是我,圈子里的中国妈妈都对这件事看得很慎重。去年圣诞节,我的朋友从国内来看望留学的女儿,刚见面,她的女儿就对妈妈说:“你以前怎么不让我去同学家过夜?”
  13岁,在我们这些妈妈眼里都还是小姑娘,被美国文化熏陶的孩子们却已经自诩为大人了。她的意见,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武断地驳回。也许不是不能让她到同学家过夜,但前提是要知道孩子在谁家过夜,对那家人有所了解。同时也要提醒孩子提高警觉,保护自己。在不了解对方家庭的情况下,我与很多华人家庭一样并不会随便允许孩子到别人家过夜。
  所以,要让女儿理解的我想法,就要让她明白我的顾虑:我只是不相信“陌生人”而已。
  陌生的叔叔和陌生的同学家长
  过了几天,我找到个机会,把女儿约出去单独吃冰淇淋。谈笑之余,我告诉她:“你也知道,我和爸爸两个工作都很忙,没什么机会休息。所以,我打算和爸爸单独出去走走,几天以后就回来了。”
  “那我和弟弟怎么办呢?”
  “我们都想好了,爸爸公司里有一位要好的同事张叔叔,就是几个月前,我们在街上吃饭时碰到的那位,你记得吗?”孩子点点头,脸上随即显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妈,你不是要把我们送到他家吧?我和弟弟完全不认得他,我才不要在他家住几天呢。”
  我忍不住笑了。剎那之间,孩子突然意识到这番对话中另有乾坤,但她仍摸不清头绪。
  “你终于明白了吗?虽然爸爸和张叔叔很熟,但在你心目中,他是一个陌生人,所以你当然不想住在他家,这是相当合理的。同样地,小娟是你的好朋友,但我和她父母却没有碰过面,我怎能安心让你在他们家过夜呢?万一有什么意外,我怎能把照顾你的责任交给我完全不认得的人呢?”
  “这很合理,但你要我十二点就离开,实在太奇怪了,人家会觉得我很怪异的。”女儿的态度有些松动,但还是忍不住抱怨。
  “我也曾经年轻过,朋友怎么看我,我也曾很在意。可是你想想看,过夜只是很多活动的一种,下课或周末时你也可以请同学白天到我们家玩。如果你的同学只是因为你不能过夜,就不愿意接纳你,那么你是不是也该仔细想想:你们的友谊到底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
  “所以,你不是真的要把我们放在叔叔家啰?”孩子松了一口气。
  “没有。但是‘我和爸爸自己去玩几天’,是真的有这样的想法,只是并没有落到实处而已。”我笑道。
  “不如明天,我请你再来吃冰淇淋、聊天,好吗?”她眼中露出得意的神情。
  “我一定来!”我回答。这小家伙,不知道又要出什么新招数。
  今天这一回合终于圆满结束,总算让她很舒服地接受与明白了我的坚持,而不是让她觉得我是在“命令”她不可以去、并“强迫”她“遵守”我的命令。与其强迫,不如营造一个情境,在平等与尊重的环境中,让她也体会我的顾忌与难处。
其他文献
一天,母亲对我说:“你去给我做一个牌儿。”  牌儿?什么牌儿?我没听懂。  “就是挂在胸口,上面有自己的名字、家庭住址和你的电话的那种牌儿。”母亲连比带划地讲解着,“万一哪天我糊涂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如果有好心人看到这牌儿,好给你打电话来接我啊!”  母亲的话让我一时语塞又心酸。  这都是让前面巷子里老冯走失这件事给闹的。老冯的儿子们都在南方打工,一年甚至几年回来一次,平时就老冯和老伴两个人在家。老
期刊
中国人在正月初一这天过了两千余年的春节,如今,人们开始重新为春节寻觅信仰。  民间至今将春节称为“大年”,言下之意,法律意义上的新年——公历1月1日只是“小年”,真正的年非农历正月初一莫属。  这自然是传统使然。从公元前102年开始,中国人有二千余年时间都是在农历正月初一过年的。直到中华民国成立,才改用公历,以每年1月1日为新年之始。由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宣统皇帝尚未退位,北京和北
期刊
婚前,云儿觉得婆婆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没想到,她和大海刚结婚,婆婆就变了。  那天晚上,本是她和大海的洞房花烛夜。小两口正在床上卿卿我我,卧室门突然被推开了,水晶灯也一下亮了。小两口吓得赶紧把被子拽过来,以最快的速度把自己藏好。婆婆笑容满面地端着两杯牛奶:“还没睡吧。赶紧地,我热了两杯牛奶,补钙壮骨。”小两口尴尬地笑着,连连点头。  大海说:“妈,您出去时帮我们把门带上啊。”婆婆刚出去,小两口互相取
期刊
十多年前,我们还称兄道弟的时候,他是个内向的男孩,吃饭的时候低着头,走路的时候一声不吭,见了面仅仅是打个招呼便没有下一句了。十多年后,我们都已各自组成家庭,而他已成了一位沧桑的父亲,疲惫而坚强。  他有一个儿子名叫乐乐。上天真不公平,给了内向的他,一个自闭的孩子。那一年,这个宫内窒息差点亡命的孩子生下来后,所有的发育都差了一截。医生告诉他孩子的病症后,他抱着孩子,沉默了一个晚上。  自闭症不是绝症
期刊
早起上班,身后有对中年夫妇与我同路,一直听到他们在细细碎碎地聊天,很有趣。  男:“一会吃包子吧,好不好?”  女:“好啊。”  男:“吃肉的还是素的?”  女:“肉的吧,肉的好吃。”  男:“那就要两个肉的,素的想吃吗?”  女:“也有点想吃,你想吗?”  男:“我也想,一会我先去占座,你去买包子。”  就是这些琐碎得再也不能琐碎的事,但两个人说得津津有味,有商有量,不急不躁。东北人很少有这么温
期刊
吃了个“闭门羹”  周六,开了一辈子出租车的老杨,特地找同事调了班——女儿要带准女婿回家吃饭,这让老杨和妻子既激动又忐忑。他们就这么一个女儿,30岁了,还是第一次带男友回家呢。  这天一大早,吃过早饭,老两口就忙开了,洗肉、洗水果、切菜、炖汤……看着厨房里少许白烟在早晨的阳光中腾跃,老杨觉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味道。忙了大半个上午,11点半,门铃响了,老杨急忙去开门。  门外,女儿杨佳手里拎着一袋水果
期刊
远方亲戚来了   没有血缘关系、不知道远到哪个旮旯的远房表姑,同老妈神交多日后终于相逢在了我的婚礼上。  两个人其实正式建交也不过两月时间。那天老妈接到一陌生女人的电话,对方客客气气地问候,说了一堆老家的事儿后终于唤醒了老妈的记忆:是姥姥同村的老邻居,年轻时见过几次。  然后老妈就多了一个聊天的老姐妹,再然后听说了我的婚事,表姑当场就在电话里嚷起来:“今年我承包了二亩棉花田,正好小勇考上公务员要进
期刊
“读经典”是现在许多父母给孩子挑选书籍的主要标准,“这些书一定要有用!”但父母眼里的“有用”和孩子理解的“有用”,往往有出入。有位妈妈就为女儿痛恨阅读而烦恼:“女儿只喜欢读《喜羊羊和灰太狼》这些没有教育意义的书,完全是浪费时间。”  不能读自己喜欢的,只能读妈妈为她挑选的那些书,女儿干脆罢读,以此抗议妈妈的逼迫行为。  因為父母的坚持而让孩子失去阅读兴趣的事并不少见。我们都说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有没
期刊
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茶籽油、亚麻油......食用油混着吃更健康的观念已经越来越普及。可怎么混合才最好?北方人爱选花生油+大豆油组合,南方人多用菜籽油+玉米油组合,或者再来点橄榄油,其实都太粗糙。营养专家给出建议:针对家庭里“最需要”的那个人——考生、“三高”人群、老人与幼童,调制专属家庭的健康油。  认识这些油的营养价值  沒有一种油是完美的。以橄榄油、茶树油为代表的“油酸队”,以亚麻籽油、
期刊
与孩子们打了20年的交道,徐梦经常听到父母带着浓浓醋意的“抱怨”:“我们很想和孩子聊聊天,但没说两句他就自己去玩玩具了。为什么在幼儿园,孩子就能和老师开开心心地说个没完?”“孩子有时会提出一些奇怪的要求,问令人失措的问题,或者无故闹情绪,老师怎么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呢?”  学会老师们与孩子的交流技巧,其实不难。  踢开尊重交流的“绊脚石”  尊重孩子是新一代父母通行的教育理念。但知道是一回事,实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