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表几点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语文教学 指导 朗读
众所周知,在众多版本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要求诵读的课文外,几乎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孩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课文朗读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且把这一要求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可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当一篇课文教完后,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学会朗读课文。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表几点粗浅的见解。
首先要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读者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还可以使我们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时,就会涌上笔端,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不读书或读得不熟就很难把作者的语言学到手。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的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让他们展示各自的朗读才能,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
其次要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正确流利是朗读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在读时错、漏、添字很多,方音很重,就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方言较重的,指导他们利用拼音正音,鼓励他们多听广播,学习普通话,练习普通话。由于读书粗心而常出现添字、丢字、改字、颠倒等错误的,告诉他们作者写成一篇文章是经过字斟句酌的辛勤劳动的,不要轻易改动,一字之差会影响意义;教育他们树立认真读书的态度,读时要逐词逐句看清楚,反复读,反复练,老师也要指导学生利用读的多种形式,努力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
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教师的范读是朗读教学最好的资源。有人说,要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对话,最好的办法还是范读。因为范读有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小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能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教师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语速和表情都会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小学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范读读得好,学生就会目然而然地加以品味、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就会逐渐地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第四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或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反复的训练,才能做到熟能生巧。朗读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1)配图朗读。
低年级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指导感情朗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北京亮起来了》是一篇讲读课文。图文结合,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那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运用插图和多媒体课件可让学生充分感知北京夜景的明亮与辉煌,再利用启发性的导语和设问,把学生带进文本,使学生进入一个迷人的境界,朗读的促进就是直接的、迅速的。
(2)分角色朗读
为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内容,使全体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而定,两人一组或是多人一组,其原则是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如读《笋芽儿》一文,可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笋芽儿,学生在表演中能揣摩角色的神态、心理。学生进行表演,就是对课文的理解创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培养。
(3)配乐朗读
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强烈的共鸣。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录音机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朗读课文时,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拓宽学生的精神空间,这样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比赛朗读。
大部分的学生表现欲都很强,通过竞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指名学生朗读时我们常会运用“向谁挑战”一说,或者是“有谁还能超过他”,还有“有谁能比他读得更美”等说法,这都是运用了孩子的好胜心理,激起学生“我一定要读好”的欲望。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行之有效。此外,我们可以组织竞赛读。同桌对读(互评等),男女竞赛,小组竞赛,大组竞赛,代表竞赛,赛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也可以举办“课文诵读比赛”,“诗歌吟诵大赛”……同学们在竞争激烈的朗读水平对抗中,不知不觉地积极主动地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能力。
(作者单位:辽宁省灯塔市烟台街道中心小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指导 朗读
众所周知,在众多版本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要求诵读的课文外,几乎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孩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课文朗读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且把这一要求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可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当一篇课文教完后,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学会朗读课文。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表几点粗浅的见解。
首先要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读者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还可以使我们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时,就会涌上笔端,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不读书或读得不熟就很难把作者的语言学到手。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的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让他们展示各自的朗读才能,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
其次要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正确流利是朗读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在读时错、漏、添字很多,方音很重,就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方言较重的,指导他们利用拼音正音,鼓励他们多听广播,学习普通话,练习普通话。由于读书粗心而常出现添字、丢字、改字、颠倒等错误的,告诉他们作者写成一篇文章是经过字斟句酌的辛勤劳动的,不要轻易改动,一字之差会影响意义;教育他们树立认真读书的态度,读时要逐词逐句看清楚,反复读,反复练,老师也要指导学生利用读的多种形式,努力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
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教师的范读是朗读教学最好的资源。有人说,要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对话,最好的办法还是范读。因为范读有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小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能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教师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语速和表情都会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小学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范读读得好,学生就会目然而然地加以品味、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就会逐渐地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第四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或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反复的训练,才能做到熟能生巧。朗读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1)配图朗读。
低年级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指导感情朗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北京亮起来了》是一篇讲读课文。图文结合,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那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运用插图和多媒体课件可让学生充分感知北京夜景的明亮与辉煌,再利用启发性的导语和设问,把学生带进文本,使学生进入一个迷人的境界,朗读的促进就是直接的、迅速的。
(2)分角色朗读
为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内容,使全体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而定,两人一组或是多人一组,其原则是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如读《笋芽儿》一文,可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笋芽儿,学生在表演中能揣摩角色的神态、心理。学生进行表演,就是对课文的理解创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培养。
(3)配乐朗读
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强烈的共鸣。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录音机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朗读课文时,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拓宽学生的精神空间,这样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比赛朗读。
大部分的学生表现欲都很强,通过竞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指名学生朗读时我们常会运用“向谁挑战”一说,或者是“有谁还能超过他”,还有“有谁能比他读得更美”等说法,这都是运用了孩子的好胜心理,激起学生“我一定要读好”的欲望。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行之有效。此外,我们可以组织竞赛读。同桌对读(互评等),男女竞赛,小组竞赛,大组竞赛,代表竞赛,赛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也可以举办“课文诵读比赛”,“诗歌吟诵大赛”……同学们在竞争激烈的朗读水平对抗中,不知不觉地积极主动地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能力。
(作者单位:辽宁省灯塔市烟台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