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举行成立30周年院庆。很多文化、艺术界的名流、大师莅临祝贺。庆典大会上,教师代表、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先生的发言虽篇幅不长,但旁征博引,论述了人何以成才,才何以堪用。其好学、力行、知耻的主张,对于我们如何培养人才,有启迪精妙的作用。刘先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专家,著述等身。文化是“化人”的,人之成才,离不开文化的积淀和滋养,亦即需要先进文化的化育。中国文化有许多精粹,化育了我们历代才子骚人,延续了民族创新发展的伟业。在我们大力推动人才事业发展的今天,刘先生的一番话,对于我们培养德艺双馨、行己有耻、堪当大任的人才,有很大的帮助。——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司长赵立宪
我们的研究生院今年30岁了。按孔子的为学次第,已经是“而立”之年。
我是看着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一点一点成长的,当招收第一批研究生的时候,我曾经给他们上过课。当时听我课的人,像周育德、薛若琳,他们比我的年龄还要大些,现在他们已经从自己的岗位上退休了。
但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教育真正发展起来,是最近六七年的事情,是在王文章院長主政之后。文章院长办院的思路是,把单纯的对艺术现象作综合研究和分学科研究的专业学术机构变成学术研究和学术人才的培养互为结合的单位,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引入艺术创作的实践机制,把学理研究和艺术创作结合起来,使中国艺术研究院成为学术研究、研究生教育和艺术创作三位一体,而以科研为中心的艺术学科的高端学府。这就是我们今天充满了活力又有浓厚学术氛围的中国艺术研究院。
这样的学科建构,可以使我们的研究院和大学的艺术学科区分开来,具有自己的风格。实际上,不包括艺术创作的艺术研究,是不完善的。
因此,当我们庆祝自己的研究生院30岁生日的时候,我作为研究生院的导师,除了祝贺之外,还心存感激。我深知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就像我们的国家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来之不易一样,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研究生教育,归根结底是为国家培养各学科的专门人才。我们国家人很多,但人才依然缺乏。原因是,并不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够成才。甚至读完了大学本科,读完了研究生,拿到硕士或博士学位,也不一定都成为人才。相反,不拥有学位的人,同样可以成为人才。20世纪能够当得国学大师称号的马一浮、钱穆、张舜徽,都没有上过大学。王国维也没上过大学,也没有学位。当然有学位又是学问大家的,同样大有人在。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陈没有学位,但赵元任却是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梁启超是前清举人,也算学位。而讲师李济则是哈佛大学人类学的博士。大名鼎鼎的胡适之,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虽然他的博士论文在读期间是否写完,学术界有不同的解读。
我的意思是,学历和学位并不是一个人成为出色人才的决定性的因素。
学历学位之外,个人的天分、勤奋程度和机遇,是三项必要条件。不同的人对这三项所占比重的解释有所侧重,但是还没有听说,不经过勤奋努力就获得成功的先例。俗语说:“勤能补拙”。《中庸》说的更具有操作性:“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我的师友当中,老辈如季羡林先生,他今年已经97岁了。他的勤奋是惊人的。一生著述五百万言,其中一半是70岁之后所写。我们研究所的范曾先生,是画家,也是诗人。他的诗所以写得好,家学固然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由于勤奋。他每天五点起床,背读古诗。他能用八分钟快速背诵屈原《离骚》的全文。他说“三天不读诗,口齿不香”。
我讲这些学术人物的故事,是希望我们研究院的研究生,能够珍惜研究生的在读机会。如果说机遇是成功的一项条件,那么在人生的这一阶段,你们已经拥有这项条件了。问题在于,是不是能够珍惜。实际上,只有懂得感激,才有可能懂得珍惜。感激和珍惜,是人生幸福的精神源泉。
第三,我们中国的教育传统,是包含着传道的内容的。所以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晚清以来采取现代教育制度,无论大学、中学还是小学,都已经摒弃了传道的功能。为师者只教书,不再育人。对此有疑问者也许以西方的教育体制作为反证。然而西方并不是不传道,只不过它有另外的专门担负此项功能的宗教系统。可是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之下,当传统的教育体制向现代转变的时候,道之不存,不能不认为是重大的遗漏。弥补的方法,我认为,在于接受现代知识的同时,需要重视学子生命个体的修为,也可以以古为今,继续叫修身。《中庸》还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等于给我们指明了修身的直接目标和具体途径。
好学、力行、知耻,其实应该成为我国国民的公德和共德。换句话说,就是“知行合一”、“行己有耻”。“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话,“行己有耻”是孔子的话。孔子的原话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孟子称“羞恶之心”是人作为人的“四端”之一,他以他一向直截了当的风格说:“无羞恶之人,非人也。”明末大思想家顾炎武则概括为八个字:“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强调:“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他的很有名的话是:“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一个人显然不能什么都做,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无所不为”,就是人生的歧途乃至恶德了。
总之,一是感激,二是珍惜,三是修身明道。而明道,首先是知耻。“知行合一,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这是当本院研究生院30年院庆之际,我乐于向大家讲的话。让我们共勉!
其实,如果懂得珍惜和感激,就已经近道了。
(本文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