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和启示以《物质密度》的教学设计为例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xiangt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教学”是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总结、最后获得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未知,知识是经由学生研究获得的,理解掌握起来较为方便,不易遗忘,并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采取“问题教学”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关键词; 问题教育 实验 研究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我在《物质密度》一节教学时采用此种方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引言:教师配合课件提出思考问题:如在 “物质密度”教学中,学生借助已有认识知道:水和酒精可由气味鉴别,铜块和铝块可由颜色鉴别;而对水和盐水、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的鉴别方法,我们可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有的学生提出用质量来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理由是铜的质量比铝的大。这时教师让学生测量桌上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结果否定了上述猜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发现:应该规定物质的体积。物体质量不仅和构成它的物质有关,而且还和物体的体积有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假设:(1)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2)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等。然后将学生按座位分成4人一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两个假设:为了研究上述猜想,你需要测量哪些量?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利用它们测量需要的量?各组同学相互交流各自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形成合作学习的群体,相互启发,合作设计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思路,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其他小组,再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和咨询,在各小组交换意见之后,我们再和学生一起共同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并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1)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个不变量(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不同物质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一般不相同,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相等。综合(1)(2)可知: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进而得出密度的定义和密度的公式。 新知识点形成以后,它还可以发散、深化,使知识得以迁移、发展,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我们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选定一两个迁移和发展点,设计开放性练习,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深层次的方法和思路,对适应这种较高的能力要求,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如 “物质密度”教学中,围绕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出示下列两个问题:(1)怎样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成的?该球用铅和铁做成,则这个合金球的密度在什么范围?(2)有1卷很长的粗细均匀的细铜丝(约几千米),给你1架天平(配有砝码),1把直尺,1把剪刀,请你设计出确定这卷铜丝长度的最快方法。问题一出,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得出多种方法。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得到了以下启示:
  1、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成为师生双向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师要利用自己的学识优势,可以从教材内容中寻找一些容易产生疑惑的事例并作为问题提出,造成悬念,从而在课堂上引起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问题必须要通过深入分析、逻辑分析等思维活动才能解答。
  ②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
  ③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而定。
  ④問题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感到新奇,这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⑤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问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一个人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基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引发思考,有了思考才能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才有获得独特思路的可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贯穿问题教学思想。
  3、问题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
  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都不是教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都是由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出的,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充满兴趣。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因为它们来源于学生的直接经验.教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加以适当的干预,起领导者和组织的作用。
  4、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只是问题的设计者、探究者、参与者,结论的共同形成者。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力求设计的问题的准确性、精炼、针对性强;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自己只是一个参加者,不能包办代替;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你还得充当点拨者的角色,对有关的问题加以适当的说明;在问题讨论结束形成结论的过程中,教师更应放手让学生进行,但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和经验有限,对问题的总结往往不全面,用词不当,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运用精确的语言形成科学的概念,以免给出学生留下模糊不清的或者错误的概念。
  5、这种教学过程,能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讨论、推理能力。能使学生接受到潜移默化的科学研究方式方法的教育,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久而久之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6、这种教法的实施必须要有多种教学媒体的辅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需要通过投影或电视展示给学生,同样在分析探究这些问题时,必然要用到实物、模型、标本、图片和音像资料等教学媒体,学生只有充分占有了有关资料后,才能较好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研究,最终得到知识。
  7 、要注意课堂答问的评价。
  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一定的评价,课堂答问也是一门授课艺术,应注意:①评价要及时准确。②评价不要模棱两可,不要含混不清。③评价要态度和蔼,不要过于生硬。
  黄西平(1966-12),男,汉族,广西北流市,广西北流市塘岸镇城南初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
其他文献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时间是1961年4月,地点是俄罗斯Novoolazarevskaya南极考察站.第六次南极考察团成员中惟一的一名随队医生,29岁的Leonid Rogozov感觉右下腹疼痛难忍,且发烧.
缠足是中国女性文化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缠足”所处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和审美风尚,浅谈对什么是美术史研究、美术史应当怎样研究的浅显认识。美术史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自闭症儿童数量急剧增加,2005年起,我国将自闭症列入残疾人目录.尽管自闭症的发病成因尚未确定,但是每一例自闭症的确诊,无疑都给其家庭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摘要:小学语文对小学生形成思想道德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会对当前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期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G633.3  在教學中,小学语文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识字、阅读,而且能够促进小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思想品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武汉大学的校园,比我想象的更美.rn我沿窄而陡峭的石阶而上.这是顺山势而建的女生宿舍樱园,因山脚下成片的樱树而知名,浅绿色青苔星星点点的缀于灰水泥台阶和高大墙壁上,仿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交流越来越广泛,网民在网络上使用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既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新的气象,但是也引发很多不良现象,我们要关注网络语言
利用中国站点观测逐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揭示了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OD)与中国夏季气候异常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IOD与中国夏季年际气候异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建设不断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各个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点,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无论在什么样的地区,都有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