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觉文化中的中国民族音乐跨文化传播

来源 :艺术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x0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视觉文化时代中的跨文化传播视角出发,可以对中国民族音乐跨文化传播的视觉化转向做出一些必要的论述,并尝试把握这种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自信,进而提出更好地实现中国民族音乐跨文化传播的几种有效途径.我们的民族音乐作为优秀文化的载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途径,而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则是传承和弘扬相关文化的有效手段.结合当前视觉性文化的时代特点,可以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深入认识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并综合运用现代传播媒介及其手段,优化传播内容及其组合形式,让民族音乐与乐舞、乐器、服饰等文化财富比翼齐飞.
其他文献
《道行般若经》译出于东汉时期,其中“置”的意义和用法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作为反训词的相反二义同经共现;第二,连词用法出现。通过调查发现,反训词用法在中土文献和佛教文献中同样存在;“置”的连词用法仅在佛经异译中有扩展模仿,中土文献不见用例,明显处于临时性复制阶段。
20世纪上半叶,出版印刷事业及艺术刊物获得较快成长.印书馆等出版机构的艺术著作出版推进了艺术研究事业的发展.各类刊物为艺术批评、艺术思想传播、艺术知识普及,及艺术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