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与汉族有很大区别,对彝族大学生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这也是帮助彝族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策略。本文笔者就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引导彝族大学生为定位合格的社会角色、培养彝族大学生的积极健康心态、引导彝族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培养彝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这四方面来论述异域文化视域下彝族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之策略。
关键词:社会适应性;实践;文化认同
目前,高等教育由过去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方向过渡,朝着教育市场化、人才市场化之方向过渡。而且,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壮大的大学生群体不再是天之骄子与精英,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与社会生存压力。为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个人就业成功和就业发展、社会进步发展,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彝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贵州、四川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由于民族文化与民族生活习惯的影响,彝族大学生在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生活习俗、情感表达上与汉族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彝族大学生在异地读书之后,接触都是新的学习氛围、生活环境、文化习俗,遭遇到了一个社会适应的问题,思想上也经历着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差异,以异域文化视域下对彝族大学生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变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笔者就在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异域文化视域下彝族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之策略。
一、引导彝族大学生为定位合格的社会角色
社会化是人以生物人的角色,转到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手段与途径。许多彝族大学生在入大学之前,都生活在本民族集体聚集区。在入高校之后,彝族大学生接触截然不同的地方,由于文化背景与民族生活习惯差异,承受巨大的生活习惯、语言、心理压力。这就需要彝族大学生学会调整自己,适应社会的各种外在规范。为此,教师对学生开展社会化教育,培养学生能够胜任社会上各种角色的人物。社会角色的训练与培养,就需要对彝族大学生开展教育,让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么做。通过这样的责任教育,让学生具备正确的角色意识,会承担正确的社会角色,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
在对彝族大学生展开社会角色教育,应该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学生干部在组织能力、责任心、独立性、荣誉感、表达能力上都比过一般的学生。因此,可以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应让彝族大学生确立自己角色与社会要求互相符合,理解与领悟角色应承担的责任,学习与掌握社会角色应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这样,彝族大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才会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掌握处理复杂的社会能力。
二、培养彝族大学生的积极健康心态
彝族居住地区大多数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区,生活比较贫困。因此,进入高校校园的彝族大学生,大多数存在自卑的心理。因此,在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角色时,应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成功顺利渡过青春期,解决大学生在爱情、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惑、烦恼。在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中,曾有1/3大学生曾有严重的心理危机。在高校里,大多数彝族大学生处在第二次人生断乳期,难以适应新的文化氛围、新的环境,难以对之后人生做出选择。在大学生活中,彝族大学生也经常为一点小事陷入孤独、矛盾之中,由此也产生精神上的困惑,以及心理矛盾之冲突。为了使彝族大学生有一个社会化过程,培养健康心态是必需的。尤其是彝族大学生在一个远离民族、远离家乡的生活氛围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应帮助解决彝族大学生在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进行通过师生之间双向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彝族大学生享受到心灵上的感染、哲学启迪、情感上的愉悦,达到正确认识社会、认识环境、认识自我,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这样才更好走上成才道路。
三、引导彝族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是需要在社会实践进行的。为此,对彝族大学生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应有目的去引导彝族大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彝族大学生更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对事情的判断能力和认识能力。如高校可以组织彝族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等活动,帮助彝族文化地区开展文化扫盲工作,达到促进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彝族大学生开展青年自愿者、假期勤工俭学、军训等活动,锻炼学生意志、缩短与社会之间的距离、陶冶情操、提供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的机会,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彝族大学生群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培养彝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
校园文化是高校以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素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作为核心。为了帮助彝族大学生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应教育大学生融入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氛围中逐渐融入社会。为此,可以鼓励彝族大学生参加各种学生自主创办的讲座、报刊、沙龙、社团等校园文化组织,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获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熏陶。在社团组织营造高雅、有效的校园文化中,消除在校园生活中的失落感与孤独感,从而良好适应社会之需要,达到社会适应性教育的目标。
五、结语
总之,通过对彝族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教育,能引导彝族大学生逐渐适应社会,有利于彝族大学生把优良传统逐渐内化为自我的价值判断,确立成熟的世界观与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怀宇.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J].贵州民族研究.2006(1)
[2]彭谦,戚甫娟.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报.2009(3)
作者简介:
杨莉(1976—),女,四川乐山人,汉族,研究方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丽媛(1986—),女,四川乐山人,汉族,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作者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社会适应性;实践;文化认同
目前,高等教育由过去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方向过渡,朝着教育市场化、人才市场化之方向过渡。而且,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壮大的大学生群体不再是天之骄子与精英,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与社会生存压力。为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个人就业成功和就业发展、社会进步发展,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彝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贵州、四川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由于民族文化与民族生活习惯的影响,彝族大学生在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生活习俗、情感表达上与汉族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彝族大学生在异地读书之后,接触都是新的学习氛围、生活环境、文化习俗,遭遇到了一个社会适应的问题,思想上也经历着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差异,以异域文化视域下对彝族大学生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变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笔者就在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异域文化视域下彝族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之策略。
一、引导彝族大学生为定位合格的社会角色
社会化是人以生物人的角色,转到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手段与途径。许多彝族大学生在入大学之前,都生活在本民族集体聚集区。在入高校之后,彝族大学生接触截然不同的地方,由于文化背景与民族生活习惯差异,承受巨大的生活习惯、语言、心理压力。这就需要彝族大学生学会调整自己,适应社会的各种外在规范。为此,教师对学生开展社会化教育,培养学生能够胜任社会上各种角色的人物。社会角色的训练与培养,就需要对彝族大学生开展教育,让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么做。通过这样的责任教育,让学生具备正确的角色意识,会承担正确的社会角色,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
在对彝族大学生展开社会角色教育,应该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学生干部在组织能力、责任心、独立性、荣誉感、表达能力上都比过一般的学生。因此,可以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应让彝族大学生确立自己角色与社会要求互相符合,理解与领悟角色应承担的责任,学习与掌握社会角色应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这样,彝族大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才会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掌握处理复杂的社会能力。
二、培养彝族大学生的积极健康心态
彝族居住地区大多数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区,生活比较贫困。因此,进入高校校园的彝族大学生,大多数存在自卑的心理。因此,在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角色时,应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成功顺利渡过青春期,解决大学生在爱情、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惑、烦恼。在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中,曾有1/3大学生曾有严重的心理危机。在高校里,大多数彝族大学生处在第二次人生断乳期,难以适应新的文化氛围、新的环境,难以对之后人生做出选择。在大学生活中,彝族大学生也经常为一点小事陷入孤独、矛盾之中,由此也产生精神上的困惑,以及心理矛盾之冲突。为了使彝族大学生有一个社会化过程,培养健康心态是必需的。尤其是彝族大学生在一个远离民族、远离家乡的生活氛围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应帮助解决彝族大学生在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进行通过师生之间双向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彝族大学生享受到心灵上的感染、哲学启迪、情感上的愉悦,达到正确认识社会、认识环境、认识自我,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这样才更好走上成才道路。
三、引导彝族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是需要在社会实践进行的。为此,对彝族大学生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应有目的去引导彝族大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彝族大学生更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对事情的判断能力和认识能力。如高校可以组织彝族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等活动,帮助彝族文化地区开展文化扫盲工作,达到促进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彝族大学生开展青年自愿者、假期勤工俭学、军训等活动,锻炼学生意志、缩短与社会之间的距离、陶冶情操、提供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的机会,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彝族大学生群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培养彝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
校园文化是高校以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素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作为核心。为了帮助彝族大学生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应教育大学生融入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氛围中逐渐融入社会。为此,可以鼓励彝族大学生参加各种学生自主创办的讲座、报刊、沙龙、社团等校园文化组织,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获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熏陶。在社团组织营造高雅、有效的校园文化中,消除在校园生活中的失落感与孤独感,从而良好适应社会之需要,达到社会适应性教育的目标。
五、结语
总之,通过对彝族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教育,能引导彝族大学生逐渐适应社会,有利于彝族大学生把优良传统逐渐内化为自我的价值判断,确立成熟的世界观与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怀宇.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J].贵州民族研究.2006(1)
[2]彭谦,戚甫娟.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报.2009(3)
作者简介:
杨莉(1976—),女,四川乐山人,汉族,研究方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丽媛(1986—),女,四川乐山人,汉族,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作者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