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棉花产量始终徘徊不前。如何尽快解决棉花生产中容易忽视的主要技术难题,是所有农业工作者和广大棉农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重点阐述了当前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 棉花 产量 问题 建议
[中图分類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27-01
棉花是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副产品都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正如前人所说“棉花全身都是宝”。它既是最重要的纤维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含高蛋白的粮食作物,还是纺织、精细化工原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棉花生产至关重要。
景县是全国重点棉花产区,常年播种面积2万公顷。近年来,棉花单产始终在1200公斤/公顷左右徘徊,实现产量突破,力争实现单产1500公斤/公顷,是所有农业工作者和全县农民的共同心愿。根据本人多年工作经验和多次深入农村田间调查,始觉棉花生产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此与广大农业战线上的同仁共同商讨。
一、整地不科学
当前棉田中除了收获后的棉柴滞留外,还有农膜残留,严重影响了接纳自然降水的能力。此外,常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犁底层坚硬,作物根系难以下扎,抗倒伏能力减弱。
建议:一是收获后的棉柴及时清除出棉田,并在土壤封冻前进行中耕耧耙,即可清除棉田中残存的农膜,减少白色污染,又可疏松土壤表层,起到蓄存自然降水的作用。二是提倡秋耕晒垡,有效降低土壤中越冬虫口密度。三是建议棉田间隔3年深松、深耕一次,深度25cm以上,打破犁底层,促进作物根系下扎,增强其抗倒伏能力。
二、重茬现象普遍
据调查,全县大多数棉田为重茬5年以上,有的超过8年甚至更长,遇有高温高湿特殊年份,极易爆发棉花枯黄萎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此外,重茬也是造成棉花单产徘徊不前的主要因素之一。
建议:合理倒茬,每3年倒茬一次,可有效避免棉花枯黄萎病大发生。
三、种植密度不合理
据多年田间观察,有个别棉农贪苗,抱有“有钱买籽,无钱买苗”的想法,下种量过大,别人播1.5公斤,他偏要播2公斤,出苗后又不舍得间苗,导致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闭过早,通透性差,蕾铃脱落严重,产量反而降低。
建议:根据品种特性,选择合理密度。
四、破膜不重视
地膜覆盖的作用是为了增温保湿,确保一播全苗和苗齐、苗壮。进入雨季后,地膜的作用消退,若不及时破膜,不仅影响土壤的通透性,阻碍雨水正常下渗,而且妨碍棉花根系正常下扎,抗倒伏能力会大打折扣。
建议:在雨季到来之前,大约6月20日左右,及时破除地膜。
五、病虫害统防统治难度大
其原因:一是棉花品种多、乱、杂现象普遍,品种间生理特性差异较大;二是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棉花播期不统一,导致棉花进入各生育期的时间段不一致,病虫害发生规律性相对较差,给病虫害统防统治带来一定难度。
建议:实施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实行“五统一”战略,即:统一整地、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
六、施肥不科学,尤其是花铃肥被忽略
据统计,全县适时追施花铃肥的农户不足50%,大多数农民采用底肥“一炮轰”,宁可多施底肥,也不情愿追肥。一是怕受累,二是怕麻烦。岂不知重施花铃肥才是增产增收的关键。
建议:加大棉花技术培训及指导力度,增强农民科学管理水平。
七、间作套种高效种植少
目前全县棉田间作套种面积不足4667公顷,仅占棉花总播种面积的23%,且以棉——瓜间作、棉——绿豆套种为主,模式单一。其原因:一是技术不过硬;二是劳动力素质偏低,对高效栽培模式不易接受。当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棉田经营主要靠老人和家庭妇女,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
建议:一是宣传引导。通过引发技术宣传明白纸、建立示范田组织现场观摩等方式,营造氛围,示范带动。二是强化培训。培训对象重点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培训内容以农业实用性新技术为主。三是建立长效技术跟踪服务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关键词] 棉花 产量 问题 建议
[中图分類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27-01
棉花是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副产品都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正如前人所说“棉花全身都是宝”。它既是最重要的纤维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含高蛋白的粮食作物,还是纺织、精细化工原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棉花生产至关重要。
景县是全国重点棉花产区,常年播种面积2万公顷。近年来,棉花单产始终在1200公斤/公顷左右徘徊,实现产量突破,力争实现单产1500公斤/公顷,是所有农业工作者和全县农民的共同心愿。根据本人多年工作经验和多次深入农村田间调查,始觉棉花生产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此与广大农业战线上的同仁共同商讨。
一、整地不科学
当前棉田中除了收获后的棉柴滞留外,还有农膜残留,严重影响了接纳自然降水的能力。此外,常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犁底层坚硬,作物根系难以下扎,抗倒伏能力减弱。
建议:一是收获后的棉柴及时清除出棉田,并在土壤封冻前进行中耕耧耙,即可清除棉田中残存的农膜,减少白色污染,又可疏松土壤表层,起到蓄存自然降水的作用。二是提倡秋耕晒垡,有效降低土壤中越冬虫口密度。三是建议棉田间隔3年深松、深耕一次,深度25cm以上,打破犁底层,促进作物根系下扎,增强其抗倒伏能力。
二、重茬现象普遍
据调查,全县大多数棉田为重茬5年以上,有的超过8年甚至更长,遇有高温高湿特殊年份,极易爆发棉花枯黄萎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此外,重茬也是造成棉花单产徘徊不前的主要因素之一。
建议:合理倒茬,每3年倒茬一次,可有效避免棉花枯黄萎病大发生。
三、种植密度不合理
据多年田间观察,有个别棉农贪苗,抱有“有钱买籽,无钱买苗”的想法,下种量过大,别人播1.5公斤,他偏要播2公斤,出苗后又不舍得间苗,导致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闭过早,通透性差,蕾铃脱落严重,产量反而降低。
建议:根据品种特性,选择合理密度。
四、破膜不重视
地膜覆盖的作用是为了增温保湿,确保一播全苗和苗齐、苗壮。进入雨季后,地膜的作用消退,若不及时破膜,不仅影响土壤的通透性,阻碍雨水正常下渗,而且妨碍棉花根系正常下扎,抗倒伏能力会大打折扣。
建议:在雨季到来之前,大约6月20日左右,及时破除地膜。
五、病虫害统防统治难度大
其原因:一是棉花品种多、乱、杂现象普遍,品种间生理特性差异较大;二是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棉花播期不统一,导致棉花进入各生育期的时间段不一致,病虫害发生规律性相对较差,给病虫害统防统治带来一定难度。
建议:实施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实行“五统一”战略,即:统一整地、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
六、施肥不科学,尤其是花铃肥被忽略
据统计,全县适时追施花铃肥的农户不足50%,大多数农民采用底肥“一炮轰”,宁可多施底肥,也不情愿追肥。一是怕受累,二是怕麻烦。岂不知重施花铃肥才是增产增收的关键。
建议:加大棉花技术培训及指导力度,增强农民科学管理水平。
七、间作套种高效种植少
目前全县棉田间作套种面积不足4667公顷,仅占棉花总播种面积的23%,且以棉——瓜间作、棉——绿豆套种为主,模式单一。其原因:一是技术不过硬;二是劳动力素质偏低,对高效栽培模式不易接受。当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棉田经营主要靠老人和家庭妇女,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
建议:一是宣传引导。通过引发技术宣传明白纸、建立示范田组织现场观摩等方式,营造氛围,示范带动。二是强化培训。培训对象重点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培训内容以农业实用性新技术为主。三是建立长效技术跟踪服务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