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与父亲同台手术是最大的遗憾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官网日前公布今年首设的伍连德论文奖获奖论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谭文斐所写的《给父亲的一封信》,成为唯一获奖作品。《柳叶刀》官网也首次以中文形式发布谭文斐的这篇文章。文章讲述了两代中国医生的行医故事,并提到了谭文斐父亲经历的2次医疗纠纷和自己印象深刻的2次手术。
  在谭文斐童年和青年时期,他的父亲作为外科医生虽医术高超,但因当时有限的医疗水平遭遇了职业生涯中的坎坷,承受了诸多压力和委屈。这些都让谭文斐暗暗下决心绝不从事医疗工作。其父弥留之际,叮嘱他要成为一名麻醉医生。
  “无法与父亲同台手术,这是最大的遗憾”
  谭文斐的父亲是辽宁大连某医院的外科医生,父亲留给谭文斐最深刻的印象是:无休止的手术、忙碌。他说,1974年有限的医疗技术,父亲操刀的一次胃大部切除手术失败,医院停止工作三天,父亲多年后依然黯然神伤。1993年,父亲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时,患者突发呛咳,死在手术台上,此事闹得满城风雨,父亲一夜双鬓斑白。
  “28年的行医经历中,父亲承担了太多的压力和委屈。”谭文斐说。
  即使如此,父亲1998年弥留之际,仍叮嘱谭文斐:“虽然你不愿意做医生,但如果毕业时可以选择的话,还是做麻醉医生吧,外科医生离不开麻醉医生,麻醉工作风险高,没有人愿意从事,你是我的儿子,我希望你能勇挑重担。”
  1999年,谭文斐从大连医科大学(当时称大连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麻醉医生。
  2019年是谭文斐从事麻醉工作的第20年。多次手术后,他都会怀念已故的父亲。2019年7月,他把对父亲的怀念以《给父亲的一封信》的形式“寄出”。
  文中写道,如果可以,他很想好好研究父亲1974年、1993年的两次手术,带着足量的、现在医疗才有的麻醉药物回到过去,以使病人转危为安,使手术能够成功。
  《给父亲的一封信》写完,谭文斐在文末落款时间為7月24日,这天是他44岁生日。
  谭文斐表示,“《柳叶刀》期刊发表这篇文章,我和父亲行医的故事得以传播,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我父子两人20年隔阂的一种释怀,是我对父亲的和解,也是和自己的和解。”
  如今,谭文斐掌握了先进的麻醉技术,能熟练运用各类麻醉药物,但父亲却不在了。
  “今生都无法和父亲同台手术,这是我大的遗憾。”谭文斐说。
  “麻醉是一门艺术,我希望传播它”
  “一上手,我就喜欢上了麻醉工作。”在被问到多久适应了这一工作时,谭文斐毫不犹豫地说道。谭文斐认为麻醉就是一门艺术。他热爱电影、擅长画画。在他看来,麻醉工作和电影、绘画一样,都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谭文斐希望传播麻醉的魅力,希望普通百姓更了解手术幕后麻醉医生的心路历程,为此他开了个公众号,取名为“麻醉艺术”。他表示,麻醉医生往往是手术中的幕后人员,多数患者及家属甚至不知道有麻醉医生这个群体。
  “普通人多认为麻醉就是给患者‘打一针’。”谭文斐说,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相同的麻醉药物和技术,不同的麻醉医生运用的结果也不同。麻醉医生要把各个药物和方法都研究透彻。在患者进行手术时,根据不同患者的身体情况,给出最适合患者的药物和剂量,从而让患者在术中毫无痛苦、安然平和地醒来。
  “这就像是炒菜一样,即便食材相同,每个厨师炒出来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而麻醉医生就是要把药物的效果最好地呈现出来,让患者舒适地进行手术。”谭文斐称,“每当手术结束,我都会听一听患者醒后说的话,如果他们惊叹术中毫无疼痛,我心里就会很满足,这就是我工作中最大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谭文斐认为,麻醉工作体现出一种“平衡的艺术”。在麻醉过程中,有些患者对于手术医生的刺激反应较大,“心脏就会受不了”,这时麻醉医生需要用药物让患者心跳、血压平稳下来,“要估算药物所导致心跳、血压快多少、慢多少,并配出适量的药,让患者身体达到一种平衡,这就考验着麻醉医生的本领。”
  和父亲一样,谭文斐也有黯然神伤的时候。或因患者身体原因,或因术中其他因素,有时麻醉工作未达到他想要的效果,他在术后多少会有些沮丧。
  赶上了国内麻醉技术飞速发展的20年
  谭文斐称,父亲是老一辈的医者,那时国内的麻醉技术和方法相对落后,很多手术因麻醉不到位而失败,加之麻醉医生风险高、收入相对低些,所以那时很少有医学毕业生选择做麻醉医生。
  “而现在不同了,这20年来,是中国麻醉技术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这一代的麻醉医生赶上了好时代。国内的很多麻醉设备和技术水平,几乎和欧美国家持平,甚至已经超过欧美国家。”对于这一变化,谭文斐感到骄傲。
  《给父亲的一封信》文章获奖后,谭文斐因此受到关注。但他称,医生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很平凡的工作,“各行各业都要带有良心工作”。谭文斐称,中国医疗事业需要更多更优秀的麻醉医生,他希望更多医学生因《给父亲的一封信》受到激励,选择做一名麻醉医生。
  据CCTV《面对面》整理
其他文献
我必须要说,如果我允许这件事情影响我。那么我应该去做别的事情。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自豪地称它为艺术。如果我因此感到满足,我就不需要任何奖项。  凭借电影《贤妻》拿下去年的金球奖、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女主角后,格伦·克洛斯第七次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不久前,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遗憾的是,71岁的克洛斯第7次与那座小金人擦宿而过。7度提名,7度失措,克洛斯被称为“奥斯卡影后大的遗珠”。 
期刊
叶烂,1955年生于江苏灌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秋塘染霞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展览,《金色的池塘》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展览并获优秀奖,《荷塘月色》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初夏的荷塘》入选“第六居中国艺术节·中国画大展”,《金色的池塘》获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1998年金彩奖·牡丹杯新人奖”铜奖;《春之夜》获“中
期刊
唱腔委婉悠扬、唱词通俗易懂,演唱明白如诉,富有生活气息,再加上琴音袅袅、锣鼓铿锵,这就是平民艺术——评剧,深受广大老百姓喜爱。今年春节刚过,罗慧琴就开始为她在北京、天津、唐山等地的文化惠民演出东奔西走。“把丰富的精神食粮送到百姓家门口,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基层文化生活,让群众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是作为传承人的责任。”罗慧琴觉得责无旁贷。  恩师新凤霞言传身教  1977年,唐山市京剧团学员
期刊
姚明自1998年4月,入选王非执教的国家队之后,就开始了他传奇的篮球生涯。他以出色的篮球天赋被NBA的休斯敦火箭队选中,并连续六个赛季入选NBA西部全明星阵容,成为了世界华人的骄傲。姚明宣布退役后,在2016年,他被正式入选奈·史密斯篮球名人纪念堂,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2017年2月23日,在中国篮球协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姚明当选主席,同年5月出任北京体育大学中国篮球运动学院的名誉院长…
期刊
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椿伢子,《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海霞》的女主角海霞……前不久,10位大家耳熟能详的“银幕英雄”现身深圳龙华,出席创意“新技术、新创意,让经典永不褪色”红色电影展系列活动,并作为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党课项目讲授嘉宾,为观湖街道200多名党员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  2019年不仅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庆之年,也是中国电影经典名片《青春之歌》公映60周年,《霓虹灯下的
期刊
徐兵編剧并执导,王威、张胜富联合导演的开年大剧《新世界》于1月13日登陆北京卫视品质剧场,1月10日,在北京联动各大平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看片会。总制片人李力、编剧兼导演徐兵携主演孙红雷、尹、万茜、李纯出席。  孙红雷对表演“舒适区”的问题真诚回应说:“‘大哥’类角色是我的‘舒适区’,但演金海并不舒服,因为只能忍耐,不能释放。”而谈到此次拍戏中的造型,他则打趣称:“我当时从另一部戏直接空降到这个
期刊
我的性格是每做一件事都尽力做得出色。跳伞存在着很高的危险性。只有当你置身于白云之上、蓝天之中的时候,才会找到那种妙不可言的成功感。  她供职于世界500强公司,深受老板器重,因为酷爱跳伞毅然辞职;她曾创造中国最高跳伞纪录,并以性命为筹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翼装飞行“征服”喜马拉雅山的中国人!她想用自己的毕生精力,教国人学跳伞。她还计划今年能够代表中国人挑战翼装飞行南北极!她叫于音,她想向世人证明:
期刊
播《红色》时,我第一次采访编剧徐兵。之后愉快地发现,敢情好多戏都是他担任的编剧。算来,这位很有明星范儿的光头老兄已经编了20多年戏了,其中不乏爆款和不错的作品,如抗日谍战剧《小兵张嘎》、爱情悬疑剧《爱了散了》、电影《缉枪》、战争剧《烈火金刚》、抗日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悬疑传奇剧《行走的鸡毛掸子》、民国剧《杨三姐告状》等,还有如今北京卫视播出的《新世界》。  徐兵编的戏,其路数或者说创作理念,大体
期刊
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之子 国家级知名中医 同仁堂健康专家  人物简介  施今墨  一八八一年三月二十八日—一九六九年八月二十二日  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萧山,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与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并称「京城四大名医」。  施小墨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施今墨先生之子,国家级知名中医,同仁堂健康专家。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幼承庭训,家学渊源;以组方灵活,用药
期刊
叶烂,为人厚实,性情率真。他长期笃守六朝金陵而深受古都文风熏陶。明清之际,金陵花鸟画日益昌盛,陈淳、扬州八怪诸家,崇尚写意,阔笔放纵,个性凸显,独创风格,后来者为之仰慕。叶烂也不例外,深受影响,往往寄情丹青,通过笔墨表达“听鸟说甚,问花笑谁”的感怀。  当下的花鸟画别开生面,多元发展,一些有追求的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外来绘畫元素,试图突破传统花鸟画既定的语言模式和局限,叶烂是其中的佼佼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