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聯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交平台能够充分利用平台的用户基础逐步建立形成了独特的金融模式。当前社交金融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社交金融企业应当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保证平台的交易安全,促进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社交金融;发展问题
前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社交金融立足于多元化的社交平台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社交产品类型,其借助于应用场景的生活化和社交化将金融服务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用户带来了便捷化的全新体验。社交金融产品正在不断抢占中国金融市场,作为新生事物,它为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沉着应对挑战,将压力转换为发展动力,多管齐下以保障互联网社交金融规范化发展,从而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良性运行,这是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业繁荣有序发展应有之义。
1 社交金融的内涵
社交金融来源于美国,虽然当前我国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涉足社交金融领域,但国内社交金融尚未形成发展规模。根据国内外社交金融的发展状况来看,社交金融是立足于互联网金融,依托于社交网络平台的资金融通活动。社交金融除了具有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还具有低成本和重视客户体验等特征。社交金融立足于朋友圈、同学圈、校友圈开展金融交易活动,通过互联网在社交平台上信任的基础上建立用户之间的金融关系。社交金融兼具人际交往与资金融通的双重功能,同时还能够利用生活化的场景,将金融服务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交金融的失信成本高,且容易对个人的信用形象造成影响,因而社交金融的信用约束力要明显强于其他类型的互联网金融。同时由于社交平台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与个人的关系紧密,其信息的传播更加有效,并能够实现精准营销。另外社交金融还具有交易效率高的特征,社交金融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能够在更短时间内筛选出信用值更高的交易对象。
目前互联网金融主要包含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理财产品销售、网络数据贷款等类别。处于萌芽阶段的社交金融也包括社交众筹、P2P、第三方支付、征信等主要的互联网金融形式。社交金融主要是互联网金融的社交化,更多的是模式的创新,还未出现更多的金融产品类型的创新,但社交金融必然会促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丰富。
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社交金融的发展问题
2.1 社交金融面临风险多
社交金融属于互联网金融的一种,其发展要受到系统安全性和支付安全性的影响。由于社交金融需要依赖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且多为快捷支付,虽然这种方式免去了反复验证的繁琐,但是也增加非法盗取账号的风险隐患。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进行资金管理过程中,还会存在资金挪用的问题,这些资金管理上的风险都会影响到社交金融的安全性。除此之外,除了传统金融业务中具有的流动性风险、利用风险之外,社交金融还会由于其所具有的虚拟性而存在着风险快速传播的问题。因而在推动社交平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社交金融的安全性问题。
2.2 社交金融平台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社交金融作为一种互联网金融,其发展需要以信息、技术、制度建设等为基础,金融产品的可靠性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因而也具有互联网技术平台难以避免的技术漏洞。同时社交金融还需要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等为基础,这些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影响着技术应用的水平。社交金融需要以用户的真实信息为基础,云计算等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都需要获得信息应用的授权,这些数据在应用过程中就会面临一定的风险。
2.3 社交金融用户基数和活跃度不足
社交金融以社交平台为基础,如腾讯、阿里巴巴等都是以一定的用户基数才能实现平台运营的效果,因而对于社交金融来说,社交金融的发展要从电子商务过渡到社交金融平台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平台用户对社交平台金融模式的熟悉程度、用户活跃度的调动等都会对社交金融的发展产生影响。
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社交金融的发展对策
3.1 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强化金融行业监管
当前社交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相对较少,为了对新兴的社交金融进行规范,我国必须要针对社交金融的发展现状制定出合理的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要求准入的企业要建立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风险防范措施,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规范社交金融的发展,完善征信系统建设,最大限度的降低社交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和经营风险。如我国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2015 年最新颁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严格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准入机制,严厉打击洗钱、非法集资等金融犯罪行为,把那些真正服务于社会需求的企业留下来,剔除一些只为谋求高收益的恶性竞争企业。国家同样应针对社交金融提出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从而规范社交金融市场,使其发展有章可循。
3.2 发展互联网金融技术,提升平台安全性和通用性
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其发展和创新必然也要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支撑。同时社交金融十分重视客户信息的保护,一旦客户信息被泄露,平台将会面临严重的风险,客户也很可能转向传统金融方式。因而社交金融企业应当不断提升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保证客户信息的安全,并利用数字签名、电子交易协议、国际通用数据安全传输认证等手段保证社交平台的交易安全。
3.3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金融机制,培养客户群体
为了培养用户金融习惯,调动用户的活跃程度,社交平台需要以自身的用户为基础,对用户的消费习惯数据进行统计整合,不断培养增加用户数量。第一,实现不同定价策略。传统社交金融企业采用的定价策略相对被动,而进行金融社交化的模式创新后,企业能针对客户需求价值细分客户群体,并利用网络金融产品安全、便利等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同时也产生不同的成本收益。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网民数量,且网络群体的增长速度逐年递增,但由于网民素质差异大,其对社交金融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同,社交金融企业应充分关注客户的心理,针对不用群体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根据客户层次划分不同的价格标准。因此,建设需求导向的金融创新模式是社交金融发展的重要路径。
3.4 建立社交信用评级指标,构建起完善的信用机制
社交信用评级指标直接关乎互联网社交金融交易风险的大小,因此,明晰社交信用评级指标对于降低互联网社交金融交易风险,保证其良性运行至关重要。对不同的互联网社交金融产品,由于其各自的针对群体及营销模式存在差异,应当对所有的互联网社交金融产品规定限制交易的最低标准。例如,当准交易人在金融活动中存在三次或三次以上不诚信行为,互联网社交金融则可以拒绝与其交易或严格限制其交易金额。同时,互联网社交金融可以借助社交网络通过设定社交圈中成员对成员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准交易人进行信用评估,以此作为社交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另外,社交金融企业还要建立完善的征信机制应通过相关行为人借贷之前信用状况的统计、考核和评估,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信贷风险预判和检测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社交金融项目的信用风险。
结束语:
社交金融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等特点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下,社交金融的发展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建议其以需求为导向的金融机制,创新发展信息技术,并以完善的征信机制,保证社交平台的交易安全。
参考文献:
[1] 宋琳.我国互联网社交金融兴起问题探析[J].西南金融,2015,2(1):172-175.
[2] 杨萍.论社交金融生态的形成、功能与风险管控[J].开发研究,2014,7(15):155-158.
[3] 纪瑞朴,王胤文,王晓婷.社交金融: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新路径[J].国际金融,2016,3(6):68-6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社交金融;发展问题
前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社交金融立足于多元化的社交平台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社交产品类型,其借助于应用场景的生活化和社交化将金融服务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用户带来了便捷化的全新体验。社交金融产品正在不断抢占中国金融市场,作为新生事物,它为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沉着应对挑战,将压力转换为发展动力,多管齐下以保障互联网社交金融规范化发展,从而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良性运行,这是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业繁荣有序发展应有之义。
1 社交金融的内涵
社交金融来源于美国,虽然当前我国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涉足社交金融领域,但国内社交金融尚未形成发展规模。根据国内外社交金融的发展状况来看,社交金融是立足于互联网金融,依托于社交网络平台的资金融通活动。社交金融除了具有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还具有低成本和重视客户体验等特征。社交金融立足于朋友圈、同学圈、校友圈开展金融交易活动,通过互联网在社交平台上信任的基础上建立用户之间的金融关系。社交金融兼具人际交往与资金融通的双重功能,同时还能够利用生活化的场景,将金融服务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交金融的失信成本高,且容易对个人的信用形象造成影响,因而社交金融的信用约束力要明显强于其他类型的互联网金融。同时由于社交平台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与个人的关系紧密,其信息的传播更加有效,并能够实现精准营销。另外社交金融还具有交易效率高的特征,社交金融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能够在更短时间内筛选出信用值更高的交易对象。
目前互联网金融主要包含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理财产品销售、网络数据贷款等类别。处于萌芽阶段的社交金融也包括社交众筹、P2P、第三方支付、征信等主要的互联网金融形式。社交金融主要是互联网金融的社交化,更多的是模式的创新,还未出现更多的金融产品类型的创新,但社交金融必然会促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丰富。
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社交金融的发展问题
2.1 社交金融面临风险多
社交金融属于互联网金融的一种,其发展要受到系统安全性和支付安全性的影响。由于社交金融需要依赖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且多为快捷支付,虽然这种方式免去了反复验证的繁琐,但是也增加非法盗取账号的风险隐患。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进行资金管理过程中,还会存在资金挪用的问题,这些资金管理上的风险都会影响到社交金融的安全性。除此之外,除了传统金融业务中具有的流动性风险、利用风险之外,社交金融还会由于其所具有的虚拟性而存在着风险快速传播的问题。因而在推动社交平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社交金融的安全性问题。
2.2 社交金融平台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社交金融作为一种互联网金融,其发展需要以信息、技术、制度建设等为基础,金融产品的可靠性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因而也具有互联网技术平台难以避免的技术漏洞。同时社交金融还需要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等为基础,这些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影响着技术应用的水平。社交金融需要以用户的真实信息为基础,云计算等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都需要获得信息应用的授权,这些数据在应用过程中就会面临一定的风险。
2.3 社交金融用户基数和活跃度不足
社交金融以社交平台为基础,如腾讯、阿里巴巴等都是以一定的用户基数才能实现平台运营的效果,因而对于社交金融来说,社交金融的发展要从电子商务过渡到社交金融平台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平台用户对社交平台金融模式的熟悉程度、用户活跃度的调动等都会对社交金融的发展产生影响。
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社交金融的发展对策
3.1 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强化金融行业监管
当前社交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相对较少,为了对新兴的社交金融进行规范,我国必须要针对社交金融的发展现状制定出合理的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要求准入的企业要建立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风险防范措施,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规范社交金融的发展,完善征信系统建设,最大限度的降低社交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和经营风险。如我国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2015 年最新颁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严格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准入机制,严厉打击洗钱、非法集资等金融犯罪行为,把那些真正服务于社会需求的企业留下来,剔除一些只为谋求高收益的恶性竞争企业。国家同样应针对社交金融提出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从而规范社交金融市场,使其发展有章可循。
3.2 发展互联网金融技术,提升平台安全性和通用性
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其发展和创新必然也要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支撑。同时社交金融十分重视客户信息的保护,一旦客户信息被泄露,平台将会面临严重的风险,客户也很可能转向传统金融方式。因而社交金融企业应当不断提升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保证客户信息的安全,并利用数字签名、电子交易协议、国际通用数据安全传输认证等手段保证社交平台的交易安全。
3.3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金融机制,培养客户群体
为了培养用户金融习惯,调动用户的活跃程度,社交平台需要以自身的用户为基础,对用户的消费习惯数据进行统计整合,不断培养增加用户数量。第一,实现不同定价策略。传统社交金融企业采用的定价策略相对被动,而进行金融社交化的模式创新后,企业能针对客户需求价值细分客户群体,并利用网络金融产品安全、便利等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同时也产生不同的成本收益。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网民数量,且网络群体的增长速度逐年递增,但由于网民素质差异大,其对社交金融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同,社交金融企业应充分关注客户的心理,针对不用群体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根据客户层次划分不同的价格标准。因此,建设需求导向的金融创新模式是社交金融发展的重要路径。
3.4 建立社交信用评级指标,构建起完善的信用机制
社交信用评级指标直接关乎互联网社交金融交易风险的大小,因此,明晰社交信用评级指标对于降低互联网社交金融交易风险,保证其良性运行至关重要。对不同的互联网社交金融产品,由于其各自的针对群体及营销模式存在差异,应当对所有的互联网社交金融产品规定限制交易的最低标准。例如,当准交易人在金融活动中存在三次或三次以上不诚信行为,互联网社交金融则可以拒绝与其交易或严格限制其交易金额。同时,互联网社交金融可以借助社交网络通过设定社交圈中成员对成员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准交易人进行信用评估,以此作为社交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另外,社交金融企业还要建立完善的征信机制应通过相关行为人借贷之前信用状况的统计、考核和评估,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信贷风险预判和检测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社交金融项目的信用风险。
结束语:
社交金融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等特点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下,社交金融的发展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建议其以需求为导向的金融机制,创新发展信息技术,并以完善的征信机制,保证社交平台的交易安全。
参考文献:
[1] 宋琳.我国互联网社交金融兴起问题探析[J].西南金融,2015,2(1):172-175.
[2] 杨萍.论社交金融生态的形成、功能与风险管控[J].开发研究,2014,7(15):155-158.
[3] 纪瑞朴,王胤文,王晓婷.社交金融: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新路径[J].国际金融,2016,3(6):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