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竖脊肌等长收缩时空间活动特征

来源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11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患者与健康人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时竖脊肌空间活动分布的差异.方法:选取CNLBP患者15例为实验组(34.95±8.73岁),健康人15名为对照组(30.50±7.84岁).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评估.采用高密度表面肌电(HDsEMG),记录两组受试者进行1 min改良等长运动负荷试验(BST)时竖脊肌肌电信号,比较两组中位频率斜率(MFs)的差异;比较收缩初期(开始20 s)、收缩中期(中间20 s)和收缩末期(最后20 s)3个不同收缩时段均方根值(RMS)肌电特征图像的重心和分散度,并分析相关肌电指标与临床评估结果的相关性.结果:竖脊肌MFs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活动重心和分散度,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收缩时段组内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心与ODI、VAS均具有明显正相关性(P<0.05);分散度与ODI、VAS均具有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竖脊肌等长收缩时,运动变异增加,肌电活动重心向远端移动;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较健康人运动变异减小,向远端移动减少.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通过改变肌肉激活的位置和范围,重新分配肌肉活动完成耐力任务.HDsEMG可以观察肌肉持续收缩时空间活动变化,用于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肌肉功能评估.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踝关节不同体位下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和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的形态学变化,并测量其基本参数、止点面积及韧带间的角度,为临床外踝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7例国人踝关节标本,解剖外踝结构直至显露出外踝韧带,观察并记录ATFL和CFL的形态及分束。测量不同分束在踝关节中立位、背伸位、跖屈位及跖屈内翻位时的韧带长度和宽度,以及中立位下ATFL和CFL之间的夹角。将韧带从止点离断、
目的:探讨蓝光对小鼠血压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只8周龄SPF级雄性C57BL6/J野生型(WT)小鼠分3批随机分为对照光组(CL组)及蓝光组(BL组);对照光+假手术组(CLS组)、对照光+手术组(CLO组)、蓝光+假手术组(BLS组)及蓝光+手术组(BLO组);对照光+正常血压组(CLN组)、蓝光+正常血压组(BLN组)、对照光+高血压组(CLH组)及蓝光+高血压组(BLH组),每组10只。建立各组模型小鼠并进行相应干预,测量小鼠血压、血浆中内皮素-1(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
目的:比较介入治疗与最优药物治疗对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的远期预后,同时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的CTO病变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性纳入我院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冠状动脉造影提示CTO病变患者361例。根据不同治疗策略将纳入患者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n=169)和优化药物治疗(OMT)组(n=192),同时通过Rentrop分级评估361例患者的CTO血管的侧支循环情况,将Rentrop≥2级的CTO病变定义为侧支循环良好的CTO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