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

来源 :大众理财顾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imaj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花起源于唐代巩县窑,宋代并未得到发展,迨元晚期,在景德镇成熟并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影响中国瓷器审美和生产的主流。与唐青花迥然不同的是,元青花的制瓷工艺和装饰技巧已有创新。元代青花瓷瓷胎洁白、釉面温润,青花色泽艳丽夺目,富丽雄浑,图案纹饰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在传统审美情趣中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生产的历史新纪元,景德镇也由此成为中国的瓷都。
  延佑(1314~1320)
  元代景德镇在烧制青花、釉里红之前,曾一度烧制过釉下黑彩装饰品。“延祐器”和“延祐型”青花的提法是不科学的,至少可以说是不严谨的。青花是以钴料为着色剂,绘出的纹饰发青蓝色,而所谓延祐型纹饰呈色灰黑,经化验它的着色剂是铁,应当排除出青花家族,为“釉里黑”。
  在纪年墓出土的元代器物中,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藏的延祐六年(1319年)青花牡丹塔盖瓷瓶、湖北省博物馆藏延祐六年(1319年)青花塔式罐、浙江省杭州至元丙子(1336年)纪年墓出土的青花观音坐像、(后)至元四年(1338年)铭青花釉里红四神盖罐、(后)至元四年(1338年)铭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等较著名。
  14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几乎中断了4个世纪的河南巩县青花烧造技术,在江西景德镇突然重新绽放光芒,这是历史在更高阶段上的重演,而促成这种历史重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宋人崇尚含蓄美,宋瓷艺术以其肃静严重典雅,清爽朴素,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著称于世。元代崇尚白色、蓝色,并且和波斯来往密切。蒙古人性格粗犷,好大器。元代青花绘画艺术特点是气势磅礴,笔势飞动,整体讲究大效果,而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有海外市场需求,元青花才迅速膨胀。国内的元青花稀少,原因是元青花瓷主要外销出口。国内的元青花主要是明代墓葬出土和3个窖藏发现。它们是高安窖藏、保定窖藏和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繁昌窖藏(16件)。目前所知,流散于海外的高档元青花瓷传世品约200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帕西瓦尔·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两件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云龙象耳瓶。此外,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的收藏目前已发布了40件, 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是全世界第一大收藏。原伊朗阿特别尔寺(现在德黑兰)的收藏, 合计达32件。这是全世界典型元青花瓷第二大收藏。
  至正(1341~1369)
  至正年间的典型元青花使用苏麻离青,色泽有浓翠及灰淡两种,均有铁斑。器表施纯净的透明釉。
  有人认为元青花纹饰借鉴了景德镇青白瓷的印花纹饰,从模印进一步发展为手绘。元青花纹饰布局成熟,繁而不乱,绘画技法相当高。一件瓶罐,器物上多达十二三层纹饰;大盘上六七组纹饰都组织得完美和谐。某些图案花纹具有明显的元代特征。比如缠枝牡丹的叶子十分规矩,基本上都是三角葫芦形,且有先刻后画的特征。龙纹细颈部,龙鳞网格状,足三爪。有人物纹饰的元青花主要绘在大罐、梅瓶和玉壶春瓶等器皿上,是极品中的极品。
  元代器物造型大多钝重稚拙,青花瓷都比明代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瓶、罐、壶和盘碗等器物,常见相当大的器形。多棱梅、多棱玉壶春瓶、多棱瓢瓶及方形扁壶、高颈大罐等为元代特有的器形。器底无釉。碗、盘之类底足中心有乳钉状突起。具有圈足外墙斜削的元代普遍特征。少数青花器仍用枢府瓷特有的小底足。梅瓶之口均为上窄下宽的梯形。
  梅瓶、罐和玉壶春瓶器物近底部往往有分开描绘的仰莲瓣纹,且莲瓣边框均有青花粗线。青花出戟觚也是元代常见的器形。青花高足杯,有的胎质细腻洁白,杯内壁印花云龙纹,外以青花绘云纹。其他常见器物有青花鱼藻纹罐、青花梅瓶、青花大盘和青花连座瓶等。
  元代青花瓷成熟于14世纪中期的至正年间。至正期青花瓷反映了元青花的最高成就,是元代青花瓷的主体和代表。
  至正期青花的典型器物很多,但有纪年款或纪年墓出土的,仅一对“至正十一年”铭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和至正十一年纪年墓出土的两个青花连座三足炉。
  至正(1341~1369)与洪武(1368~1398)有几年是重的。元青花是元代中晚期出现的,也就是1330年以后,到1361年达到鼎盛期。其间朱元璋的起义军战胜陈友谅,景德镇成为其根据地。虽然明王朝尚未建立,但在朱元璋控制下生产的瓷器,纹饰上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纹饰也偶见军事题材,如蒙恬将军、尉迟恭单鞭救主及萧何月下追韩信等人物故事图案。从某种程度上看,朱元璋对元青花是有贡献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