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本硕衔接教育的价值意蕴、内容定位和实施策略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yaka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对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开展本硕衔接教育有助于改善硕士生生源质量、提升硕士教育适应能力、增强硕士教育专业认同和促进学生个体专业发展.本硕衔接教育不同于硕士教育,是对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开展的硕士教育专业认同、学习方法、学习执行力和专业知识基础等方面的体验教育.高校应在学生遴选、学业导师配备、课程内容调整和教学模式创新等环节统筹设计、科学实践,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本硕衔接教育策略.
其他文献
通过现场门式起重机检验案例分析,提出检验的重要性,根据检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从设备存在的主要缺陷,分析问题的类型及原因,并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和防范措施.
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案件管理代码的规范化是实施智慧行政执法的关键和基础.论文对案件编码、立案对象、违法行为、违法涉及的产品的编码规则做一探索.对案件编码启用“一案一码”,设计确定满足市场智慧监管需求的“一案一码”编码结构;并设计确定立案对象、违法行为的编码结构.
临清市创新采用“五结合”工作法推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致力于为企业营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政务服务环境.
QB/T 1951.1—2010《木家具质量检验与质量评定》的出台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人们逐渐开始了解和关注木制家具的各项指标以及健康问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木制家具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在庞大的市场需求下相关的木制家具行业发展起来,但是木制家具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如何检验和分析木制家具的质量问题成了牵动人们内心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论文从木制家具的基本概念入手,了解木制家具背后的质量评判标准,并以《木家具质量检验与质量评定》中的内容为参照,熟悉木家具质量检验以及质量分析的要点.
苏州市地方标准DB3205/T 1004—2020《质量提升评价指标》于2020年5月正式发布.论文介绍了该地方标准的撰写背景、解决问题、标准内容和实践应用,重点解读了标准中区域质量提升评价和组织质量提升评价两部分内容的评价要素和体系.通过介绍苏州市出台地方标准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地方实践,为标准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经验和思路方法.
“英语思维”的内涵尚未确定,应用也未全面,有必要继续深化研究.提出:(一)“英语思维”不是“\'用英语\'思维”,而是反映英语民族心智属性、让英语语言符号产生关联并形成意义、以英语语言特征和英语文化特征呈现、具有很强逻辑性的一种语言思维模式.(二)应用“英语思维”不能也不必排斥母语思维.在词和词组层面,英语屈折性、精确性、雅异性是关注的要点.在句子和语篇层面,英语精确性、雅异性、静态性、空间特质是核心.在语用层面,西方国家在价值观、思维特点、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特征是中心.让EFL学习者采用内省法
从人工智能教学知识点演变和人工智能学科交叉角度介绍了科教融合和产教协同进行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同时介绍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的体系架构和AI+X微专业.
围绕涉农高校的育人目标和农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农业生态学”课程从“学生价值观、专业素养、行业产业发展、国家需求到全球视野”5个维度的课程思政目标.通过深入挖掘该课程思政元素并建库,采用多元教学方式精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实施双主体和PBL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运行“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思政教学反馈机制、建立含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实现在有限时间内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
网络作为关键基础设施与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在人类社会迈入数字时代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络强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对网络与数据法学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且标准越来越高.高校法学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承担着为国家培育输送法律专业人才的重任.高校开设“网络与数据法学”课程以培育学生及时掌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与法律治理的前沿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综合素养为教学目标,顺应我国数字时代法治实践、社会发展和高教改革的需要.在明晰教学目标、聚焦教学重心和剖析教学挑战的基础上,必须做好课
网络新闻的媒体数据中对特定主题的关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政策的影响力和执行力.选取中新网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新闻文本、发布时间、新闻分类等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深度学习和三词多维共现的方法,深入研究近十年中国知识产权主题的热度、分布以及重点领域.结果表明:媒体数据反映了政策影响下的热点主题变化,知识产权的热点主题呈现波动的态势,其中对知识产权创造的关注高于运用和保护,这一特征在专利和商标中体现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