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比较美国、日本和德国公司实践经验发现,各国各具特色的股权结构使得企业在治理结构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导致了企业行为和企业绩效的差异。适当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有效运转的基础;合理的制度基础和股权结构产生适当的内部和外部监控体系,是有效公司治理的需要;资本市场作用的正确发挥是有效公司治理的另一需要。
关键词: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企业行为;企业绩效
企业外部环境(市场环境、法律政策环境、文化环境等)对企业股权结构及其变革的方式、路径和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变革有“选择”作用。各个国家因为在历史、文化、经济、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在演化中形成了不同的、更加符合自身发展逻辑的公司股权结构,相应的,也就在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行为上产生了差别,进而对企业绩效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将选取三个典型市场经济国家,分析它们在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上的不同,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指出其相应的优点与缺点,从而为中国企业的股权治理结构及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一、 美国公司的股权与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 美国公司的股权与治理结构。
(1)股权结构高度分散。现代美国公司形成了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得经营者成为企业实际的控制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度分散化的股权结构势必会导致高昂的监管成本,因为分散的股东很难对公司的经营与监管达成一致的意见。加之,现代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愈加复杂,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股东才能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监管。因此,就会造成具备专业能力的股东为监管付出了额外的成本,而其他股东无偿分享劳动成果的现象。如此一来,公司的全部股东都将注意转移到股票的收益率上,而失去了监督和管理公司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造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2)机构投资者掌权。美国公司的股東中,最为重要的是机构投资者。与持股比重大的个人投资者不同,机构投资者并不是真正的所有者,而是基金所有者和受益者的委托代理人,所以常常被称为“被动投资者”。通常来说,能够影响公司决策的个人大股东是公司的董事长,关注的重点是公司的持续发展等长期利益目标。因此,他们往往参与制定公司经营战略,优化配置公司资源,参与重大决策,选择经营者。同时,会保持和加强对企业经营层的监管和激励。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他们并不在意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而是关注于年末能从企业分得多少股利。只要所持有的股票收益率下降,机构投资者会迅速抛售该公司的股份,而无意插手公司未来的经营与发展。
2. 基于股权结构的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短期化经营行为与“内部人控制”问题。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得股东将投资收益作为首要目标——当盈利上升时,股东追加投资;当盈利下降时,股东削减投资。在衡量投资收益时,股东通常会使用股票收益率这一指标,即收益总额与原始投资额的比率,而收益总额与股票的分红政策密切相关。为了迎合股东的高盈利需求,公司经营者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短期利润上,从而导致经营行为的短视化。公司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公司经营者对短期目标的过度关注,常会影响到公司长期业绩的增长。此外,美国公司的董事会多由高层经理人及其推荐人组成,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和高度的自主经营权使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弱化,公司高级经理层成为企业实际的控制者,这便是所谓的“内部人控制”。由于经理层与股东的利益往往并不一致,这样,必然使得大公司高级经理层以权谋私、侵犯股东利益。
(2)资本结构缺乏稳定。股东以投资收益作为首要目标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公司股票的不停流转,这一方面会影响到资本结构的稳定性和公司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还会造成公司被频繁兼并接管。公司兼并对经理层的影响很大,因为公司被兼并后,原管理层一般会被撤换掉。从正面来讲,公司兼并可以剥夺不称职经营者手中的实际控制权,它让经营者处于被裁员、被替换的风险之中,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迫使经营者更加努力地工作。因此,公司兼并能够产生对经理层有力的外部监管。不过,公司兼并也会发生敌意接管,从而对生产经营活动造成负面影响,并使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难以维系长期稳定的信任与合作,让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目标一致的努力——包括各种长期激励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成为徒劳。
美国对高层经理人的监管主要来自市场机制的外部约束,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励与鞭策经理人,但外部监管终究是一种事后监管,并不能使企业免于遭受损失,因此其作用是有限的。可见,美国公司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并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经营与企业业绩的提高,因为它削弱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制衡。
二、 日本公司的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
1. 日本公司的股权与治理结构。
(1)股权结构为法人相互持股。日本公司股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法人相互持股。法人相互持股通常发生在一个集团内部的各个子公司之间,它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子公司被吞并,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各个子公司之间的联系,如此有利于在集团内部形成牢靠的伙伴关系,以提高集团经营环境的稳定性。由于日本公司多以银行贷款作为主要的融资来源,因此日本公司通常会以银行直接持股的方式来进行间接融资。由于文化传统的关系,日本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固定的,一旦结合就很少变动。
(2)经营者掌权与银行监管。日本公司的治理结构多为经营者掌权和银行监管。与美国公司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所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不同,日本公司的经营者掌权是由于其独特的股权结构——法人相互持股。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决定了日本公司的经营者牢牢掌握着公司的自主经营权,因为法人相互持股的目的在于确立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这意味着,股东之间达成了互不干涉的默契,集团子公司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过多参与对方公司内部的经营与管理,这反而为经营者掌权创造了有利的机会。此外,日本公司的个人股东持股较少,因此基本不会对公司的决策产生任何影响。
关键词: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企业行为;企业绩效
企业外部环境(市场环境、法律政策环境、文化环境等)对企业股权结构及其变革的方式、路径和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变革有“选择”作用。各个国家因为在历史、文化、经济、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在演化中形成了不同的、更加符合自身发展逻辑的公司股权结构,相应的,也就在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行为上产生了差别,进而对企业绩效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将选取三个典型市场经济国家,分析它们在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上的不同,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指出其相应的优点与缺点,从而为中国企业的股权治理结构及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一、 美国公司的股权与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 美国公司的股权与治理结构。
(1)股权结构高度分散。现代美国公司形成了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得经营者成为企业实际的控制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度分散化的股权结构势必会导致高昂的监管成本,因为分散的股东很难对公司的经营与监管达成一致的意见。加之,现代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愈加复杂,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股东才能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监管。因此,就会造成具备专业能力的股东为监管付出了额外的成本,而其他股东无偿分享劳动成果的现象。如此一来,公司的全部股东都将注意转移到股票的收益率上,而失去了监督和管理公司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造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2)机构投资者掌权。美国公司的股東中,最为重要的是机构投资者。与持股比重大的个人投资者不同,机构投资者并不是真正的所有者,而是基金所有者和受益者的委托代理人,所以常常被称为“被动投资者”。通常来说,能够影响公司决策的个人大股东是公司的董事长,关注的重点是公司的持续发展等长期利益目标。因此,他们往往参与制定公司经营战略,优化配置公司资源,参与重大决策,选择经营者。同时,会保持和加强对企业经营层的监管和激励。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他们并不在意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而是关注于年末能从企业分得多少股利。只要所持有的股票收益率下降,机构投资者会迅速抛售该公司的股份,而无意插手公司未来的经营与发展。
2. 基于股权结构的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短期化经营行为与“内部人控制”问题。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得股东将投资收益作为首要目标——当盈利上升时,股东追加投资;当盈利下降时,股东削减投资。在衡量投资收益时,股东通常会使用股票收益率这一指标,即收益总额与原始投资额的比率,而收益总额与股票的分红政策密切相关。为了迎合股东的高盈利需求,公司经营者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短期利润上,从而导致经营行为的短视化。公司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公司经营者对短期目标的过度关注,常会影响到公司长期业绩的增长。此外,美国公司的董事会多由高层经理人及其推荐人组成,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和高度的自主经营权使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弱化,公司高级经理层成为企业实际的控制者,这便是所谓的“内部人控制”。由于经理层与股东的利益往往并不一致,这样,必然使得大公司高级经理层以权谋私、侵犯股东利益。
(2)资本结构缺乏稳定。股东以投资收益作为首要目标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公司股票的不停流转,这一方面会影响到资本结构的稳定性和公司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还会造成公司被频繁兼并接管。公司兼并对经理层的影响很大,因为公司被兼并后,原管理层一般会被撤换掉。从正面来讲,公司兼并可以剥夺不称职经营者手中的实际控制权,它让经营者处于被裁员、被替换的风险之中,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迫使经营者更加努力地工作。因此,公司兼并能够产生对经理层有力的外部监管。不过,公司兼并也会发生敌意接管,从而对生产经营活动造成负面影响,并使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难以维系长期稳定的信任与合作,让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目标一致的努力——包括各种长期激励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成为徒劳。
美国对高层经理人的监管主要来自市场机制的外部约束,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励与鞭策经理人,但外部监管终究是一种事后监管,并不能使企业免于遭受损失,因此其作用是有限的。可见,美国公司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并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经营与企业业绩的提高,因为它削弱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制衡。
二、 日本公司的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
1. 日本公司的股权与治理结构。
(1)股权结构为法人相互持股。日本公司股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法人相互持股。法人相互持股通常发生在一个集团内部的各个子公司之间,它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子公司被吞并,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各个子公司之间的联系,如此有利于在集团内部形成牢靠的伙伴关系,以提高集团经营环境的稳定性。由于日本公司多以银行贷款作为主要的融资来源,因此日本公司通常会以银行直接持股的方式来进行间接融资。由于文化传统的关系,日本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固定的,一旦结合就很少变动。
(2)经营者掌权与银行监管。日本公司的治理结构多为经营者掌权和银行监管。与美国公司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所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不同,日本公司的经营者掌权是由于其独特的股权结构——法人相互持股。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决定了日本公司的经营者牢牢掌握着公司的自主经营权,因为法人相互持股的目的在于确立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这意味着,股东之间达成了互不干涉的默契,集团子公司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过多参与对方公司内部的经营与管理,这反而为经营者掌权创造了有利的机会。此外,日本公司的个人股东持股较少,因此基本不会对公司的决策产生任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