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程预结算是实施控制建设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益。因此,工程预结算的审核人员,应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不断总结经验,严把工程预结算的审核关,只有这样,工程造价才能得到合理地确定与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工程投资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 建筑工程 造价结算审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通过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实物工程量、设计图纸、取费标准和工程定额,检查和监督工程造价控制和确认。工程造价审核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主要是以施工合同为基础,结合工程签证、工程变更情况,在竣工验收后作出竣工结算审查结果是符合工程施工客观实际的,不仅承发包双方结算是依据此,也是工程决算的基础资料和依据。
一、建筑工程造价结算的内容
1、工程量的审核
工程量的审核要求造价从业人员一是专业能力强,能对图纸中发生的工程量准确的分析,并且与计算规则相结合;第二个要求是对现场实际发生的费用跟踪并了解,由于在实际施工中操作的难度,不避免的会有技术变更的发生,因此,从业人员也要把这些费用统计在内。工程量的审核必须与在建工程实际发生的工程量都计算到位。
2、套用定额的审核
首先,要认真审核结算工作使用的定额是否同施工图纸设计所要求的标准一致。其次是换算定额,造价从业人员要认真检查换算方法以及采用的系数,这都影响换算的单价。可以说:我们所选取的定额费用、计价方式,都影响最终的工程造价。
3、费用的审核工作
取费的参考,取费必须按照工程所在地的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文件,施工实际情况等,最终来确定工程的取费。执业人员要考虑到取费的时效性。如: 材差的调整、工程的性质与取费是否相符,费率的计算等等。对于费率下浮或总价下浮的工程,在结算审核时特别要注意变更或新增项目是否同比下浮等。
二、建筑工程造价的审核方法
1、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法其实与施工图预算一样,它就是审核人员,再一次的进行施工图预算,将建筑工程的工程量套取定额,从头到尾又重新进行了一次预算。它要求审核人员必须全面的、细致的进行审核施工单位的造价结算。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已经进行了一次施工图预算,所以,它其实是对以前工作的一个检查,工作量非常大,相当于是重复劳动,但是,建设单位为了控制工程造价,就有必要进行这一项工作。
2、重点审核法
重点审核法针对的是建筑工程项目中一些重要分项工程进行重新审核,一般选取工程量大费用高的分项工程。它跟全面审核有类似性,也是对施工图的预算进行重新编制,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重点审核法只针对于预算中容易发生错误的或是对结算结果影响比较大的一些部分。而全面审核则是整个预算重新进行,它们的审核范围不一样,但是重点审核仍然是在做重复劳动,相对于全面审核来说,它的工作量要少一些,审核的结果却相差不多,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审核方法。
3、对比审核法
如果审核进度要求比较紧,以上两种方法就显得有些不可取。我们在审核工作也是不断的摸索与总结,对比审核法就是在这么个环境下应运而生,我们都审核人员在总结相类似的工程结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同类的工程造价以及人料机的消耗规律,再进行整理分析,整理出用途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造价、工料消耗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分折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针对这些子目进行重点审核,分析其差异较大的原因。虽然这种方法比较节省时间,但是准确度不高,不能很好的反映自己的工程,仅仅限于审核进度紧的工程,有一定的局限性。
4、分组计算审核法
它把结算项目给划分开,并且利用同组中的一个数据审查分项工程。现在的建筑工程设计要求标准化,施工单位也要求进度,因此,在建项目如果有准层,根据每层所用材料、结构形式、施工工艺,把分部分项工程按一定的内在联系进行编组,然后进行单方造价分析总结,逐一对比相同项目,最后得出整个单项工程造价。这种审查方法工作量小,但是结果精确,审查速度快。
三、建筑工程结算审核方法
1、以建设项目施工图为主, 审核工程量的计算是否准确
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准确性。审核时, 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审核工程量是否按照施工图和预算定额规定计算, 应注意计量单位是否与预算定额相一致, 当审核竣工结算时, 还应按照竣工图进行工程量计算; 二是审查工程结算所报的工程量与实际完成的工程量是否相符。审查时, 要注意施工企业有没有为增加结算费用, 故意加大工程量, 夸大工程施工难度的情形; 三是要审查有无假报结算的情形。特别对于多方施工的工程项目, 要审查有无几个施工企业同报一个工程项目进行结算的情况; 四要审查有否重复计算工程情况, 要防止施工企业将同一工程分别多次混入其他工程进行结算, 或将已结算过的工程, 放在其他结算书中重复计算。
2、审核材料和人工单价
工程量审定后, 必须按照定额的规定, 正确地套用单价。审核时, 要注意审查工程项目内容是否与实际内容相符; 有无低单价套用高价额定子目, 有无一般建筑材料套用高级建筑材料。如果因设计上的特殊要求, 缺少定额依据的项目,应该编制补充单位估价表。若需要换算的项目, 必须附有单价明细分析表。还要审核材料的市场价差,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多采取包工包料的方法, 绝大部分材料由施工单位购买, 而三材和其它特贵材料的市场价又随市场行情波动产生价差。审核材料市场价差有三种方法: 一是按甲乙双方合同中订明的差价补差; 二是按各地市发布的市场信息价核定; 三是按施工单位揭底材料质保书及发票, 按加权平均价计算。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审核人员要掌握市场价格信息及其变动趋向, 做到心中有数, 审核时才能对各种价格的合理性做出初步判断, 有怀疑时再作进一步调查。
3、依据标准审核各项费用的取费情况
审核取费标准是否正确, 必须先审查工程类别划分是否正确。间接费计算方法有两种: 一是按直接的一定百分比计算; 二是按人工费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在审核时, 应当注意按照不同工程不同类别套用相应的费率, 以及间接费的基数是否符合规定。对面议单价、市场单价等要注意, 这些费用一般不能取费, 容易混淆错算。税金: 按国家、省税务部门有关规定及施工地点不同而取定税率。
4、根据不同情况实事求是
经过审核后,发现有多估、高套定额时,应根据审核结果予以核减;对于低估、漏算的部份,也应当实事求是地予以增加。招投标工程应以招标文件、施工合同以及中标价的预算书作为结算审核的依据。凡以招投标形式包干造价的工程, 工程量应按核对过的工程量清单为准, 当有设计变更或现场实际情况发生变化, 经过甲方签证认可才能增减工程量。其单价必须根据招标文件和合同条款的规定执行。
结束语
为了控制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我们需要做好工程造价的审核工作。审核人员首先自身素养要高,审核工作开展前,还要提前做好计划,有目的选择方法,并且根据现场的情况,进行自我调整,保证审核工作的顺利完成。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总结探索,逐步提高效率,更好的服务于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 梁碧君.浅谈如何做好预结算审核工作、合理确定工程造价[J]. 科技资讯. 2008(22) :246—258
[2] 卢利洁.工程预结算审核探讨[J]. 四川建材. 2007(06):141—136
[3] 劉万锋.做好预结算审核工作、合理确定工程造价[J]. 甘肃科技. 2006(03):85—74
[4] 张玉霞.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现状与审核的重点[J]. 科技信息. 2009(23):161—155
关键词: 建筑工程 造价结算审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通过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实物工程量、设计图纸、取费标准和工程定额,检查和监督工程造价控制和确认。工程造价审核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主要是以施工合同为基础,结合工程签证、工程变更情况,在竣工验收后作出竣工结算审查结果是符合工程施工客观实际的,不仅承发包双方结算是依据此,也是工程决算的基础资料和依据。
一、建筑工程造价结算的内容
1、工程量的审核
工程量的审核要求造价从业人员一是专业能力强,能对图纸中发生的工程量准确的分析,并且与计算规则相结合;第二个要求是对现场实际发生的费用跟踪并了解,由于在实际施工中操作的难度,不避免的会有技术变更的发生,因此,从业人员也要把这些费用统计在内。工程量的审核必须与在建工程实际发生的工程量都计算到位。
2、套用定额的审核
首先,要认真审核结算工作使用的定额是否同施工图纸设计所要求的标准一致。其次是换算定额,造价从业人员要认真检查换算方法以及采用的系数,这都影响换算的单价。可以说:我们所选取的定额费用、计价方式,都影响最终的工程造价。
3、费用的审核工作
取费的参考,取费必须按照工程所在地的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文件,施工实际情况等,最终来确定工程的取费。执业人员要考虑到取费的时效性。如: 材差的调整、工程的性质与取费是否相符,费率的计算等等。对于费率下浮或总价下浮的工程,在结算审核时特别要注意变更或新增项目是否同比下浮等。
二、建筑工程造价的审核方法
1、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法其实与施工图预算一样,它就是审核人员,再一次的进行施工图预算,将建筑工程的工程量套取定额,从头到尾又重新进行了一次预算。它要求审核人员必须全面的、细致的进行审核施工单位的造价结算。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已经进行了一次施工图预算,所以,它其实是对以前工作的一个检查,工作量非常大,相当于是重复劳动,但是,建设单位为了控制工程造价,就有必要进行这一项工作。
2、重点审核法
重点审核法针对的是建筑工程项目中一些重要分项工程进行重新审核,一般选取工程量大费用高的分项工程。它跟全面审核有类似性,也是对施工图的预算进行重新编制,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重点审核法只针对于预算中容易发生错误的或是对结算结果影响比较大的一些部分。而全面审核则是整个预算重新进行,它们的审核范围不一样,但是重点审核仍然是在做重复劳动,相对于全面审核来说,它的工作量要少一些,审核的结果却相差不多,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审核方法。
3、对比审核法
如果审核进度要求比较紧,以上两种方法就显得有些不可取。我们在审核工作也是不断的摸索与总结,对比审核法就是在这么个环境下应运而生,我们都审核人员在总结相类似的工程结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同类的工程造价以及人料机的消耗规律,再进行整理分析,整理出用途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造价、工料消耗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分折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针对这些子目进行重点审核,分析其差异较大的原因。虽然这种方法比较节省时间,但是准确度不高,不能很好的反映自己的工程,仅仅限于审核进度紧的工程,有一定的局限性。
4、分组计算审核法
它把结算项目给划分开,并且利用同组中的一个数据审查分项工程。现在的建筑工程设计要求标准化,施工单位也要求进度,因此,在建项目如果有准层,根据每层所用材料、结构形式、施工工艺,把分部分项工程按一定的内在联系进行编组,然后进行单方造价分析总结,逐一对比相同项目,最后得出整个单项工程造价。这种审查方法工作量小,但是结果精确,审查速度快。
三、建筑工程结算审核方法
1、以建设项目施工图为主, 审核工程量的计算是否准确
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准确性。审核时, 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审核工程量是否按照施工图和预算定额规定计算, 应注意计量单位是否与预算定额相一致, 当审核竣工结算时, 还应按照竣工图进行工程量计算; 二是审查工程结算所报的工程量与实际完成的工程量是否相符。审查时, 要注意施工企业有没有为增加结算费用, 故意加大工程量, 夸大工程施工难度的情形; 三是要审查有无假报结算的情形。特别对于多方施工的工程项目, 要审查有无几个施工企业同报一个工程项目进行结算的情况; 四要审查有否重复计算工程情况, 要防止施工企业将同一工程分别多次混入其他工程进行结算, 或将已结算过的工程, 放在其他结算书中重复计算。
2、审核材料和人工单价
工程量审定后, 必须按照定额的规定, 正确地套用单价。审核时, 要注意审查工程项目内容是否与实际内容相符; 有无低单价套用高价额定子目, 有无一般建筑材料套用高级建筑材料。如果因设计上的特殊要求, 缺少定额依据的项目,应该编制补充单位估价表。若需要换算的项目, 必须附有单价明细分析表。还要审核材料的市场价差,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多采取包工包料的方法, 绝大部分材料由施工单位购买, 而三材和其它特贵材料的市场价又随市场行情波动产生价差。审核材料市场价差有三种方法: 一是按甲乙双方合同中订明的差价补差; 二是按各地市发布的市场信息价核定; 三是按施工单位揭底材料质保书及发票, 按加权平均价计算。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审核人员要掌握市场价格信息及其变动趋向, 做到心中有数, 审核时才能对各种价格的合理性做出初步判断, 有怀疑时再作进一步调查。
3、依据标准审核各项费用的取费情况
审核取费标准是否正确, 必须先审查工程类别划分是否正确。间接费计算方法有两种: 一是按直接的一定百分比计算; 二是按人工费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在审核时, 应当注意按照不同工程不同类别套用相应的费率, 以及间接费的基数是否符合规定。对面议单价、市场单价等要注意, 这些费用一般不能取费, 容易混淆错算。税金: 按国家、省税务部门有关规定及施工地点不同而取定税率。
4、根据不同情况实事求是
经过审核后,发现有多估、高套定额时,应根据审核结果予以核减;对于低估、漏算的部份,也应当实事求是地予以增加。招投标工程应以招标文件、施工合同以及中标价的预算书作为结算审核的依据。凡以招投标形式包干造价的工程, 工程量应按核对过的工程量清单为准, 当有设计变更或现场实际情况发生变化, 经过甲方签证认可才能增减工程量。其单价必须根据招标文件和合同条款的规定执行。
结束语
为了控制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我们需要做好工程造价的审核工作。审核人员首先自身素养要高,审核工作开展前,还要提前做好计划,有目的选择方法,并且根据现场的情况,进行自我调整,保证审核工作的顺利完成。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总结探索,逐步提高效率,更好的服务于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 梁碧君.浅谈如何做好预结算审核工作、合理确定工程造价[J]. 科技资讯. 2008(22) :246—258
[2] 卢利洁.工程预结算审核探讨[J]. 四川建材. 2007(06):141—136
[3] 劉万锋.做好预结算审核工作、合理确定工程造价[J]. 甘肃科技. 2006(03):85—74
[4] 张玉霞.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现状与审核的重点[J]. 科技信息. 2009(23):16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