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间艺术保护现状的思考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_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作为艺术的分支学科,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与精英艺术一样具有时代的必要性和发展的必然性。民间艺术不应只是在概念范畴上被认为是仅仅属于民间的、地区的艺术形式,而更应拓展其概念范畴领域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因为,它关系到国家民族性因素与艺术发展的横向扩展,以及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问题。因此,对民间艺术的关注不应只是片面的、局部的甚至是漠视的态度,而应在内涵上和外延上探讨其全面性、整体性以及重要性。
  1、保护与传承: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政策的保护、非物质性传承的保护、经济支持,以及对其材料、形制、精神理念的保护等。那么,首先,从政策上说,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政策虽然不能完全决定民间艺术的兴衰,但是仍起着指导、调控的作用。其次,精神传承的保护。作为物质形式和非物质形式的民间艺术,暗含了其所处的民族、地区的精神理念,它是以精神性为支撑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离不开精神理念的支撑,因为文化的深层次特性不仅是一个地区,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因此,保护与传承是民间艺术得以传承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前进的动力。
  2、繁荣与发展:一个民族的存在需要其发展的动力。静态的艺术、静态的人生、静态的社会甚至是静态的国家都将必定是要消亡的;停止的思维、停止的意识、停止的社会必定是僵死的;因此,民间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不仅标示着理念发展、繁荣、社会的昌盛、国家的富强等因素,更能传达一种心理的刺激,从而激发社会共同体的情感认知、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感。
  3、微观层面之必要性发掘。对于民间艺术而言,其艺术形式、表现内容等要素的传承与其生存之必要性紧密相关,如果说作为个体的作品能够彰显特定时空特定艺术家的个性的话,那么作为宏观层面的民间艺术就可以被称之为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因为传承不仅仅是表层结构的物质形式上的改变与演进,而更应该含有内在精神性的延续。而民间艺术存在的必要性有三:一是它可以对整个艺术范畴的内涵进行扩充,丰富本地域、本民族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本民族(狭义上)、本地区创作主体的思想意识,从而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地域特征。二是它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民族性因素的多样化,展现国家的民族情感,彰显本民族(广义上)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精神传承过程中的发展历程,甚至民族思想的延续、演变、变迁、乃至提升。三是民间艺术传承的必要性还体现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即世界民族艺术多样化。
  二、民族、民间艺术所面临的挑战
  1、外在因素――全球化影响带来的挑战。在现阶段,全球化、信息技术等外在因素对艺术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却在某些方面为民间艺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种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当代民间艺术面临着外在巨大的危机,因此,民家艺术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要么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要么承受被遗忘、攻克的危机。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现代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更新提供了基础,传统的审美方式、审美兴趣已经发生了改变,人们已经不再着重于将以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并重的民间艺术放在首要的地位,而是借重现代科技的便利有意无意地摒弃了传统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就以民间剪纸艺术为例:剪纸艺术在以前的年代里,每逢青年结婚时都会在窗户上贴上用红纸剪好的小动物之类的图像,寓意多福多子,而如今,居民的房子里大都用上了现代的玻璃钢窗户,因此,民间剪纸形式已不符合现代材料的配置背景,失去了传统的应有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观念遭到一定程度的淘汰,人们已经不再将古老的价值观、审美观运用到现代消费生活中,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即时的、快餐型的文化。對于传统民间艺术的喜爱已经逐渐远去,并认为那是复古、传统的代名词,而并不考虑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以及象征民族性的整体文化观念。
  2、内在因素――观念意识的挑战。在这一方面来说,内在观念的改变是决定民间艺术面临挑战的主要因素。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内因是决定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而外因是变化的依据。从某一方面来说,主体(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审美主体)在国际环境下心理因素所发生的转变是导致民间艺术面临危机的主要原因。这种转变并不是创作主体的审美境界远离现实,而是过分接近现实,从而使得当代的民间美术在表现生活方式等构成要素上不得不更向现实靠拢,因此,民间艺术表现题材的更新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而欣赏者(及使用者)审美心态的转变,也是民间艺术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民间艺术的艺术生命正在发生嬗变,当代的民间艺术无论是在创作群体的艺术观念上还是通过创作群体而将其观念转达到艺术形式上都处于一种激荡后的沉寂和茫然状态,这种状态使得当代民间艺术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强硬。另外,在快餐文化泛滥的情形下,创作群体的想象力被当代快餐文化的钳制,使得作品形式及内容的表现暴露了当代社会民间艺术的无力。
  3、从民间艺术作品本体即形式上,传统形式构成要素的停滞不前在造成了审美疲劳的同时也使得艺术作品本身的发展趋于停滞。不可否认,能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民间艺术也许存在,但是却是少之又少的。如果说在不改变民族性的民间艺术传承上,那么,对于民间艺术所面临的挑战的忧虑并不是画蛇添足。而从民间艺术的内容上来说,表现主题应该向深层次、表现当代社会状况和时代发展特征的主题上靠近,因为,民族的不仅是民族的本身,而是国家的、世界的。
  小结
  总而言之,无论民间艺术正在面临着或将要面临的什么样的挑战,都不是单个群体的事情,更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关乎艺术的整体发展,同时也关乎世界民族之林的多样化发展,不仅有极大的民族意义,同时也具有极大的国际意义。因此,在现当代社会中,弘扬民族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并将之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丰富起来,达到视觉效果和深层意义的融合,促使现代社会审美主体在审美兴趣上对民间艺术的回归,不仅是艺术的生发问题,也是艺术之间交融、多层次精神意识彰显的内在需求。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但也由于其传统文化的深厚,在某一方面却又给民间艺术带来巨大的障碍,因为它在形式、内容和观念、意识上对民间艺术造成了束缚。民间艺术已经形成一整套从理论到实践的各种程式,各种规定性。因此,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需要创新,而创新首先应在意识上打破旧的框架,同时也必须考虑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表达现代人的内心情感,才能深化传统民间艺术的表达方式与诉求方式。
  总之,传统中国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们都是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因此,作为现代的中国新人类,应考虑怎样把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并注入时代的精神和活力,才能给传统中国民间艺术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因为,像任何艺术形式一样,民间艺术不仅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同时还有时代的必要性。而只有真诚、踏实地对待民间艺术,有心并用心地潜心于民间艺术的创作,使之同时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定位,才能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多重发展、多样演进的可能性。以此彰显地区、民族、国家乃至历史的特色,为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奠立基础,为世界的民族多样性奠定根基。
  作者简介:
  陈慧楠(1996.7—),女,汉族,籍贯:山东省诸城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民间美术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也取得了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众所周知的是,在现阶段,教育事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在近几年来更是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而在提高文化课程教学水平的同时,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小学生的体育训练,尤其是女子篮球训练。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约束,我国许多学校在小学生篮球训练方面始终存在着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期望,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源泉,其体质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繁荣和壮大。本文将主要围绕体育锻炼对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的重要性以及二者间的联系展开分析,并提供有效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体质状况;体育锻炼  引言  青少年学生时期是人一生当中非常关键的阶段,是身心发展的主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现阶段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过程中越来越离不开手机、WIFI等信息技术的使用,其中小学生也不例外。现阶段的手机基本可以完全的代替电脑进行学习中问题的查询、玩游戏、沟通联系等,很多小学生上学过程中依赖手机查找资料,下课后利用手机玩游戏、聊天、看小说等,甚至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偷玩手机,呈现一种“手机瘾”想戒也戒不了,不仅仅影响小学生们的学习,长时间的玩手机
期刊
摘要: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开始加大了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力度,同时在教育事业方面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及精力,并且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众所周知的是,在一个国家發展的过程中,教育事业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教育,更应该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在小学教育中,除了文化课的教育之外,德育教育现在也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而班主任作为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制度也在进行不断地更新与调整。在教育制度改革方面,我国在新课改上也做出了许多的调整。对于学校教育也有了新的需求,学校的教学不但要注重教育水平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状况。小学生大都没有形成正确三观,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它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上会发生很大的转变,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对于老师的话喜欢按照相反的意愿来,不希望老师管教自己,渴望得
期刊
幸福指数一直是所有人关注的事情,学生的幸福指数应该由教师来关注。当今衣食无忧的学生是否幸福呢?本文作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以及采用具体的事例提升学生对幸福的感受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背景:  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第六单元是有关爱的单元,选了《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表达古代诗人之间真情厚意的诗,也选了《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表达人间真情的文章,还选了《卡罗纳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以上论述可见《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品德课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在课堂中创设体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一个对学生基础阶段思维能力养成的基础课程,除了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在课堂中使孩子们养成思维独立能力和德育水平能力也至关重要。在北师大版教材的要求下,要求学生有相当的德育能力,提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现阶段的社会形势下也十分符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性教学;设计应用  众所周知,在学生的小学阶段中,由于学生处于刚刚独立的新阶段,心理状态和心理行为属于不成熟的阶段
期刊
摘要:在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当中“管”和“育”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侧重点的不同,形成的教育模式和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在德育工作中,两者是相辅相成和相互影响的,中职班主任做到对两者关系的平衡,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德育策略。  关键词:管育并重;中职教学;班主任;德育  引言: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职学校的教育模式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9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新课标教学改革制度的进行。小学音乐在小学教育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意义越来越加明显。本文主要从小学生新课标改革制度之前,音乐教育的情况出发,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对小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分析音乐知识技能在课堂中的重要性。探究音乐对于小学教育中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哪些优势。  关键词:小学音乐;新体系教学法;审美能力  小学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只为了部分专业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