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来源 :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810654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说起“高科技”,人们马上会联想到宇航、核武器、计算机等等。其实,看上去很土的农业领域也有不少高科技。比如,水稻杂交,再比如我们今天随处可见的“圣女果”,就是用“转基因工程”这种高新技术培育的。
  早在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作家别利亚耶夫就创作过科幻小说《永生粮》。在科幻的农业科技题材里,它是永恒的代表作。小说写到,科学家布罗依尔发明了“永生粮”。这是一种团状菌类,只要放在空气里受阳光照射,就会通过合成氧的方式生长。不光营养价值很高,吃起来还有果酱味道。
  结果,布罗依尔解决饥饿问题的宏愿却被市场经济淹没了:“永生粮”即“面团”到处滋生,导致粮食价格大跌,农民破产。再后来,天气变热,“面团”生长失控,危害全人类。只有布罗依尔才能够找到消灭它的方法。
  
  前几年有报道说,在中国一些地方发现了大型“黏菌团”,有的重几十斤,形似肉团,泡在水里自然生长,而且吃上去非常可口。如果不是它生长速度太慢,几乎就是大自然提供的“永生粮”。
  另外,科幻文学史上还有不少写食品题材的经典。比如著名的《海底两万里》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份详细的海洋食物名单。天津作家迟书昌在《大鲸牧场》中描写了对鲸的人工饲养。宋别离在《海精灵》中描写生物学家饲养抹香鲸,以获取龙涎香。叶永烈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写到了转基因的反季节蔬菜,在《石油蛋白》里设想从石油里提取食品。
  总之,“吃”也是科幻作家谈不厌的话题。
  
  永生粮(节选)
  
  别利亚耶夫(前苏联)……
  惊恐向这个渔村袭来。每个渔民家中虽然只剩一丁点儿“永生粮”,但当夏天的炎热到来后,“永生粮”就猛长起来,所有的人都体验到了这前所未有的丰收所带来的短暂喜悦。但是最后使他们感到:“面团”成长的速度之快又给人们以威胁,它已经从宝贵的食物变成为凶恶的敌人,成为对所有人有死亡威胁的粮食洪流。
  这一危险震惊了所有的人,应该采取某种措施把人们从可怕的危险中拯救出来。
  开始,所有的渔民都和甘斯一样,他们想战胜“面团”,根除它。他们绝望,发疯地吃,直到发生胃痉挛,昏厥过去。很多人复活了野蛮的利己主义,都想自救,都想以强凌弱,但是无济于事。他们很快就发觉这“面团”万难毁灭。它们溢满全屋,涨破窗子,流向大街,成为一条灰色的长流。它生长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致“面团”流满壁炉以后就顺着烟囱升上去,再从烟囱里往外流,好像积雪一样,在屋顶上越积越多。那些人口多的渔民之家对于这“面团”尚能对付一阵子,他们及时把它从屋子里清理出去扔到大街上;夜里,有些渔民把“面团”偷偷地扔在邻居家旁边,假若他们是狭路相逢,那势必就要争勇斗狠。
  弗里茨正是在自己家门口遇见了一个肇事者。恼怒万分的弗里茨将这个“偷扔者”用老拳打翻在地,并将这个不幸者扔到这“面惊恐向这个渔村袭来。每个渔民家中虽然只剩一丁点儿“永生粮”,但当夏天的炎热到来后,“永生粮”就猛长起来,所有的人都体验到了这前所未有的丰收所带来的短暂喜悦。但是最后使他们感到:“面团”成长的速度之快又给人们以威胁,它已经从宝贵的食物变成为凶恶的敌人,成为对所有人有死亡威胁的粮食洪流。
  这一危险震惊了所有的人,应该采取某种措施把人们从可怕的危险中拯救出来。团”堆里。清晨,这“面团”已经全吞没了这具尸体。这已经是弗里茨第二次行凶了。他甚至毫不隐讳这一点,公开向一些同乡说,这么干是必要的防卫。城里的法官们似乎也掌握了弗里茨的材料,也认为他的行为“越出了自卫的常轨”,但是所有的渔民都维护他,认为他干得对,这叫“杀一儆百”。
  被“面团”从家里驱赶出来,惊慌失措,由于惊吓而近乎发疯的人们常常聚集在海边,讨论自己的处境。在这些讨论会上,人们都讲述了许多可怕的事情。他们讲一位木匠全家都死了:夜里,全家都睡着了,“面团”漫过了门窗,就这样一下子把人给淹死了。还讲到有的吃奶的孩子和病人也都因为留在屋里无人照顾而致死。
  一位死了孩子的妈妈说:
  “我到邻居家去求救,希望能帮助我们从屋里搬出点东西,那个时候‘面团’还只是占了我一个房间的一半还不到,而我的孩子在第二个房间里睡觉。我原以为很快就能回来,但我不得不跑遍全村去求人,然而一个人也没求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操心事。其实我离开的时候也不能说太长,可是当我回家一看,哎呀,满屋子都是‘面团’,快到天花板了,把我孩子睡觉的屋子淹没了。我扑向窗子,但窗子反插着。最后我下狠心要穿过这‘面团’,但是它好像发稠的‘烂泥’。我走了几步就已经精疲力竭了,当时我的脑袋还露在上面,‘面团’只有齐肩深,但很快就到了脖颈,又到了下巴……再过几分钟就要闷死我了……我如同是在烂泥潭里挣扎,我开始呼喊。谢天谢地,这时弗里茨跑了过来。他听见我的呼喊声就把我拽出来了,而孩子是怎么也救不出来了。”
  “是,她讲的都是真的。”弗里茨证实说,“我自己还着实吃了好几口‘面团’呢,后来总算把马尔塔救出来了。”
  这种自我牺牲搭救受难者的事对于听的人来说似乎是既普通又应该的,正像杀死“偷扔者”一样。“偷扔者”这一词是随犯罪的新形式而出现的新词,它和过去的“偷儿”一词一样是斥骂人的。
  渔夫们听了这可怕的陈述,一个个郁郁寡言。
  “难道我们都得死亡吗?”一个年轻的妇女问。
  “或者扔下房屋远走高飞吧。”一个老渔夫说。
  弗里茨看看大海,沉思着。
  “为什么我们不试一试,”他说,“把‘面团’扔到海里去呢。好在它离我们这么近。大海里地方可多呢,可能‘面团’在海里会沉下去呢——要是不沉下去,风和浪也会把它们从我们的海岸带到远处去的。这样也就万事大吉了。”
  这个想法使所有的人都高兴了起来。虽然这一招儿未必是万全之计,但毕竟是当前摆脱困境的一条出路。于是,渔民们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他们白天黑夜地把“面团”拉到海边,抛到海里。
  “面团”没入水中少许,但是没有沉底,它们在海水上面浮游,好像在春天的太阳下变成了褐色的很脏的岸边浮冰。它并没有被从岸边带走。浪峰又把一部分“面团”抛回岸上。可是这种“面团”挺合鱼的口味,鱼群在岸边大量聚集,都来吞食这美味可口的“面团”。
  这种情况使渔民欣喜万分。
  “让它们吃吧,瞧着吧,鱼也得撑死。”“这倒是绝好的钓饵呀!那我们可好捕鱼了。”
  “什么网也打不了这么多的鱼。再说咱们的网也早就烂没了。”
  但是没有谁去认真地寻思捕鱼的事,大家还是继续把“面团”拖来往海里抛。第三天,一位渔民发现:
  “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向海里扔多少鱼就吃多少,可是‘面团’却越来越多。”又过了几天,更为明显了,“面团”不仅能在水里继续猛长,而且比在陆地上长得快得多,这可能是由于在水中获得了补充营养 的关系吧。“面团”在水的上层鼓起,占据了庞大的海面,望也望不到边。除此之外,它所造成的灾难还在于它外延到了整个近海领域,阻住急浪,吞噬海岸,并爬上了陆地。好像这大海吃得餍足了,将这剩余的饮食还给了陆地。要走到海岸去已经是不可能了。
  渔民最后的一点希望也破灭了。他们绝望地站在岸边,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该怎么自救。在他们面前已经出现一个新的海,是一大片灰色的凝胶状的东西,像是一种果子羹,看来在它上面又不能行船……身后是被抛弃的空洞洞的房屋……
  一位渔夫一直尝试在上面行船,但是船在上面如陷泥潭,桨怎么也划不起来。“这下子把海也搞完蛋了。”一位老渔夫皱着眉说,“现在陆上不能走,海上不能走……连岛子也出不去……是谁干的这些好事?”
  是啊,是谁干的?大家都想到了这件事。于是乎,陷入绝望的人们开始寻找祸根,以便把所有的愤怒发泄在他身上。
  “第一大祸根到底是谁?当然,就是布罗依尔教授了!”
  渔民们早忘了,也不想回忆,他们是如何弄到“面团”,教授是如何劝说他们交出所有储存的“面团”的事了。
  “这是他坑害了我们!他夺去了我们的住所,杀害了我们的孩子。是他使我们招致这许多不幸。弄死布罗依尔教授!杀死刽子手!”
  于是激怒的人群奔向小山丘,直向布罗依尔教授的住处跑去。
  尤岗、鲁达利夫、奥斯卡尔不管如何劝阻也挡不了这股疯狂的人流。愤怒已不可遏止了。布罗依尔经受了艰难的时日。他知道村子里发生的情况。他虽然事先曾尽一切可能警告过,说会发生不幸,但是总感到所发生的一切与自己不无联系。
  “真可怕!真可怕!”他一边在自己的房间里来回走着,一边重复说道,“对于这不幸的命运怎么办呢!四十年的心血是为了给人们造福的,结果却使人们遭受那么多的不幸……”
  在绝望中,布罗依尔教授投入疯狂的工作。他要尽力研究一种东西能够消灭这“面团”,或者至少能减缓它的生长。他通宵达旦地在自己的实验室工作,从不间断。他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才能取得实效。这就需要时间。灾祸包围着他,他不得不常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工作。他已经接近神经失常了。布罗依尔料到疯狂的人迟早会向他发起进攻,因此他也做了准备。他是不吝惜自己生命的,只是他觉得,现在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人类,使人类免遭“面团”的威胁。因此他决定不惜任何代价来保卫自己的生命。
  当惊恐万分的仆人跑进研究室来断断续续地向他报告说:“渔民……向我们的屋子奔……来了!”
  布罗依尔教授只是忧郁地问道:“已经来了吗?”
  他在沉思冥想中坐了一分钟,好像一位被判决的人一样,人家在对他宣布:“有人来带你了,接受惩罚吧!”但他很快就控制住了自己,挺直腰板,然后平静地吩咐道:
  “关好门,卡尔,拿橡木护窗板挡好一楼的窗子。”
  ……
其他文献
不久前,美国科幻剧《英雄》让中国科幻迷如醉如痴。那里面有具备各种特异功能的人,有的会飞,有的能预知未来,有的能穿越时空,有的能隔空移物,有的能像原子弹那般炸平一座城市!  当然,你关上电视后,肯定会知道那只是幻想。不过,下面这些奇迹却是真的。  1 在晴朗的夜空中看到48.28千米外的烛光。  2 在静室里听到6.1米外手表的表针走动声。  3 将一茶匙糖放入9.1升(相当于六个大可乐瓶)水中,仍
摘 要 坭兴陶是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其他三样分别为紫砂陶、建小陶以及荣昌陶,都是异常珍贵的财富,凝结了古代手工艺者的智慧与辛劳汗水。本文探讨了坭兴陶的文化内涵,对坭兴陶的雕刻与文化搭配进行分析。  关键词 坭兴陶 雕刻 文化 搭配  坭兴陶细腻的质地,常被雕刻用作装饰,通常会在坭兴陶上雕刻文字或是图形。坭兴陶的雕刻程序由坯体制作、风干、雕刻等组成。将制作好的坭兴陶坯体自然风干,然后用刀在坯体上刻上文
每天,我们都通过皮肤、眼睛、嘴巴、耳朵、鼻子、大脑等很多个器官,来感知外界环境。那对细胞来说,它们靠什么感知环境呢?告诉你,是受体。  受体实际上是细胞表面或亚细胞结构中的一种蛋白质分子,它就像一个通信员,可以识别细胞内外的化学信号物质,并与这些物质结合在一起。这种奇妙的结合可以激发细胞进行“思考”,然后启动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让细胞和环境产生合理的互动。比如,细胞可以抵御来自环境中的有害化学物
小典故  石磨  我国在进入农业社会后,人们学会了用石头压碎或者碾碎谷物,后来又发展到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到了东周时期,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与捣碎相比,研碎效果更好。于是,人们将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出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谷物研磨成粉了。  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这已是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但是仍然费时费力。石磨的发明则把杵臼的上下运动改变为磨盘的旋
适者生存,这是一条自然法则。南美洲玻利维亚就有一个不凡的印地安部落。  玻利维亚是个内陆国家,它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全国2/3地区蕴藏着石油,天然气更多,金属矿藏也很丰富,富饶的森林资源占全国面积的51%,国土的大半是平原,地广人稀,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生产。但是,这些好东西都没被好好利用,至今玻利维亚仍是南美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玻利维亚有世界上最大的盐湖——乌尤尼盐湖,面积1万多平方千米。冬天,
漫步北京街头,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公路、立交桥构筑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出行。但道路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也带来了“找路难”的麻烦。  楼牌不一致 小区似“迷宫”  寒假期间我到同学家玩,没想到进了小区就像进了“迷宫”。同一个小区的9栋楼竟有4种不同的称呼,1号楼与2号楼之间夹着9号楼,小区3个出入口,无明显标志,连小区居民都辨不全所有的楼。  于是,我开始留意北京的楼牌编号,发
坚忍的眼睛  姬十三    Q:看到攀登珠峰的照片,登山者身上穿得厚厚的。但是脸部防护不多。听说有人手脚冻伤。但是眼睛为什么没事呢?眼睛为什么不怕冷?  A:如果眼睛怕冷,我们也不能给它裹上厚厚的纱布保暖——它是舒服了,身体别的部位就得抗议。所以,眼睛只好自强不息。  皮肤内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带来触觉、痛觉、冷觉和温觉。后两者负责感知温度。当皮肤温度低于30℃时,冷感受器就启动,燃起狼烟,烽火传
眼下,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衣服。生活中的物品,也需要呵护,也需要穿上漂亮的“外衣”。  给纸巾盒穿件“衣服”,那就大不一样了。请看图1,这款全手工制作的纸巾盒采用了可爱的鲸造型,寥寥几筆就勾勒出乖巧的鲸模样。抽出的纸巾更仿佛鲸喷出的水花一般,显得趣味十足。  享茶香,品茶道,悟茶艺,每个人饮茶时的心情不尽相同,自然也需要选择不同的茶叶细细品味。图2这款袋泡茶包装就可以帮助你根据心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第一次入住“天宫”。33岁的刘洋也成为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女性。  对人类探索太空的实践来说,女性航天员的飞天具有重要意义。男性与女性在太空的生理变化和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只有女性航天员进入太空,才能获得更全面的实验数据。  同时,女性也为苍茫太空增加了一抹温暖的色彩。女性更细心周到、更善于协调关系,有助于乘组更好地完成工
“洗漱用水蓄水冲厕装置”,是可以将比较清洁的洗漱用水蓄积起来、二次利用的节水装置。它由下水分水系统、蓄水系统、自动泵水系统和供水切换系统四部分组成。  它可将洗漱用水有选择地蓄积起来:比较清洁的蓄积起来,比较脏的直接顺下水道排走。当坐便水箱里的水位下降时,蓄积的洗漱用水能自动被泵入到坐便器水箱里用于冲厕。  它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而且还不需要改变家庭原有坐便器和洗手盆的安装位置及基本结构。在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