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源于东方文明的应试教育与源于古希腊文明的素质教育没有绝对的优劣。素质教育为纲,应试教育为目,两者的辩证统一才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泸州天立国际学校及旗下的教师以关爱和创造性为核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教育;比较;天立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9-0005-03
文明的差距从表面上看是文化的差距,但从本质和根源上看还是教育的差距。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教育理念和模式决定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国家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高度和广度。
讨论教育问题如果不回到二千多年前,很难真正看清本质的东西。孔子创立儒学,弟子三千,是世界公认的思想家和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不过,伟人有些时候也不能免俗,孔子也一直偏爱听话的学生,非常享受师道尊严带来的感觉。因此,异端学说一开始就在孔子那里就行不通,所谓欺师灭祖、大逆不道更是没有市场,讨伐的层次从学术上升到了道德层面。七十二贤者和徒子徒孙除了颜回有一些原创,其余基本是对他的思想、理论的阐述与解释。从这个意思上讲,孔子也是最不成功的教育家。其后二千多年,从隋炀帝的科举到现代的高考制度,东方教育体制走的基本还是老夫子传道、授业、解惑的老路。虽然也涌现了王维、范仲淹、苏氏父子那样的拔尖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但是它僵化的选拔机制、单一的人才标准禁锢了思维的创新,封闭了人性的进步。中国历史上,偏才、怪才、庸才层出不穷。古有范进中举,今有留学生弑母。虽然只是极端的例子,历界高考状元没有大师级的人物却是不争的事实。故应试教育根在孔子,源于独特的东方文化。
与孔子几乎同时代的先哲在西方是苏格拉底,也是一位足以傲世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与孔子“教”不同的是,苏格拉底走的则是“引”的道路。他终生免费施教,街道市井都是他的课堂。社会各阶层,无论老幼贫富,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他开伦理哲学的先河,注重德行与才能并举。他的问答式教育以思辨见长,引导学生对真理和正义的永恒追求。作为一个杰出的教育家,他也非常名符其实,可谓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柏拉图,学生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一个比一个强。合称“古希腊三贤”,他们共同奠定了西方哲学、宗教、逻辑、伦理、数学、天文、文学、艺术、教育等学科的基础。仅亚里士多德一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秒杀了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在他们的基础上,经过洛克、卢梭、杜威等人的共同努力,欧美构建了以人性、理性为基础,全面、个性、创造为特征的西方现代教育体系。故素质教育根在苏格拉底,源于古希腊文明。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所代表的两个文明体系,在远古时期各自封闭运行,没有交集,自然难分伯仲。自人类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文明与文化的冲突就在所难免。古代似乎是东风压倒西风。当年的泱泱大国,唯我独尊,引领世界潮流,让后人吃够了老本。有人甚至极端地认为,是《马可.波罗游记》启发了中世纪黑暗的欧洲,点燃了文艺复兴的火炬。
近代、现代似乎西风压倒东风,农耕文化让位于工业革命。在新式教育的推动下,西方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面遥遥领先,比较教育研究也随之而起。1979年,中美各自对对方教育进行了考察。中方报告称,“美国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还在掰手指头……”中方断言: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有趣的是美方的报告则对中式教育充满了羡慕。“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7点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美方的结论与中方一致: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20年后,美式的素质教育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不到5%,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却占全球获奖人数的70%以上。也许正是受到了刺激,中国开始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个性化教育理念,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差,将目光投向了素质教育。
但如果以此来简单评判两种教育制度的优劣,难免陷入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泥潭,没有考虑到发展的曲折性和变化的永恒性。近几年,以蔡美儿为代表的严厉应试教育在欧美掀起暴风,围绕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东西方教育的比较、讨论也层出不穷。2010年12月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表明,美国学生位列中等,中国学生在三项测试中都轻松拿到第一,测试的结果据说引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忧虑。大量华人孩子进入欧美各大名校,30多名华人科学家被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聘请为院士,成为美国的科学顾问。甚至有人认为,中国之所以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中国人重视教育。西方国家如果现在还不学习中国,再过几年将被中国抛下很远。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华裔把孩子送来中国接受中式教育。不少美国人认为,在中国上小学、中学最好,知识全面,基础扎实,能为将来的深造打好基础。
以中国为主的东方国家,应试教育遭到了口诛笔伐,引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发源地欧美国家却开始向往起了以严厉著称的应试教育。表面上看是个有趣的现象,从本质观察则看是矛盾的辩证统一,是观念与文化融合的趋势使然。两种教育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应试教育中的考试制度很残酷,但它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强化基本概念的把握与理解,培养勤奋学习习惯。美国的精英也基本把孩子送到昂贵的私立学校,接受中国式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也并非完全放弃作业和考试,但更强调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潜能挖掘,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标。他们相辅相成,各有优劣,又应该相互借鉴。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单一模式很难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两种教育方式应该是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创造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既包括品性的塑造,也包括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和评价。素质教育为纲,应试教育为目。纲目相济,纲举目张。
现阶段的中国教育模式,虽然也注重了素质教育与应该教育的结合,但两手都没有抓到要害,两手都软。先看应试教育,它的极端是近年来兴起的高考工厂。学生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考试,作息时间精确到分钟,360度无死角管理,监狱般的技能训练被发挥到极致。这种流水线加工出来的一批批没有思想、没有个性、只会考试的“产品”,短时间创造的可能是高考本科上线率80%所谓神话,毁掉的却是一代国民的整体素质。这样的教育回答不了钱学森之问,倒是完美地诠释了耶鲁大学前校长斯密德特对中国教育的“笑话”论断。 再看所谓的素质教育。中国学校的素质教育基本体现在艺体学习和作品展示上。琴棋书画往往也是各个学校除了高考状元外最乐于向外展示的金字招牌。但是有多少人是真正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呢?有多少人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学习呢?有多少人真正提升了自己的文化艺术涵养,乐在其中呢?这不过是应试思维下的素质教育,流水线上的另一种“产品”罢了。
将责任推向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是不公平的。现实的残酷性和社会的价值取向逼迫学校和老师以功利性为出发点加强应试教育,肢解素质教育。没有升学率就没有学生,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的一切甚至学校本身。艺体生不喜欢艺体?没关系,只要能过级、加分进好学校就好。校长、老师们顾不了百年树人,他们要的是立竿见影。这些没有输掉所谓“起跑线”的孩子们,急匆匆地在一个模子里成长,缺乏理想和兴趣,除了可怜的应试能力一无所有,他们一心追逐金钱和权力,成为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未来的中国,也许你看不到周游列国的孔子,精忠报国的岳飞,舌战群儒的孔明,谪仙放歌的李白……
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在应试的高压下越走越远,四川泸州的一所学校就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本。泸州偏居川南一隅,与渝、滇、黔交界,在成、渝的狭缝中求生。泸州教育本无优势,历来都是外来和尚念经。先有黄冈办校,后有成绵掐尖。成立于2002年的泸州天立国际学校却成功逆袭,不仅在泸州本土异军突起,又在宜宾开起了分校,开始向川、滇、黔、渝结合部扩张。许多人从应试教育层面解读天立的斯芬克斯之谜。看到的是连接多年重点本科入围率高达30%,本科入围率接近80%,接近成绵名校。而我关注的则是天立以人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关注天立如何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踩钢丝,把握平衡的艺术。
天立的素质教育基本由二部份组成。第一类是以应试为核心的传统素质教育,这是体制下不能免俗的;第二类则是以人性的打造、个性的培养为宗旨的真正的素质教育。
天立办学理念中有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围绕的其实是两个方面。前两个“学会”注重的是人性的塑造。天立没有精确到分秒的监视管理,有的是“严格管理,真诚关爱”宽严相济的制度安排。天立没有变态的励志标语口号,有的是随处可见的情感和温馨提示,润物细无声。天立没有监工般的课任老师,没有周扒皮式的生活老师,有的是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最大关怀,身教重于言传的示范效应。很多时候,这里没有老师与学生的界线,他们如亲人、朋友般亲密无间,甚至真的把教师直接称呼为“妈”。学哥学姐会回来传经送宝。毕业了多年的学生还会与学校保持联络,向自己的老师倾吐心声。
如果说人性的培养是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后两个“学会”解决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及其方法论。它关注的焦点已经触及到学生真正全面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内在驱动力和个性发展。与许多学校将理念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在文件中不同,天立依靠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师,将个性化教育寓于学生的一言一行。如果你对教师的印象还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层面上你就落伍了,至少胡妈会让你大吃一惊。
胡妈是天立一位叫胡蓉的老师,她以家长与老师的双重身份管理着班级。既是严父又是慈母,既是教师也是家长,将亲情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慈眉善目的胡妈严厉起来甚至会训斥家长,仍然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及家长们的追捧,人气极旺,进她的班甚至要开“后门”。胡妈没有其他爱好,除了孩子,还是孩子。她对教育和孩子本身的热爱实践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名言“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有幸成为胡妈执教班的家长,给了我近距离观察她的机会。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她过去执教的九班、四班、二班中考、高考佳绩,不是她的英语教学常年保持在年级第一,而是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创造能力的挖掘。总有教师按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归入不同的层级。其实万千世界,人也是千差万别。你让马云去当数学老师,阿里巴巴就不可能在美国上市。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个领军式的人物,已经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育的真谛是挖掘和发现个性,培育独立人格的思想者和创造者。高素质的国民和学术泰斗物基本都在这样的逻辑和体制下成型和成才。
胡妈似乎得到了真传,她的花招总是目不暇接。班干部、科代表、主持人轮流坐庄,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锻炼的机会。每个孩子都要轮换着为同学和家长写家校沟通,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不同的层次。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每个孩子都乐在其中,充分展示和释放个性。小女心地善良,天资不错,创造性更佳,但学习成绩稳居中下。我和胡妈都不急,我们都知道,聪明的园丁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才会施肥除草。对待所谓的差生,胡妈没有另眼相看。对待优生,她也并不溺爱,她的眼里永远洋溢着母爱的目光。教育大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也是胡妈教学管理的真实写照。胡妈用不同的尺子,衡量出了更多好学生。也许这就是普通老师与名师的区别吧。
如果说亲情式管理是为孩子们的爱充电,创新管理则是为同学们的梦想插上翅膀。与其他班相比,她的班有三多。一是会议多。班会、课前会、分析会、家长会、誓师会、家长讲坛。二是文章多。考试总结、学期规划、活动感想、家校沟通。三是活动多。文体活动、亲子活动、家访活动、义卖活动等等,不一而足。不是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适应这种高强度的班组管理,每周一次的家校沟通(同学与其他家长的信件往来),让不少家长大伤脑筋。我也曾经怀疑胡妈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女儿返校时的兴高采烈和期待又使我恍然大悟。“三多”的核心其实是发散性思维训练。会议多加强的是语言、逻辑、分析能力的训练:文章多强化的是观察、思考、沟通能力的训练;活动多加强的是灵活性、团队合作、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女儿与她的小组巧施妙计,在商场门口扯起大旗,精准营销,很快就将东西卖完。当她风尘仆仆回家,绘声绘色地讲述义卖的计谋和趣事,我的心中充满着感动和感叹,在胡妈的“诡计“下,孩子真的进步神速!孩子们多层次、多渠道的全方位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增加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生活体验。这种感知、理解和思考,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必由之路。
清华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先生没有谈到基础教育,没有谈到中学。借用“梅体”,我们其实也可以说“所谓中学名校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名师之谓也”。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正是胡妈那样品德与智慧并重的名师们,撑起天立的一片天地,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满面春风和勃勃生机。他们是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地引导着孩子人格、品性提升和完善。他们是高超的杂技家,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实践着真正的素质教育,艰难地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奋力前行。这些未来公民们应该善良、诚实和理性,善于思考、创造和行动,很好地融入将来的社会,推动人类社会的自我完善和不断进步。
如果站得更高点,基础教育或许更应该回归教化的本能,以提高整个民族的国民素质为已任,这远比培养一些技能精英更重要。天立的创办仅有十二年的时间,比肩中国名校也还有诸多差距。其实,怎样定义名校并没有统一的标准,Eton College出来的学生也不全是精英。怀疑也罢,赞叹也罢,天立就在那里,不喜不悲。天立的一枝独秀不用怀疑,是否只是死水微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德才兼备、东西融合的路子在我看来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它契合了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最新潮流,是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
参考文献:
[1]彭佳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机遇[J].湖南教育(中),2010,(08).
[2]崔到陵.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关键词:教育;比较;天立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9-0005-03
文明的差距从表面上看是文化的差距,但从本质和根源上看还是教育的差距。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教育理念和模式决定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国家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高度和广度。
讨论教育问题如果不回到二千多年前,很难真正看清本质的东西。孔子创立儒学,弟子三千,是世界公认的思想家和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不过,伟人有些时候也不能免俗,孔子也一直偏爱听话的学生,非常享受师道尊严带来的感觉。因此,异端学说一开始就在孔子那里就行不通,所谓欺师灭祖、大逆不道更是没有市场,讨伐的层次从学术上升到了道德层面。七十二贤者和徒子徒孙除了颜回有一些原创,其余基本是对他的思想、理论的阐述与解释。从这个意思上讲,孔子也是最不成功的教育家。其后二千多年,从隋炀帝的科举到现代的高考制度,东方教育体制走的基本还是老夫子传道、授业、解惑的老路。虽然也涌现了王维、范仲淹、苏氏父子那样的拔尖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但是它僵化的选拔机制、单一的人才标准禁锢了思维的创新,封闭了人性的进步。中国历史上,偏才、怪才、庸才层出不穷。古有范进中举,今有留学生弑母。虽然只是极端的例子,历界高考状元没有大师级的人物却是不争的事实。故应试教育根在孔子,源于独特的东方文化。
与孔子几乎同时代的先哲在西方是苏格拉底,也是一位足以傲世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与孔子“教”不同的是,苏格拉底走的则是“引”的道路。他终生免费施教,街道市井都是他的课堂。社会各阶层,无论老幼贫富,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他开伦理哲学的先河,注重德行与才能并举。他的问答式教育以思辨见长,引导学生对真理和正义的永恒追求。作为一个杰出的教育家,他也非常名符其实,可谓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柏拉图,学生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一个比一个强。合称“古希腊三贤”,他们共同奠定了西方哲学、宗教、逻辑、伦理、数学、天文、文学、艺术、教育等学科的基础。仅亚里士多德一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秒杀了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在他们的基础上,经过洛克、卢梭、杜威等人的共同努力,欧美构建了以人性、理性为基础,全面、个性、创造为特征的西方现代教育体系。故素质教育根在苏格拉底,源于古希腊文明。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所代表的两个文明体系,在远古时期各自封闭运行,没有交集,自然难分伯仲。自人类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文明与文化的冲突就在所难免。古代似乎是东风压倒西风。当年的泱泱大国,唯我独尊,引领世界潮流,让后人吃够了老本。有人甚至极端地认为,是《马可.波罗游记》启发了中世纪黑暗的欧洲,点燃了文艺复兴的火炬。
近代、现代似乎西风压倒东风,农耕文化让位于工业革命。在新式教育的推动下,西方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面遥遥领先,比较教育研究也随之而起。1979年,中美各自对对方教育进行了考察。中方报告称,“美国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还在掰手指头……”中方断言: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有趣的是美方的报告则对中式教育充满了羡慕。“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7点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美方的结论与中方一致: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20年后,美式的素质教育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不到5%,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却占全球获奖人数的70%以上。也许正是受到了刺激,中国开始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个性化教育理念,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差,将目光投向了素质教育。
但如果以此来简单评判两种教育制度的优劣,难免陷入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泥潭,没有考虑到发展的曲折性和变化的永恒性。近几年,以蔡美儿为代表的严厉应试教育在欧美掀起暴风,围绕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东西方教育的比较、讨论也层出不穷。2010年12月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表明,美国学生位列中等,中国学生在三项测试中都轻松拿到第一,测试的结果据说引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忧虑。大量华人孩子进入欧美各大名校,30多名华人科学家被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聘请为院士,成为美国的科学顾问。甚至有人认为,中国之所以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中国人重视教育。西方国家如果现在还不学习中国,再过几年将被中国抛下很远。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华裔把孩子送来中国接受中式教育。不少美国人认为,在中国上小学、中学最好,知识全面,基础扎实,能为将来的深造打好基础。
以中国为主的东方国家,应试教育遭到了口诛笔伐,引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发源地欧美国家却开始向往起了以严厉著称的应试教育。表面上看是个有趣的现象,从本质观察则看是矛盾的辩证统一,是观念与文化融合的趋势使然。两种教育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应试教育中的考试制度很残酷,但它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强化基本概念的把握与理解,培养勤奋学习习惯。美国的精英也基本把孩子送到昂贵的私立学校,接受中国式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也并非完全放弃作业和考试,但更强调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潜能挖掘,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标。他们相辅相成,各有优劣,又应该相互借鉴。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单一模式很难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两种教育方式应该是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创造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既包括品性的塑造,也包括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和评价。素质教育为纲,应试教育为目。纲目相济,纲举目张。
现阶段的中国教育模式,虽然也注重了素质教育与应该教育的结合,但两手都没有抓到要害,两手都软。先看应试教育,它的极端是近年来兴起的高考工厂。学生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考试,作息时间精确到分钟,360度无死角管理,监狱般的技能训练被发挥到极致。这种流水线加工出来的一批批没有思想、没有个性、只会考试的“产品”,短时间创造的可能是高考本科上线率80%所谓神话,毁掉的却是一代国民的整体素质。这样的教育回答不了钱学森之问,倒是完美地诠释了耶鲁大学前校长斯密德特对中国教育的“笑话”论断。 再看所谓的素质教育。中国学校的素质教育基本体现在艺体学习和作品展示上。琴棋书画往往也是各个学校除了高考状元外最乐于向外展示的金字招牌。但是有多少人是真正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呢?有多少人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学习呢?有多少人真正提升了自己的文化艺术涵养,乐在其中呢?这不过是应试思维下的素质教育,流水线上的另一种“产品”罢了。
将责任推向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是不公平的。现实的残酷性和社会的价值取向逼迫学校和老师以功利性为出发点加强应试教育,肢解素质教育。没有升学率就没有学生,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的一切甚至学校本身。艺体生不喜欢艺体?没关系,只要能过级、加分进好学校就好。校长、老师们顾不了百年树人,他们要的是立竿见影。这些没有输掉所谓“起跑线”的孩子们,急匆匆地在一个模子里成长,缺乏理想和兴趣,除了可怜的应试能力一无所有,他们一心追逐金钱和权力,成为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未来的中国,也许你看不到周游列国的孔子,精忠报国的岳飞,舌战群儒的孔明,谪仙放歌的李白……
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在应试的高压下越走越远,四川泸州的一所学校就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本。泸州偏居川南一隅,与渝、滇、黔交界,在成、渝的狭缝中求生。泸州教育本无优势,历来都是外来和尚念经。先有黄冈办校,后有成绵掐尖。成立于2002年的泸州天立国际学校却成功逆袭,不仅在泸州本土异军突起,又在宜宾开起了分校,开始向川、滇、黔、渝结合部扩张。许多人从应试教育层面解读天立的斯芬克斯之谜。看到的是连接多年重点本科入围率高达30%,本科入围率接近80%,接近成绵名校。而我关注的则是天立以人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关注天立如何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踩钢丝,把握平衡的艺术。
天立的素质教育基本由二部份组成。第一类是以应试为核心的传统素质教育,这是体制下不能免俗的;第二类则是以人性的打造、个性的培养为宗旨的真正的素质教育。
天立办学理念中有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围绕的其实是两个方面。前两个“学会”注重的是人性的塑造。天立没有精确到分秒的监视管理,有的是“严格管理,真诚关爱”宽严相济的制度安排。天立没有变态的励志标语口号,有的是随处可见的情感和温馨提示,润物细无声。天立没有监工般的课任老师,没有周扒皮式的生活老师,有的是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最大关怀,身教重于言传的示范效应。很多时候,这里没有老师与学生的界线,他们如亲人、朋友般亲密无间,甚至真的把教师直接称呼为“妈”。学哥学姐会回来传经送宝。毕业了多年的学生还会与学校保持联络,向自己的老师倾吐心声。
如果说人性的培养是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后两个“学会”解决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及其方法论。它关注的焦点已经触及到学生真正全面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内在驱动力和个性发展。与许多学校将理念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在文件中不同,天立依靠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师,将个性化教育寓于学生的一言一行。如果你对教师的印象还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层面上你就落伍了,至少胡妈会让你大吃一惊。
胡妈是天立一位叫胡蓉的老师,她以家长与老师的双重身份管理着班级。既是严父又是慈母,既是教师也是家长,将亲情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慈眉善目的胡妈严厉起来甚至会训斥家长,仍然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及家长们的追捧,人气极旺,进她的班甚至要开“后门”。胡妈没有其他爱好,除了孩子,还是孩子。她对教育和孩子本身的热爱实践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名言“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有幸成为胡妈执教班的家长,给了我近距离观察她的机会。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她过去执教的九班、四班、二班中考、高考佳绩,不是她的英语教学常年保持在年级第一,而是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创造能力的挖掘。总有教师按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归入不同的层级。其实万千世界,人也是千差万别。你让马云去当数学老师,阿里巴巴就不可能在美国上市。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个领军式的人物,已经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育的真谛是挖掘和发现个性,培育独立人格的思想者和创造者。高素质的国民和学术泰斗物基本都在这样的逻辑和体制下成型和成才。
胡妈似乎得到了真传,她的花招总是目不暇接。班干部、科代表、主持人轮流坐庄,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锻炼的机会。每个孩子都要轮换着为同学和家长写家校沟通,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不同的层次。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每个孩子都乐在其中,充分展示和释放个性。小女心地善良,天资不错,创造性更佳,但学习成绩稳居中下。我和胡妈都不急,我们都知道,聪明的园丁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才会施肥除草。对待所谓的差生,胡妈没有另眼相看。对待优生,她也并不溺爱,她的眼里永远洋溢着母爱的目光。教育大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也是胡妈教学管理的真实写照。胡妈用不同的尺子,衡量出了更多好学生。也许这就是普通老师与名师的区别吧。
如果说亲情式管理是为孩子们的爱充电,创新管理则是为同学们的梦想插上翅膀。与其他班相比,她的班有三多。一是会议多。班会、课前会、分析会、家长会、誓师会、家长讲坛。二是文章多。考试总结、学期规划、活动感想、家校沟通。三是活动多。文体活动、亲子活动、家访活动、义卖活动等等,不一而足。不是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适应这种高强度的班组管理,每周一次的家校沟通(同学与其他家长的信件往来),让不少家长大伤脑筋。我也曾经怀疑胡妈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女儿返校时的兴高采烈和期待又使我恍然大悟。“三多”的核心其实是发散性思维训练。会议多加强的是语言、逻辑、分析能力的训练:文章多强化的是观察、思考、沟通能力的训练;活动多加强的是灵活性、团队合作、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女儿与她的小组巧施妙计,在商场门口扯起大旗,精准营销,很快就将东西卖完。当她风尘仆仆回家,绘声绘色地讲述义卖的计谋和趣事,我的心中充满着感动和感叹,在胡妈的“诡计“下,孩子真的进步神速!孩子们多层次、多渠道的全方位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增加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生活体验。这种感知、理解和思考,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必由之路。
清华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先生没有谈到基础教育,没有谈到中学。借用“梅体”,我们其实也可以说“所谓中学名校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名师之谓也”。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正是胡妈那样品德与智慧并重的名师们,撑起天立的一片天地,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满面春风和勃勃生机。他们是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地引导着孩子人格、品性提升和完善。他们是高超的杂技家,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实践着真正的素质教育,艰难地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奋力前行。这些未来公民们应该善良、诚实和理性,善于思考、创造和行动,很好地融入将来的社会,推动人类社会的自我完善和不断进步。
如果站得更高点,基础教育或许更应该回归教化的本能,以提高整个民族的国民素质为已任,这远比培养一些技能精英更重要。天立的创办仅有十二年的时间,比肩中国名校也还有诸多差距。其实,怎样定义名校并没有统一的标准,Eton College出来的学生也不全是精英。怀疑也罢,赞叹也罢,天立就在那里,不喜不悲。天立的一枝独秀不用怀疑,是否只是死水微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德才兼备、东西融合的路子在我看来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它契合了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最新潮流,是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
参考文献:
[1]彭佳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机遇[J].湖南教育(中),2010,(08).
[2]崔到陵.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