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伴關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也可以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一种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者通常将同伴关系分成两种:一种是同伴接纳,即一种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反映的是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如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另一种是友谊关系,即一种以个体为指向的双向结构,反映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
同伴关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谐的同伴关系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交需要,获得归属感。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获得更多来自外界的信息,其社会认知技能逐渐得到发展,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从而产生一系列亲社会行为。而同伴关系不和谐的幼儿则通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僻,有自卑、自闭、不安、恐惧等情绪,或伴有攻击性行为,他们无法获得同伴的理解和认可,不被同伴接纳,因此个性较为内向。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幼儿自身的气质类型,先天心理的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鉴于家庭是儿童实现个性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等观点,本文试从家庭环境方面阐述其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并给出一些合理化建议。这里所说的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居环境、家庭结构、家庭关系、教养方式等四个方面。
一、家居环境
家居环境是指人们的居住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健康的家居环境必定是能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双重需要的宜居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低矮的平房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小区,单门独户和常年紧闭的大门在人们的心里筑起了一道道心墙,曾经“东家串西家走”的邻里关系已不复存在。另外,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们更乐意将大把的金钱花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在家中配备最全的硬件设施,买最好的家具,用最高档的装潢。父母们教育孩子外面污染大、坏人多,不要随便出门,也不能随便给陌生人开门。他们觉得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才是最安全、最舒适、最健康的,但却忽视了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孩子们被关在偌大的房间里,与同伴的游戏交流被高科技的电子产品所替代,电视、电脑、手机成了孩子们每天面对的“好朋友”,能进行交流的也只是几个再熟悉不过的家庭成员,幼儿大多时候是独自一人玩耍,虚耗时间。这样的家居环境大大缩小了幼儿的活动范围,剥夺了幼儿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久而久之,容易使幼儿养成内向、孤僻的性格,其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二、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第一个是家庭人口要素,家庭由多少人组成、家庭规模大小等;第二个是家庭模式要素,家庭成员之间怎样相互联系,以及因联系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家庭模式。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早前一直倡导计划生育,直到近两年才放开“二胎政策”,现在,仍有许多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甚至有的父母也是独生子女,形成了“倒三角”的结构模式。三代同堂却只有一个宝贝,其宠爱程度可想而知。据相关数据显示,同伴交往问题更易出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因为当几代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时,孩子的自我中心人格就会出现,逐渐形成自私的性格,不懂得与人分享。在他人眼中,独生子女往往自私,不主动了解他人的想法或体验他人的情感,所以在同伴交往中往往不受欢迎。而当孩子走进幼儿园,不再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时,他们就会无法适应,加上长期封闭的生活和狭窄的生活圈使他们缺乏与同伴交流的经验,这种情况下往往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害羞逃避。此时,如果家长和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
三、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是指基于婚姻、血缘或法律拟制而形成的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以家庭关系依据主体为标准可以分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度也会对幼儿的同伴关系产生影响,如果家庭成员关系融洽,幼儿从小就感受到爱与被爱,其就会产生亲社会行为,在与同伴相处时,也会将这种美好品质表现出来,从而得到同伴的喜爱与认可,促进同伴关系和谐发展。但是,如果家庭成员之间总是争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幼儿正处于好模仿的阶段,就会模仿家长的不良行为,并将这些不良情绪体验迁移到与同伴的交往中,产生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导致该幼儿被同伴排斥,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发展。此时,幼儿的情绪会更加压抑,无法宣泄,于是,他们仍采取错误的方式来对待,形成恶性循环。
在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积极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爱与尊重,因此他们形成的同伴关系也会很积极;相反,消极的亲子关系,如幼儿被忽视、被虐待、被溺爱等,都将对幼儿的同伴交往产生不良影响。被忽视、被虐待的幼儿,往往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这可能是他们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或从家长身上学到的“暴力万能”的直接结果;而家长的溺爱也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会使幼儿变成不折不扣的“小霸王”,影响他们同伴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作为家长,要切实处理好家庭之间的关系。
四、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式有时也会影响到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幼儿的教育问题上采取的不同态度和做法,主要分为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
民主型父母会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去玩耍、去交朋友。他们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欣赏、协助和引导,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
专制型父母对幼儿的一切活动都会包办代替,甚至采用高压的手段干涉幼儿的社会交往。他们会告诉孩子怎样去做,控制孩子的活动,干预幼儿与同伴的争执和讨论,剥夺幼儿选择玩伴的权力,将幼儿视作牵在手里的木偶。由于任何事情都是父母包办,幼儿会没有主见,会表现出依赖、无助、害怕等情绪,严重影响到其同伴交往,也因此不会受到同伴的喜爱。 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在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并逐渐形成不良的个性与行为态度,对幼儿同伴关系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皮亚杰强调,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是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所必需的,没有与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不能获得控制攻击性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利于他们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
五、建议
(一)给幼儿充分的自由
每一位家长要做一个民主型的父母,多与孩子沟通,理解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给他们选择的权利。让幼儿自由地选择玩伴,自由地与同伴交流、争论,做到不干涉、不插手,让幼儿在与同伴的讨论和磨合中逐步掌握交往技巧,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二)给幼儿足够的机会
社会互动,特别是同伴的相互作用对儿童社会认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伴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家长应该摆脱家庭这种小环境,在空余时间积极组织亲朋好友及其子女參加聚会或活动等,为幼儿的同伴交往创设良好环境。同时,让幼儿多与周围人接触,体验社会交往的乐趣。
(三)处理好家庭关系
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作为榜样,因此,家长在爱孩子时要适度,溺爱、忽视、虐待等不良家庭关系,都会对孩子的同伴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家长可以在空闲时间多与幼儿做一些亲子游戏,让幼儿体验被关心、被爱的情感。研究发现,儿童与家长、同伴、教师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致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儿童在与外界的交往中,特别是在早期的交往经历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交往方式,进而影响其随后各种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非常有利于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四)转变家长观念
作为家长,要转变观念,关注幼儿的全方面发展,了解社会交往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不能只局限于幼儿的智力水平,而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要注重对幼儿的能力培养,帮助幼儿培养一技之长,从而获得自信,发展同伴关系。
除了家庭环境外,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不能仅局限于改变家庭环境,要让家庭与幼儿园形成稳定的联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当然,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不仅要依靠同伴关系,还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综合考虑的因素,以促进幼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全面发展。P
[参考文献]
[1]林碧英.浅谈独生子女的同伴关系[J].莆田学院学报,2005,(1).
[2]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
[3]邹泓.社会技能训练与儿童同伴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4]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
同伴关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谐的同伴关系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交需要,获得归属感。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获得更多来自外界的信息,其社会认知技能逐渐得到发展,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从而产生一系列亲社会行为。而同伴关系不和谐的幼儿则通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僻,有自卑、自闭、不安、恐惧等情绪,或伴有攻击性行为,他们无法获得同伴的理解和认可,不被同伴接纳,因此个性较为内向。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幼儿自身的气质类型,先天心理的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鉴于家庭是儿童实现个性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等观点,本文试从家庭环境方面阐述其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并给出一些合理化建议。这里所说的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居环境、家庭结构、家庭关系、教养方式等四个方面。
一、家居环境
家居环境是指人们的居住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健康的家居环境必定是能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双重需要的宜居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低矮的平房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小区,单门独户和常年紧闭的大门在人们的心里筑起了一道道心墙,曾经“东家串西家走”的邻里关系已不复存在。另外,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们更乐意将大把的金钱花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在家中配备最全的硬件设施,买最好的家具,用最高档的装潢。父母们教育孩子外面污染大、坏人多,不要随便出门,也不能随便给陌生人开门。他们觉得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才是最安全、最舒适、最健康的,但却忽视了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孩子们被关在偌大的房间里,与同伴的游戏交流被高科技的电子产品所替代,电视、电脑、手机成了孩子们每天面对的“好朋友”,能进行交流的也只是几个再熟悉不过的家庭成员,幼儿大多时候是独自一人玩耍,虚耗时间。这样的家居环境大大缩小了幼儿的活动范围,剥夺了幼儿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久而久之,容易使幼儿养成内向、孤僻的性格,其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二、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第一个是家庭人口要素,家庭由多少人组成、家庭规模大小等;第二个是家庭模式要素,家庭成员之间怎样相互联系,以及因联系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家庭模式。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早前一直倡导计划生育,直到近两年才放开“二胎政策”,现在,仍有许多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甚至有的父母也是独生子女,形成了“倒三角”的结构模式。三代同堂却只有一个宝贝,其宠爱程度可想而知。据相关数据显示,同伴交往问题更易出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因为当几代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时,孩子的自我中心人格就会出现,逐渐形成自私的性格,不懂得与人分享。在他人眼中,独生子女往往自私,不主动了解他人的想法或体验他人的情感,所以在同伴交往中往往不受欢迎。而当孩子走进幼儿园,不再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时,他们就会无法适应,加上长期封闭的生活和狭窄的生活圈使他们缺乏与同伴交流的经验,这种情况下往往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害羞逃避。此时,如果家长和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
三、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是指基于婚姻、血缘或法律拟制而形成的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以家庭关系依据主体为标准可以分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度也会对幼儿的同伴关系产生影响,如果家庭成员关系融洽,幼儿从小就感受到爱与被爱,其就会产生亲社会行为,在与同伴相处时,也会将这种美好品质表现出来,从而得到同伴的喜爱与认可,促进同伴关系和谐发展。但是,如果家庭成员之间总是争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幼儿正处于好模仿的阶段,就会模仿家长的不良行为,并将这些不良情绪体验迁移到与同伴的交往中,产生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导致该幼儿被同伴排斥,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发展。此时,幼儿的情绪会更加压抑,无法宣泄,于是,他们仍采取错误的方式来对待,形成恶性循环。
在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积极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爱与尊重,因此他们形成的同伴关系也会很积极;相反,消极的亲子关系,如幼儿被忽视、被虐待、被溺爱等,都将对幼儿的同伴交往产生不良影响。被忽视、被虐待的幼儿,往往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这可能是他们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或从家长身上学到的“暴力万能”的直接结果;而家长的溺爱也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会使幼儿变成不折不扣的“小霸王”,影响他们同伴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作为家长,要切实处理好家庭之间的关系。
四、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式有时也会影响到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幼儿的教育问题上采取的不同态度和做法,主要分为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
民主型父母会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去玩耍、去交朋友。他们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欣赏、协助和引导,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
专制型父母对幼儿的一切活动都会包办代替,甚至采用高压的手段干涉幼儿的社会交往。他们会告诉孩子怎样去做,控制孩子的活动,干预幼儿与同伴的争执和讨论,剥夺幼儿选择玩伴的权力,将幼儿视作牵在手里的木偶。由于任何事情都是父母包办,幼儿会没有主见,会表现出依赖、无助、害怕等情绪,严重影响到其同伴交往,也因此不会受到同伴的喜爱。 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在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并逐渐形成不良的个性与行为态度,对幼儿同伴关系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皮亚杰强调,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是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所必需的,没有与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不能获得控制攻击性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利于他们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
五、建议
(一)给幼儿充分的自由
每一位家长要做一个民主型的父母,多与孩子沟通,理解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给他们选择的权利。让幼儿自由地选择玩伴,自由地与同伴交流、争论,做到不干涉、不插手,让幼儿在与同伴的讨论和磨合中逐步掌握交往技巧,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二)给幼儿足够的机会
社会互动,特别是同伴的相互作用对儿童社会认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伴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家长应该摆脱家庭这种小环境,在空余时间积极组织亲朋好友及其子女參加聚会或活动等,为幼儿的同伴交往创设良好环境。同时,让幼儿多与周围人接触,体验社会交往的乐趣。
(三)处理好家庭关系
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作为榜样,因此,家长在爱孩子时要适度,溺爱、忽视、虐待等不良家庭关系,都会对孩子的同伴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家长可以在空闲时间多与幼儿做一些亲子游戏,让幼儿体验被关心、被爱的情感。研究发现,儿童与家长、同伴、教师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致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儿童在与外界的交往中,特别是在早期的交往经历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交往方式,进而影响其随后各种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非常有利于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四)转变家长观念
作为家长,要转变观念,关注幼儿的全方面发展,了解社会交往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不能只局限于幼儿的智力水平,而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要注重对幼儿的能力培养,帮助幼儿培养一技之长,从而获得自信,发展同伴关系。
除了家庭环境外,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不能仅局限于改变家庭环境,要让家庭与幼儿园形成稳定的联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当然,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不仅要依靠同伴关系,还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综合考虑的因素,以促进幼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全面发展。P
[参考文献]
[1]林碧英.浅谈独生子女的同伴关系[J].莆田学院学报,2005,(1).
[2]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
[3]邹泓.社会技能训练与儿童同伴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4]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