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工业相比,始终落后,也是阻碍经济增长的矛头。由此,选择务农都是迫不得已,现今形势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农民开始主动选择。本文通过分析这种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经济因素。
关键词:农业收入;农民就业;选择关系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China's agricultural economy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but compared with the industry has always lagged behind, but also impede economic growth spearhead. Thus, selecting farming are compelling, today the situation has changed, some farmers began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el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change,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economic factors.Keywords: agricultural income; farmers employment; choose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工业相比,始终落后,也是阻碍经济增长的矛头。由此,选择务农都是迫不得已,现今形势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农民开始主动选择。本文通过分析这种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经济因素。
迄今为止对农业经济的论述大致可以概括为:农民以从事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的收入处于生存工资水平;农材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以期在现代工业部门中找到工作,即使在现代工业部门得到的收入只是一个期望值而不是确定值;农民能够顺利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无论从个人角度考虑还是从国家经济调整大局出发,都是件值得欣慰的事。
在经济工作者笔下,农村是贫困的代名词。所以如何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一直是发展经济学重点研究的课题。虽然近几年也兴起过对“民工荒”现象的研究热潮,但没有人敢轻易说农业已经没有剩余劳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固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传统农业生产力低下的特点,才使得经济学家的眼光更多地投注在如何使现代工业部门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在良性循环基础上。一直以来,积极扩大现代工业部门,减少城市失业,吸纳更多剩余劳动力,这似乎是问题的关键。
一、农村经济发展新趋势
近几年,在一些经济势头发展良好的地区,农业正以另一种方式悄悄的实现着增长,农村生活景象正慢慢变得生动起来,一扫原先笼罩在农业上空的沉闷空气,农业生产活动开始多元化,农业部门也开始以积极的姿态献身于国民经济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当地转移这一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企业改制以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这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在一些发达地区,乡镇企业不仅吸纳了大量当地农民,甚至还有余力招收外地转移人员。这些地区的农民已经拥有了三种就业选择,到外地打工,在当地乡镇企业工作,或者在家务农。
按照发展经济学一贯的思路,农民面临这三种机会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中,农业甚至不能视之为机会,只能说是不是选择的选择。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些地区,仍旧有一些农民固守农业这份天地,应该说他们不是没有机会转移,转移到外地可能受各种因素的牵制,转移到当地乡镇企业却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抱守农业等于保守贫困,这似乎是共识。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致使他们宁愿与贫困的农业為伍,而不愿转投象征富裕的现代工业的怀抱?
二、现阶段农民就业选择的发展规律
从经济学角度讲,当农民面临更多的选择时,权衡的标准只能是经济利益标准。直观地讲,也就是收入标准。农民放弃了看似更佳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的机会去从事农业,关键在于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差异程度。只要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的非农收入足够大,农民没有理由还坚守在泥土地上。农民主动从事农业的答案只能有一个,农业收入至少不低于非农收入,或者更严格的讲,至少不低于非农收入减去转移成本。
从发展经济学的知识看,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的现代工业部门与固守传统、停滞不前的农业部门形成鲜明对比。但现在的情形是,平衡条件是收入相等。农业收入上升的原因有很多,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许多文献已经对此做出过各种各样的解释。本文认为,最近几年导致农民主动选择务农的主要原因是: 大量剩余劳动力被非农产业吸收
现代工业部门尤其是乡镇企业吸收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就业人数下降,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从而增加了农业的吸引力。甚至对于部分农民而言,到乡镇企业工作的收入与在农业的收入相比已经没有很大的差别。 根据统计年鉴的数字,1978年有92.4%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到1997年这一比例就已经下降到了57%。根据约翰逊(2000)的估计,到2010年,从事农业的人口下降到23%。在1978年,只有4%的农民家庭收入来自于非农业收入,到了198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1%,而且到1998年这一比例则进一步增加到了43%。上面这些数据表明了以下问题:
1、非农部门是农民首选。 过去几年,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包括异地转移和当地转移)是农民就业的首选,但情况在慢慢转变。
2、农业部门就业人数减少。 由于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后,农业部门的就业人数明显减少,假定土地面积不变的话,人均土地面积自然会上升。
3、非农收入是农民的生活来源。 事实上,农业经济是以个体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在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后,家庭拥有的土地量不发生变化,反而家庭在非农部门的收入成为农业资本的来源。
4、农业收入因劳动力减少而上升。 由于在农业闲置的劳动力减少,人均真实耕地面积增加,导致农业真实的劳动生产率上升,由此带来农业收入上升。
三、农民就业选择的变化
非农部门不再是唯一选择 农民在作就业决策时,现代工业部门不再是唯一向往的选择,异地转移、当地就业和务农都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收入水平是选择就业的主要标准 有些农民会选择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而有些会主动选择务农,选择的标准是收入水平的差异;既然农业在就业决策中有了同等的地位,那就说明农业工资已经有了与工业工资相抗衡的能力;工业工资的上升与工业边际产出相联系,农业工资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或者说农业平均产出相联系。
技术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新因素 农业精耕细作程度的不断加深,带来人力资本积累型技术进步,因此由过去的粗放型向现今集约型转变的技术进步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因素。
虽然上述情形还只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一些地区呈现的景象,但是却成为农业与工业同样成为吸引剩余劳动力转业的一个行业。工农业均衡发展,二元经济结构的慢慢消亡,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关键词:农业收入;农民就业;选择关系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China's agricultural economy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but compared with the industry has always lagged behind, but also impede economic growth spearhead. Thus, selecting farming are compelling, today the situation has changed, some farmers began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el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change,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economic factors.Keywords: agricultural income; farmers employment; choose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工业相比,始终落后,也是阻碍经济增长的矛头。由此,选择务农都是迫不得已,现今形势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农民开始主动选择。本文通过分析这种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经济因素。
迄今为止对农业经济的论述大致可以概括为:农民以从事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的收入处于生存工资水平;农材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以期在现代工业部门中找到工作,即使在现代工业部门得到的收入只是一个期望值而不是确定值;农民能够顺利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无论从个人角度考虑还是从国家经济调整大局出发,都是件值得欣慰的事。
在经济工作者笔下,农村是贫困的代名词。所以如何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一直是发展经济学重点研究的课题。虽然近几年也兴起过对“民工荒”现象的研究热潮,但没有人敢轻易说农业已经没有剩余劳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固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传统农业生产力低下的特点,才使得经济学家的眼光更多地投注在如何使现代工业部门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在良性循环基础上。一直以来,积极扩大现代工业部门,减少城市失业,吸纳更多剩余劳动力,这似乎是问题的关键。
一、农村经济发展新趋势
近几年,在一些经济势头发展良好的地区,农业正以另一种方式悄悄的实现着增长,农村生活景象正慢慢变得生动起来,一扫原先笼罩在农业上空的沉闷空气,农业生产活动开始多元化,农业部门也开始以积极的姿态献身于国民经济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当地转移这一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企业改制以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这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在一些发达地区,乡镇企业不仅吸纳了大量当地农民,甚至还有余力招收外地转移人员。这些地区的农民已经拥有了三种就业选择,到外地打工,在当地乡镇企业工作,或者在家务农。
按照发展经济学一贯的思路,农民面临这三种机会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中,农业甚至不能视之为机会,只能说是不是选择的选择。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些地区,仍旧有一些农民固守农业这份天地,应该说他们不是没有机会转移,转移到外地可能受各种因素的牵制,转移到当地乡镇企业却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抱守农业等于保守贫困,这似乎是共识。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致使他们宁愿与贫困的农业為伍,而不愿转投象征富裕的现代工业的怀抱?
二、现阶段农民就业选择的发展规律
从经济学角度讲,当农民面临更多的选择时,权衡的标准只能是经济利益标准。直观地讲,也就是收入标准。农民放弃了看似更佳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的机会去从事农业,关键在于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差异程度。只要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的非农收入足够大,农民没有理由还坚守在泥土地上。农民主动从事农业的答案只能有一个,农业收入至少不低于非农收入,或者更严格的讲,至少不低于非农收入减去转移成本。
从发展经济学的知识看,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的现代工业部门与固守传统、停滞不前的农业部门形成鲜明对比。但现在的情形是,平衡条件是收入相等。农业收入上升的原因有很多,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许多文献已经对此做出过各种各样的解释。本文认为,最近几年导致农民主动选择务农的主要原因是: 大量剩余劳动力被非农产业吸收
现代工业部门尤其是乡镇企业吸收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就业人数下降,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从而增加了农业的吸引力。甚至对于部分农民而言,到乡镇企业工作的收入与在农业的收入相比已经没有很大的差别。 根据统计年鉴的数字,1978年有92.4%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到1997年这一比例就已经下降到了57%。根据约翰逊(2000)的估计,到2010年,从事农业的人口下降到23%。在1978年,只有4%的农民家庭收入来自于非农业收入,到了198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1%,而且到1998年这一比例则进一步增加到了43%。上面这些数据表明了以下问题:
1、非农部门是农民首选。 过去几年,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包括异地转移和当地转移)是农民就业的首选,但情况在慢慢转变。
2、农业部门就业人数减少。 由于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后,农业部门的就业人数明显减少,假定土地面积不变的话,人均土地面积自然会上升。
3、非农收入是农民的生活来源。 事实上,农业经济是以个体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在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后,家庭拥有的土地量不发生变化,反而家庭在非农部门的收入成为农业资本的来源。
4、农业收入因劳动力减少而上升。 由于在农业闲置的劳动力减少,人均真实耕地面积增加,导致农业真实的劳动生产率上升,由此带来农业收入上升。
三、农民就业选择的变化
非农部门不再是唯一选择 农民在作就业决策时,现代工业部门不再是唯一向往的选择,异地转移、当地就业和务农都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收入水平是选择就业的主要标准 有些农民会选择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而有些会主动选择务农,选择的标准是收入水平的差异;既然农业在就业决策中有了同等的地位,那就说明农业工资已经有了与工业工资相抗衡的能力;工业工资的上升与工业边际产出相联系,农业工资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或者说农业平均产出相联系。
技术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新因素 农业精耕细作程度的不断加深,带来人力资本积累型技术进步,因此由过去的粗放型向现今集约型转变的技术进步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因素。
虽然上述情形还只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一些地区呈现的景象,但是却成为农业与工业同样成为吸引剩余劳动力转业的一个行业。工农业均衡发展,二元经济结构的慢慢消亡,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