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中旬,恰逢毕业生求职黄金季,与其他忙着跑招聘会的同学不同,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科学院“免费师范生”班的几名学生整日呆在学校里做实验。
何娇、王妮和唐隆是北师大09级生科院免费师范生,他们都来自湖北。六年前,“师范生免费教育”被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时任总理温家宝亲自倡导和推动,曾参加过北师大07级“免费师范生”的开学和毕业典礼。
这个群体曾经是令人羡慕的,他们享受着“免费教育、保底就业、带薪读研”的优厚政策,但事实上,他们也遭遇了身为探路者的风险与困惑。
“一刀切”的隐形壁垒
按照入学时和学校签订的协议:“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地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十年。毕业时,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或服从分配,到中小学任教。”
协议还规定,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接收和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各项工作,确保其有编有岗。
眼看就要毕业了,何娇还不知道“有编有岗”的工作到底在哪里。去年11月以来,几乎没有湖北省的中小学校到北师大招聘教师。为了获取更多原籍基础教育岗位信息,他们只好每天挂在“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网”上不断刷新,逢大型招聘会,立刻从北京赶往武汉。
“每次满怀期待,但都失望而归。”何娇意识到必须以本科生身份毕业的“免费师范生”自主择业压力非常大。除了“免费师范生”之间的竞争,学历更高、没有地域限制的同校研究生成了更强劲的竞争对手。“我认识的几个研究生学长,随便都能签到很不错的工作。”
限制还不止这些,武汉市人事考试网公布,武汉市的学校只招收户口所在地为武汉的生源。这对何娇他们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虽然北师大与华中师大同为部属师范院校,但只有后者能在武汉择业。
同样的情况,在今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农村从教专场招聘会也有出现。广东河源市源城区教育局声明:本科生原则上须华南师范大学师范类专业毕业。揭阳市揭东县、揭西县教育局更为苛刻,两地只招聘本县生源的毕业生。
说起这些,王妮埋怨起了父母,“当初报考学校都是父母把关,我妈认为北师大好,但北师大在湖北省只招收‘免费师范生’,我没有其他选择。”2009年,北师大在湖北招生时并没有“非免费师范生”的名额,想要报考北师大,就只能选择做“免费师范生”。
眼下,湖北没有合适的工作,王妮和何娇准备跨省就业了。有成都和海南的学校愿意接收他们,但前提是湖北省教育厅盖章放人。
在已经出台的政策中,尽管没有一份文件写着“免费师范生”跨省择业“绝对禁止”,但多数省份以“人才过剩”为由拒绝接收外省生源,也有部分省份以“需要高层次教师”为由拒绝放人。少数允许“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跨省就业的,其“特殊情况”如何界定,各省又有不同。一些省份的政策中,干脆回避了“免费师范生”是否可以跨省就业的问题。
看到辛苦培育出来的学生被“一刀切”,北师大受访的几位老师都感到很遗憾。
尴尬的“兜底安排”
为绕过跨省就业难题,唐隆把目标锁定在户籍所在市区的基础教育岗位上,但也并不容易。
上个月,他的高中母校——湖北襄阳四中决定接收他,至于编制问题,则要参加襄阳市人事局的统一考试,竞争激烈系数为5:1。
对于这种竞争编制的情况,华中师范大学就业指导处的一位老师表示:“很多地方并不缺少教师,教师队伍早就超编了。”仅华师湖北籍应届“免费师范生”就有800多人,再加上其余5所部属学校的湖北籍“免费师范生”,共有1000多人。“对湖北来说,如果以后每年都有这么多人回省就业,肯定是很困难的。”
华师另一位不愿具名的老师一语道破“天机”:“教育部规定的保编保岗的‘兜底安排’很多地方根本做不到。增加教师编制,就意味着地方财政要出钱。”
早前,江西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侯铁军也有类似表述:安排每名免费师范生就业都涉及岗位、编制和钱,各地的教育、人事、财政部门都必须全程参与、具体落实。“由于权限问题,很多事情,教育部门只能协调,没法包办”。
唐隆说最近常听同学们诉苦,“有几个学心理学的同学,虽然很优秀,但大多数中西部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都是由其他基础学科老师兼任,他们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比起北师大心理学的“免费师范生”,陕西师大食品工艺专业和西南大学日语专业的“免费师范生”恐怕更纠结,曾有学生四处碰壁后,找到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质疑:“学校当初为什么要招我们?辛辛苦苦学了四年,根本没地方要我们!”
即使是这些专业设置过于超前的“免费师范生”,也挣脱不了去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执教的硬性规定。相比之下,唐隆觉得自己还算幸运,“好歹每年都有学校会招生物老师。”
为了配置这些精心培养的“优质生源”,六所部属师范高校正在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学校网站都专门开设了“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专题网页,为学生汇总信息。华东师大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宣讲会、沙龙或讲座,按专业和地域,分横向和纵向集中辅导。
东北师大更是由党委书记、校长及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带队,派出21个市场调研组,对所有“免费师范生”招生省份的教育行政部门和600多家重点学校进行实地走访,帮学生搜集信息,并四处邀请学校,“今年一定要来看看”。
难以为继的“初衷”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许涛表示,教育部正在研究起草加强和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的意见,“免费师范生”的录用和退出机制,也逐渐会呈现比较开放的状态。
不想以“免费师范生”身份读书的学生,在2011级学生中已经试点实行退出机制了。
李雪珂正在自己的高中母校——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第一中学执教。作为北师大首届“免费师范生”,她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回到西部落后地区执教的老师之一。
“仿佛一个轮回,我又回到这里,感觉很微妙,亲切也激动。”李雪珂说,“但有时候也会想这十年人生是不是就被定格了?”
入职后,李雪珂很快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除了教学任务外,她还承担了班主任工作。“江川一中班主任的辛苦在整个地区都是出了名的,事无大小,都归班主任负责。”
“有时候真的会累得喘不过来气来。”繁重的工作并没有使她的收入增加多少,每个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除去房租、水电和日常开销,所剩无几。
李雪珂说:“有时候不得不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回到教育学原理,当教育不能解决生存问题,教育有什么用?当生存问题不需要教育解决时,教育又有什么用?”
除了物质生活条件上的担忧,对职业前景的迷茫也成了困扰他们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中,多名“免费师范生”确实有为基层教育奉献的初衷,但长期生活在信息闭塞的边远地区,培训和深造的机会较少,他们担心各方面都会与工作在城市的同学拉开距离。
对于他们的困惑,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直言,“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政策确实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创造性地推行这项“免费”政策,才可能回归国家资助师范生的本真目的并有望收到实效。“4年大学生活不是静水深流,经历过一个个难以预知的成长变数,他们到毕业时或者工作以后如果改变当初的择业志向也是不足为奇的,这些都需要社会的宽容。”
求职季节的黄金期快要过去了,王妮和何娇心急如焚。此时距她们向湖北省教育厅递交申请材料,已经快两个月了,答复进度基本为零。两人结伴去参加了两次华中师大的招聘会无果后,只好暂时留在学校安心做实验了。
回不去的王妮和何娇这条路又该如何走下去?
何娇、王妮和唐隆是北师大09级生科院免费师范生,他们都来自湖北。六年前,“师范生免费教育”被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时任总理温家宝亲自倡导和推动,曾参加过北师大07级“免费师范生”的开学和毕业典礼。
这个群体曾经是令人羡慕的,他们享受着“免费教育、保底就业、带薪读研”的优厚政策,但事实上,他们也遭遇了身为探路者的风险与困惑。
“一刀切”的隐形壁垒
按照入学时和学校签订的协议:“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地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十年。毕业时,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或服从分配,到中小学任教。”
协议还规定,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接收和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各项工作,确保其有编有岗。
眼看就要毕业了,何娇还不知道“有编有岗”的工作到底在哪里。去年11月以来,几乎没有湖北省的中小学校到北师大招聘教师。为了获取更多原籍基础教育岗位信息,他们只好每天挂在“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网”上不断刷新,逢大型招聘会,立刻从北京赶往武汉。
“每次满怀期待,但都失望而归。”何娇意识到必须以本科生身份毕业的“免费师范生”自主择业压力非常大。除了“免费师范生”之间的竞争,学历更高、没有地域限制的同校研究生成了更强劲的竞争对手。“我认识的几个研究生学长,随便都能签到很不错的工作。”
限制还不止这些,武汉市人事考试网公布,武汉市的学校只招收户口所在地为武汉的生源。这对何娇他们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虽然北师大与华中师大同为部属师范院校,但只有后者能在武汉择业。
同样的情况,在今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农村从教专场招聘会也有出现。广东河源市源城区教育局声明:本科生原则上须华南师范大学师范类专业毕业。揭阳市揭东县、揭西县教育局更为苛刻,两地只招聘本县生源的毕业生。
说起这些,王妮埋怨起了父母,“当初报考学校都是父母把关,我妈认为北师大好,但北师大在湖北省只招收‘免费师范生’,我没有其他选择。”2009年,北师大在湖北招生时并没有“非免费师范生”的名额,想要报考北师大,就只能选择做“免费师范生”。
眼下,湖北没有合适的工作,王妮和何娇准备跨省就业了。有成都和海南的学校愿意接收他们,但前提是湖北省教育厅盖章放人。
在已经出台的政策中,尽管没有一份文件写着“免费师范生”跨省择业“绝对禁止”,但多数省份以“人才过剩”为由拒绝接收外省生源,也有部分省份以“需要高层次教师”为由拒绝放人。少数允许“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跨省就业的,其“特殊情况”如何界定,各省又有不同。一些省份的政策中,干脆回避了“免费师范生”是否可以跨省就业的问题。
看到辛苦培育出来的学生被“一刀切”,北师大受访的几位老师都感到很遗憾。
尴尬的“兜底安排”
为绕过跨省就业难题,唐隆把目标锁定在户籍所在市区的基础教育岗位上,但也并不容易。
上个月,他的高中母校——湖北襄阳四中决定接收他,至于编制问题,则要参加襄阳市人事局的统一考试,竞争激烈系数为5:1。
对于这种竞争编制的情况,华中师范大学就业指导处的一位老师表示:“很多地方并不缺少教师,教师队伍早就超编了。”仅华师湖北籍应届“免费师范生”就有800多人,再加上其余5所部属学校的湖北籍“免费师范生”,共有1000多人。“对湖北来说,如果以后每年都有这么多人回省就业,肯定是很困难的。”
华师另一位不愿具名的老师一语道破“天机”:“教育部规定的保编保岗的‘兜底安排’很多地方根本做不到。增加教师编制,就意味着地方财政要出钱。”
早前,江西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侯铁军也有类似表述:安排每名免费师范生就业都涉及岗位、编制和钱,各地的教育、人事、财政部门都必须全程参与、具体落实。“由于权限问题,很多事情,教育部门只能协调,没法包办”。
唐隆说最近常听同学们诉苦,“有几个学心理学的同学,虽然很优秀,但大多数中西部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都是由其他基础学科老师兼任,他们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比起北师大心理学的“免费师范生”,陕西师大食品工艺专业和西南大学日语专业的“免费师范生”恐怕更纠结,曾有学生四处碰壁后,找到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质疑:“学校当初为什么要招我们?辛辛苦苦学了四年,根本没地方要我们!”
即使是这些专业设置过于超前的“免费师范生”,也挣脱不了去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执教的硬性规定。相比之下,唐隆觉得自己还算幸运,“好歹每年都有学校会招生物老师。”
为了配置这些精心培养的“优质生源”,六所部属师范高校正在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学校网站都专门开设了“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专题网页,为学生汇总信息。华东师大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宣讲会、沙龙或讲座,按专业和地域,分横向和纵向集中辅导。
东北师大更是由党委书记、校长及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带队,派出21个市场调研组,对所有“免费师范生”招生省份的教育行政部门和600多家重点学校进行实地走访,帮学生搜集信息,并四处邀请学校,“今年一定要来看看”。
难以为继的“初衷”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许涛表示,教育部正在研究起草加强和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的意见,“免费师范生”的录用和退出机制,也逐渐会呈现比较开放的状态。
不想以“免费师范生”身份读书的学生,在2011级学生中已经试点实行退出机制了。
李雪珂正在自己的高中母校——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第一中学执教。作为北师大首届“免费师范生”,她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回到西部落后地区执教的老师之一。
“仿佛一个轮回,我又回到这里,感觉很微妙,亲切也激动。”李雪珂说,“但有时候也会想这十年人生是不是就被定格了?”
入职后,李雪珂很快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除了教学任务外,她还承担了班主任工作。“江川一中班主任的辛苦在整个地区都是出了名的,事无大小,都归班主任负责。”
“有时候真的会累得喘不过来气来。”繁重的工作并没有使她的收入增加多少,每个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除去房租、水电和日常开销,所剩无几。
李雪珂说:“有时候不得不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回到教育学原理,当教育不能解决生存问题,教育有什么用?当生存问题不需要教育解决时,教育又有什么用?”
除了物质生活条件上的担忧,对职业前景的迷茫也成了困扰他们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中,多名“免费师范生”确实有为基层教育奉献的初衷,但长期生活在信息闭塞的边远地区,培训和深造的机会较少,他们担心各方面都会与工作在城市的同学拉开距离。
对于他们的困惑,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直言,“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政策确实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创造性地推行这项“免费”政策,才可能回归国家资助师范生的本真目的并有望收到实效。“4年大学生活不是静水深流,经历过一个个难以预知的成长变数,他们到毕业时或者工作以后如果改变当初的择业志向也是不足为奇的,这些都需要社会的宽容。”
求职季节的黄金期快要过去了,王妮和何娇心急如焚。此时距她们向湖北省教育厅递交申请材料,已经快两个月了,答复进度基本为零。两人结伴去参加了两次华中师大的招聘会无果后,只好暂时留在学校安心做实验了。
回不去的王妮和何娇这条路又该如何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