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良好的品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而且我们的祖先注重文明礼貌教育。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国家民族文明、进步的表现。现在,文明礼貌不仅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而且也反映了人们自身文化修养水平。事实上,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良好习惯于幼儿自身、于家庭乃至社会也是一种进步。文明礼貌还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甚至有“习惯成自然”的说法。因此,我们应抓住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
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今我国的独生子女居多,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主干家庭成为主流。独生子女成了父母、祖辈、亲友等照顾、抚爱和智力刺激的集中对象。他们的地位得到急剧提升,成了家庭中的皇帝和小公主,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伴间友好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娇惯任性、情绪波动大、攻击性行为较多等成了当下幼儿表现出来的普遍现象。因此对孩子良好品德行为的培养是每个家庭迫切完成的任务。
家庭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与幼儿相处时间最多的人就是家长,这就给家长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首先,做父母的应该立场鲜明地反对老人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知道大人们做事是有原则的。其次,让幼儿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工作,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承担家庭工作是他们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再次,家庭成员间统一教育观念也是必要的,不能一个打一个护,一个严一个慈。最后,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对症下药。总之,家庭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培养要威严有慈,孩子的品德行为教育是一个坚持发展的过程,更要在坚持的同时不断更改教育策略。
在幼儿园,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培养的任务主要落在老师身上。老师必须明白,生活是幼儿良好品德行为培养最好的土壤,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蕴涵着许多教育的契机,关键在于教师要及时发现、善于捕捉,进行“现场教育”。
首先,幼儿进行良好品德行为教育的核心是爱心。要有良好的品德行为,必须走进环境,点点滴滴地进行熏陶。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的缘故,他们离开家庭、离开父母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这就要求教师要像妈妈一样去细心呵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孩子,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精神环境,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田。孩子在获得爱、感受爱的同时,逐渐也学会了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同时一种互敬互爱、懂礼守纪的良好个性、行为品质也在逐渐形成。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榜样作用,加强品德修养和心理修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欣赏爱,理解爱,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行为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而是落到实处的措施。
其次,让孩子学会分享也是一个有效措施。我在班里组织了几次共建活动,许多幼儿不知道好玩的东西一起玩,好吃的东西大家分。
比如,让每个孩子从家里带两本书,建一个“大家的图书区”。开始,有许多小朋友带来的都是家里已经不看的,有的幼儿带来不肯交换,还有的孩子经老师提醒后才肯交换了,但是见老师不注意,他就把书抱在怀里。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读书,发现精彩有趣的故事就读给他们听,告诉大家这本书是谁带来的,让他体验到被感谢的快乐。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逐渐都愿意把家里最好的图书、最高级的玩具带到幼儿园和同伴交换,当个别孩子在“共建日”的活动中偶尔忘了带玩具或图书,其他孩子也会和他们一起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分享、谦让、关爱他人、对人有礼貌等良好品德行为。
作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教育活动,采用最适合幼儿特点的方法,把握活动中的每个契机,对幼儿进行适时适机的教育,灵活处理不同的临时状况,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用心爱幼儿,特别是理解幼儿,幼儿能够在老师系统的教育中慢慢由自爱扩展到爱他人,获得同情心、为他人着想、摆脱“自我中心”思想、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尊敬师长、对人有礼貌等很多良好的品德行為。
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教育,不止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只要是一个社会人,我们都要重视、关注下一代的德育教育,让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氛围,这样受益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还有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而且我们的祖先注重文明礼貌教育。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国家民族文明、进步的表现。现在,文明礼貌不仅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而且也反映了人们自身文化修养水平。事实上,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良好习惯于幼儿自身、于家庭乃至社会也是一种进步。文明礼貌还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甚至有“习惯成自然”的说法。因此,我们应抓住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
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今我国的独生子女居多,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主干家庭成为主流。独生子女成了父母、祖辈、亲友等照顾、抚爱和智力刺激的集中对象。他们的地位得到急剧提升,成了家庭中的皇帝和小公主,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伴间友好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娇惯任性、情绪波动大、攻击性行为较多等成了当下幼儿表现出来的普遍现象。因此对孩子良好品德行为的培养是每个家庭迫切完成的任务。
家庭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与幼儿相处时间最多的人就是家长,这就给家长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首先,做父母的应该立场鲜明地反对老人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知道大人们做事是有原则的。其次,让幼儿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工作,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承担家庭工作是他们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再次,家庭成员间统一教育观念也是必要的,不能一个打一个护,一个严一个慈。最后,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对症下药。总之,家庭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培养要威严有慈,孩子的品德行为教育是一个坚持发展的过程,更要在坚持的同时不断更改教育策略。
在幼儿园,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培养的任务主要落在老师身上。老师必须明白,生活是幼儿良好品德行为培养最好的土壤,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蕴涵着许多教育的契机,关键在于教师要及时发现、善于捕捉,进行“现场教育”。
首先,幼儿进行良好品德行为教育的核心是爱心。要有良好的品德行为,必须走进环境,点点滴滴地进行熏陶。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的缘故,他们离开家庭、离开父母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这就要求教师要像妈妈一样去细心呵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孩子,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精神环境,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田。孩子在获得爱、感受爱的同时,逐渐也学会了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同时一种互敬互爱、懂礼守纪的良好个性、行为品质也在逐渐形成。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榜样作用,加强品德修养和心理修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欣赏爱,理解爱,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行为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而是落到实处的措施。
其次,让孩子学会分享也是一个有效措施。我在班里组织了几次共建活动,许多幼儿不知道好玩的东西一起玩,好吃的东西大家分。
比如,让每个孩子从家里带两本书,建一个“大家的图书区”。开始,有许多小朋友带来的都是家里已经不看的,有的幼儿带来不肯交换,还有的孩子经老师提醒后才肯交换了,但是见老师不注意,他就把书抱在怀里。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读书,发现精彩有趣的故事就读给他们听,告诉大家这本书是谁带来的,让他体验到被感谢的快乐。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逐渐都愿意把家里最好的图书、最高级的玩具带到幼儿园和同伴交换,当个别孩子在“共建日”的活动中偶尔忘了带玩具或图书,其他孩子也会和他们一起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分享、谦让、关爱他人、对人有礼貌等良好品德行为。
作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教育活动,采用最适合幼儿特点的方法,把握活动中的每个契机,对幼儿进行适时适机的教育,灵活处理不同的临时状况,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用心爱幼儿,特别是理解幼儿,幼儿能够在老师系统的教育中慢慢由自爱扩展到爱他人,获得同情心、为他人着想、摆脱“自我中心”思想、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尊敬师长、对人有礼貌等很多良好的品德行為。
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教育,不止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只要是一个社会人,我们都要重视、关注下一代的德育教育,让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氛围,这样受益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还有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