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的“想当然”是选题策划的基础和起点,从编辑的“想当然”到成熟的选题思路、架构,有一个多次论证、思维碰撞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表现为从主观到客观、从模糊到清晰、从概念到思路、从粗线条到方案、从碎片到完整、从初坯到成品的过程。
选题论证既是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制度,也是确保和提高选题质量的必要程序。选题是编辑创造性思维的产物,编辑创新能力越强,创新的思维空间越广,创造性思维发挥越充分,则选题的策划含量越高,选题就越有竞争力。实践表明,出版社选题论证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提高选题质量和优化选题结构的必要条件。选题作为编辑“想当然”的产物,从申报到成为出版社的投资项目,必须经过多次论证,才能逐步细化,逐步与市场对接,逐步与读者的需求吻合。编辑的“想当然”是选题策划的基础和起点,从编辑的“想当然”到成熟的选题思路、架构,有一个多次论证、思维碰撞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表现为从主观到客观、从模糊到清晰、从概念到思路、从粗线条到方案、从碎片到完整、从初坯到成品的过程。不少出版社的编辑工作的成功实践表明,建立科学民主的选题论证机制,是完善选题的必不可少的程序。
场效应:实现优势互补
从一定意义上说,选题策划的过程,也是不断论证、日趋完善的过程,集体论证与编辑个人思考的显著区别在于,出版社的选题论证,作为多人参与的场合,通过头脑风暴,对编辑创造性思维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发挥、延伸、拓展,起着“催化”“增效”作用。现代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出版社进行选题集体论证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场效应”,在“场效应”的作用下,每个人平时储存的智慧“电脑”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具体表现为参加选题论证的有关人员在氛围的感染下,大脑皮层形成相应的优势兴奋灶,大脑皮层有关区域的脑细胞异常活跃,在别人提出的选题思路的激发下,原先储存的潜意识(记忆痕迹)接连在脑海中闪现,不断形成新的念头、新的思维、新的灵感、新的创意,大家相互启发,相互提示,相互印证,编辑头脑中原有的选题见解和选题思考,在别人的推敲、斟酌、引证、质疑、否定、反问等信息反馈中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选题构想和选题思路。不少编辑都有这样的体会,原先比较模糊、笼统的选题构想,在集体论证的信息多向交流中,会逐渐清晰和具体;原先自认为十分完美的选题构想,在别人多视角、多层面的论证中,会发现不少缺陷;原先坐在办公室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选题难点,在集体论证中群体智慧的启发下,会豁然开朗,发现了思维突破的“新大陆”。
多视角论证:“植”入市场“基因”
图书市场变化较快,市场热点层出不穷,各种显性、隐性的需求交织在一起。而编辑的思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局限性,在策划中,有的编辑偏重于选题的政治导向,忽略了选题的出版时机;有的编辑关注了选题的市场定位,忽视了选题的文化品位;有的编辑光考虑选题的规模,脱离了出版社的经济承受力。因此,选题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论证,在多视角、多维度、多向量的论证中,使选题思路更接近市场实际,更适应时代潮流,更能体现出版社的竞争优势,更有助于形成出版社的图书特色。选题论证的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政治的角度。选题策划有着鲜明的政治性,检查选题的策划思路是否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首先要论证选题产生的社会效益,看选题的思路是否适合当前的形势需要,是否体现了为大局服务的思想,是否弘扬了主旋律,是否紧密配合了党的中心工作。从讲政治的角度来说,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对选题有着不同的要求,这些中心工作可分为几种情况:一是,每年固定时间的重大节日;二是,重大纪念日;三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的召开和重要政策的出台。出版社在图书选题策划中,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把这些重要的节日、纪念日及党和国家重要会议、重要决定的宣传,列为出版社的重点选题计划。
第二,出版社的图书结构的角度。图书结构体现了一个出版社的市场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成熟的出版社都有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图书结构,不会见风使舵,每个编辑策划的选题,都应该符合本社的图书结构,是本社图书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本社市场竞争优势的具体体现。编辑出于认识上的局限,有可能在选题策划中出现游离于出版社的出书结构的现象,但在出版社组织的选题论证中,必须从整个出版社发展的角度,对编辑提出的选题思路进行修正和完善,将编辑个体的选题策划思路纳入出版社的整体选题策划思路之中,使之成为出版社选题的组成部分,成为出版社市场竞争优势的体现。
第三,作者层面的角度。作者的作品特别是原创作品,其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水平和创作潜力,因此对作者的论证,成了选题论证的重要内容。对作者的水平,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首先,作者在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或是已达到的水平,包括作者已发表的作品以及所发表作品的社会影响。其次,作者的创作实力和创作潜力,创作实力是指作者的创作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生理创作期。再次,作者落实情况,不少的出版社编辑申报的选题中,由于时间仓促,往往没有落实作者,就先提前申报。由于选题计划执行率不高的原因,造成原先的知名作者没有执笔,最后变为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作者代替。因此,在出版社的选题论证中,对作者的论证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出版社应要求编辑对所申报的选题,要有作者的肯定性承诺,如果是出版社的重点选题,则要主要选择与选题的要求相一致的作者,在确保作者的质量和信誉的基础上,确保选题的质量。
第四,读者定位的角度。在图书市场日益细分的趋势下,选题的读者定位是否得当,成了选题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过去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情况,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图书的读者也出现了分流,按年龄分流、按职业分流、按兴趣分流等各种读者分类。在图书市场细分的新形势下,一种图书要赢得市场,必须要有非常正确的定位,而且是越精确越好。在选题论证中,编辑在策划每一个选题时,要明确读者对象。
第五,资金投入的角度。出版社的选题具有两重性,选题既是精神产品,在社会舆论中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选题也是出版社的投资项目,能在低投入、高产出的增值中为出版社带来收益。每个编辑对申报选题的投入及可能得到的市场回报进行预测,测算出选题投入所需要的资金,写出具体的投入预算方案。这些资金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纸张、印刷等费用,间接成本包括稿費、宣传费、管理费等。出版社投入与出版社的经营风险成正比关系,投入越大,投资回报越是不确定,出版社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越大。出版社的选题投入当然不可能没有风险,但要将出版社所承担的风险建立在出版社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有的出版社在选题论证中缺乏成本预算概念,在选题策划中存在着只注重选题的文化积累价值,而忽视了对出版社选题策划的经济承受力,致使出版社用于选题运作的投入超出了出版社的财力负担,使出版社选题计划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选题实现率完成情况不理想。因此,出版社在选题论证中,要把选题的资金投入作为出版社选题论证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在选题投入方面要形成比较合理的结构,要将长线产品与短线产品结合起来,将投入比较大的产品与投入比较少的结合起来,在用于选题投入的资金中,既要有用于出版社的长线产品的必要资金,也要有用于出版社短线产品投入的资金。长线产品主要是指投入比较大的学术著作、丛书、套书等,这些长线产品虽然在短时期内难以收回投资,但是从出版社的长远发展和品牌积累来看,却是必须的。 第六,市场空间的角度。任何选题都会有市场的空间,它是实现选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条件。对选题市场空间预期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选题价值的实现,影响出版社对选题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如果对选题的市场空间预期过于乐观,则会影响选题的实现效益。这个市场空间虽然是未知的,但是可以从对现有的读者需要及这种变化发展的趋势中进行推测。在选题论证中,要重视对市场空间预期的判断,将出版社对选题的决策建立在对选题市场空间准确预测的基础之上,对那些市场前景可观,市场进入空间较大的选题,要优先予以通过,以确保出版社的投资效益。
制度设计:给选题设置“关口”
选题论证是出版社提高选题质量和效益的必要措施,出版社要重视制度设计,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并收到实效。制度设计的实质,是通过对选题的“质疑”,对选题设置一定的“关口”,提高出版社选题的“门槛”,发挥出版社不同人才组合的空间积聚优势,让选题在场效应的“过电”中锤炼得更加成熟,更富有市场竞争力。
第一,完善编辑室的选题论证。编辑室的选题论证是出版社制定选题计划的基础,编辑室作为出版社的基本单元,是每个编辑具体的工作机构。在编辑室的论证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编辑室的每个成员都充分发表意见,对选题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要允许责任编辑进行解释,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通过编辑室成员的策划优势、信息优势的互补,营造一个智慧、创意、点子等精神财富共享的空间,帮助每个编辑不断完善选题策划思路,丰富选题策划的联想,拓展选题策划的空间,在畅所欲言的宽松环境中,使每个编辑室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二,完善出版社的选题论证。出版社组织的选题论证有所侧重,出版社组织选题论证的重心应该是重点选题,包括已列入国家级重点选题规划的选题以及出版社重点投入,预期能产生重大影响或显著效益的选题。实践表明,在选题论证中充分发扬民主,是确保和提高选题质量的关键。发扬民主的关键是建立公开、透明的重点选题论证程序,给每个编辑以充分的陈述其选题策划思路的机会,特别要关注有争议的选题。我们通常会发现有市场潜质的选题,往往会产生一定的爭议。因此,对有争议的选题,出版社不要轻易“枪毙”,要采取答辩等民主程序,给编辑以陈述其选题思路的机会,为有价值选题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打破选题策划的常规思维。有市场潜质的选题,因其策划思路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往往一下子不容易被人接受,会产生一些不同意见。如某出版社编辑动了不少脑筋,提出一个选题,因该选题的前期投入较大,有些风险,在论证中产生了争议,为保险起见,社领导砍掉了这个选题,该编辑只得将这选题推荐给其他出版社,为别的出版社带来了效益,导致肥水外流。这个事例表明,对有争论的选题,出版社领导不要急于“判刑”,可组织一些针对性的答辩,鼓励不同的见解在答辩中“短兵相接”,在“交锋”中进一步完善原有选题构想,形成更接近市场实际的选题思路,寻求选题在市场预期的支撑点,在争论中形成新的共识,这样既能防止“财富”外流,又有利于调动编辑的积极性、创造性,还能使编辑在争辩中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能力。如有的出版社实行选题答辩制度,对在出版社的选题论证会上因意见不一致未获通过的选题,如果提出该选题的编辑要求复议,则由社领导主持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答辩会,首先由编辑再次陈述其选题思想,接着回答有关人员提出的问题,最后由答辩小组成员进行裁决。这种做法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一方面使一些有争议有价值的选题在答辩中获得了“新生”,并使编辑原有的选题策划思路在答辩中得到了拓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使编辑感到自己在出版社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出版社大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从而增强了内聚力。此外,出版社还可以在答辩中发现编辑人才,有些编辑平时少言寡语,可在答辩中谈锋犀利,对答如流,令人刮目相看。此外,有的出版社在选题决策中充分发扬民主,营造个个畅所欲言,人人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民主氛围,对导向正确、较大投入、有争议的选题,实行无记名投票,这样既避免了优质整体资源的浪费,又充分调动了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王海兰,南昌陆军学院;肖俊南,江西高校出版社)
[1]朱仲庆.选题论证的方法与技巧[J].大学出版,2004(1).
[2]何强.如何建立科学的选题论证制度[J].编辑之友,2006(5).
选题论证既是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制度,也是确保和提高选题质量的必要程序。选题是编辑创造性思维的产物,编辑创新能力越强,创新的思维空间越广,创造性思维发挥越充分,则选题的策划含量越高,选题就越有竞争力。实践表明,出版社选题论证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提高选题质量和优化选题结构的必要条件。选题作为编辑“想当然”的产物,从申报到成为出版社的投资项目,必须经过多次论证,才能逐步细化,逐步与市场对接,逐步与读者的需求吻合。编辑的“想当然”是选题策划的基础和起点,从编辑的“想当然”到成熟的选题思路、架构,有一个多次论证、思维碰撞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表现为从主观到客观、从模糊到清晰、从概念到思路、从粗线条到方案、从碎片到完整、从初坯到成品的过程。不少出版社的编辑工作的成功实践表明,建立科学民主的选题论证机制,是完善选题的必不可少的程序。
场效应:实现优势互补
从一定意义上说,选题策划的过程,也是不断论证、日趋完善的过程,集体论证与编辑个人思考的显著区别在于,出版社的选题论证,作为多人参与的场合,通过头脑风暴,对编辑创造性思维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发挥、延伸、拓展,起着“催化”“增效”作用。现代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出版社进行选题集体论证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场效应”,在“场效应”的作用下,每个人平时储存的智慧“电脑”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具体表现为参加选题论证的有关人员在氛围的感染下,大脑皮层形成相应的优势兴奋灶,大脑皮层有关区域的脑细胞异常活跃,在别人提出的选题思路的激发下,原先储存的潜意识(记忆痕迹)接连在脑海中闪现,不断形成新的念头、新的思维、新的灵感、新的创意,大家相互启发,相互提示,相互印证,编辑头脑中原有的选题见解和选题思考,在别人的推敲、斟酌、引证、质疑、否定、反问等信息反馈中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选题构想和选题思路。不少编辑都有这样的体会,原先比较模糊、笼统的选题构想,在集体论证的信息多向交流中,会逐渐清晰和具体;原先自认为十分完美的选题构想,在别人多视角、多层面的论证中,会发现不少缺陷;原先坐在办公室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选题难点,在集体论证中群体智慧的启发下,会豁然开朗,发现了思维突破的“新大陆”。
多视角论证:“植”入市场“基因”
图书市场变化较快,市场热点层出不穷,各种显性、隐性的需求交织在一起。而编辑的思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局限性,在策划中,有的编辑偏重于选题的政治导向,忽略了选题的出版时机;有的编辑关注了选题的市场定位,忽视了选题的文化品位;有的编辑光考虑选题的规模,脱离了出版社的经济承受力。因此,选题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论证,在多视角、多维度、多向量的论证中,使选题思路更接近市场实际,更适应时代潮流,更能体现出版社的竞争优势,更有助于形成出版社的图书特色。选题论证的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政治的角度。选题策划有着鲜明的政治性,检查选题的策划思路是否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首先要论证选题产生的社会效益,看选题的思路是否适合当前的形势需要,是否体现了为大局服务的思想,是否弘扬了主旋律,是否紧密配合了党的中心工作。从讲政治的角度来说,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对选题有着不同的要求,这些中心工作可分为几种情况:一是,每年固定时间的重大节日;二是,重大纪念日;三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的召开和重要政策的出台。出版社在图书选题策划中,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把这些重要的节日、纪念日及党和国家重要会议、重要决定的宣传,列为出版社的重点选题计划。
第二,出版社的图书结构的角度。图书结构体现了一个出版社的市场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成熟的出版社都有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图书结构,不会见风使舵,每个编辑策划的选题,都应该符合本社的图书结构,是本社图书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本社市场竞争优势的具体体现。编辑出于认识上的局限,有可能在选题策划中出现游离于出版社的出书结构的现象,但在出版社组织的选题论证中,必须从整个出版社发展的角度,对编辑提出的选题思路进行修正和完善,将编辑个体的选题策划思路纳入出版社的整体选题策划思路之中,使之成为出版社选题的组成部分,成为出版社市场竞争优势的体现。
第三,作者层面的角度。作者的作品特别是原创作品,其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水平和创作潜力,因此对作者的论证,成了选题论证的重要内容。对作者的水平,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首先,作者在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或是已达到的水平,包括作者已发表的作品以及所发表作品的社会影响。其次,作者的创作实力和创作潜力,创作实力是指作者的创作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生理创作期。再次,作者落实情况,不少的出版社编辑申报的选题中,由于时间仓促,往往没有落实作者,就先提前申报。由于选题计划执行率不高的原因,造成原先的知名作者没有执笔,最后变为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作者代替。因此,在出版社的选题论证中,对作者的论证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出版社应要求编辑对所申报的选题,要有作者的肯定性承诺,如果是出版社的重点选题,则要主要选择与选题的要求相一致的作者,在确保作者的质量和信誉的基础上,确保选题的质量。
第四,读者定位的角度。在图书市场日益细分的趋势下,选题的读者定位是否得当,成了选题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过去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情况,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图书的读者也出现了分流,按年龄分流、按职业分流、按兴趣分流等各种读者分类。在图书市场细分的新形势下,一种图书要赢得市场,必须要有非常正确的定位,而且是越精确越好。在选题论证中,编辑在策划每一个选题时,要明确读者对象。
第五,资金投入的角度。出版社的选题具有两重性,选题既是精神产品,在社会舆论中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选题也是出版社的投资项目,能在低投入、高产出的增值中为出版社带来收益。每个编辑对申报选题的投入及可能得到的市场回报进行预测,测算出选题投入所需要的资金,写出具体的投入预算方案。这些资金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纸张、印刷等费用,间接成本包括稿費、宣传费、管理费等。出版社投入与出版社的经营风险成正比关系,投入越大,投资回报越是不确定,出版社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越大。出版社的选题投入当然不可能没有风险,但要将出版社所承担的风险建立在出版社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有的出版社在选题论证中缺乏成本预算概念,在选题策划中存在着只注重选题的文化积累价值,而忽视了对出版社选题策划的经济承受力,致使出版社用于选题运作的投入超出了出版社的财力负担,使出版社选题计划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选题实现率完成情况不理想。因此,出版社在选题论证中,要把选题的资金投入作为出版社选题论证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在选题投入方面要形成比较合理的结构,要将长线产品与短线产品结合起来,将投入比较大的产品与投入比较少的结合起来,在用于选题投入的资金中,既要有用于出版社的长线产品的必要资金,也要有用于出版社短线产品投入的资金。长线产品主要是指投入比较大的学术著作、丛书、套书等,这些长线产品虽然在短时期内难以收回投资,但是从出版社的长远发展和品牌积累来看,却是必须的。 第六,市场空间的角度。任何选题都会有市场的空间,它是实现选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条件。对选题市场空间预期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选题价值的实现,影响出版社对选题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如果对选题的市场空间预期过于乐观,则会影响选题的实现效益。这个市场空间虽然是未知的,但是可以从对现有的读者需要及这种变化发展的趋势中进行推测。在选题论证中,要重视对市场空间预期的判断,将出版社对选题的决策建立在对选题市场空间准确预测的基础之上,对那些市场前景可观,市场进入空间较大的选题,要优先予以通过,以确保出版社的投资效益。
制度设计:给选题设置“关口”
选题论证是出版社提高选题质量和效益的必要措施,出版社要重视制度设计,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并收到实效。制度设计的实质,是通过对选题的“质疑”,对选题设置一定的“关口”,提高出版社选题的“门槛”,发挥出版社不同人才组合的空间积聚优势,让选题在场效应的“过电”中锤炼得更加成熟,更富有市场竞争力。
第一,完善编辑室的选题论证。编辑室的选题论证是出版社制定选题计划的基础,编辑室作为出版社的基本单元,是每个编辑具体的工作机构。在编辑室的论证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编辑室的每个成员都充分发表意见,对选题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要允许责任编辑进行解释,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通过编辑室成员的策划优势、信息优势的互补,营造一个智慧、创意、点子等精神财富共享的空间,帮助每个编辑不断完善选题策划思路,丰富选题策划的联想,拓展选题策划的空间,在畅所欲言的宽松环境中,使每个编辑室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二,完善出版社的选题论证。出版社组织的选题论证有所侧重,出版社组织选题论证的重心应该是重点选题,包括已列入国家级重点选题规划的选题以及出版社重点投入,预期能产生重大影响或显著效益的选题。实践表明,在选题论证中充分发扬民主,是确保和提高选题质量的关键。发扬民主的关键是建立公开、透明的重点选题论证程序,给每个编辑以充分的陈述其选题策划思路的机会,特别要关注有争议的选题。我们通常会发现有市场潜质的选题,往往会产生一定的爭议。因此,对有争议的选题,出版社不要轻易“枪毙”,要采取答辩等民主程序,给编辑以陈述其选题思路的机会,为有价值选题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打破选题策划的常规思维。有市场潜质的选题,因其策划思路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往往一下子不容易被人接受,会产生一些不同意见。如某出版社编辑动了不少脑筋,提出一个选题,因该选题的前期投入较大,有些风险,在论证中产生了争议,为保险起见,社领导砍掉了这个选题,该编辑只得将这选题推荐给其他出版社,为别的出版社带来了效益,导致肥水外流。这个事例表明,对有争论的选题,出版社领导不要急于“判刑”,可组织一些针对性的答辩,鼓励不同的见解在答辩中“短兵相接”,在“交锋”中进一步完善原有选题构想,形成更接近市场实际的选题思路,寻求选题在市场预期的支撑点,在争论中形成新的共识,这样既能防止“财富”外流,又有利于调动编辑的积极性、创造性,还能使编辑在争辩中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能力。如有的出版社实行选题答辩制度,对在出版社的选题论证会上因意见不一致未获通过的选题,如果提出该选题的编辑要求复议,则由社领导主持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答辩会,首先由编辑再次陈述其选题思想,接着回答有关人员提出的问题,最后由答辩小组成员进行裁决。这种做法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一方面使一些有争议有价值的选题在答辩中获得了“新生”,并使编辑原有的选题策划思路在答辩中得到了拓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使编辑感到自己在出版社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出版社大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从而增强了内聚力。此外,出版社还可以在答辩中发现编辑人才,有些编辑平时少言寡语,可在答辩中谈锋犀利,对答如流,令人刮目相看。此外,有的出版社在选题决策中充分发扬民主,营造个个畅所欲言,人人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民主氛围,对导向正确、较大投入、有争议的选题,实行无记名投票,这样既避免了优质整体资源的浪费,又充分调动了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王海兰,南昌陆军学院;肖俊南,江西高校出版社)
[1]朱仲庆.选题论证的方法与技巧[J].大学出版,2004(1).
[2]何强.如何建立科学的选题论证制度[J].编辑之友,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