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关节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60例,采用超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发析。结果 本组60例患者,随访3-26个月,平均(15±1.5)个月。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钉道感染、肌腱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外固定时间为5.8-7.9w,骨折愈合时间为5.5-10w。X线片复查尺偏角14.5-25°,掌的倾角6-11.8°,关节骨呈<2mm的塌陷,桡骨纵轴短缩≤4.9mm。功能评价优39例,占65%;良20例,占33.3%;可1例,占1.67%,优良率为98.3%。结论 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中,采用超关节外固定术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安全可行的优点,固定稳定,明显提高了临床效果,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超关节外固定架;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106-02
在临床骨科创伤中,桡骨远端骨折比较多发和常见,发生于距桡骨远端关节面2-3cm处。治疗方法包括闭合整复穿针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整复石膏外固定等,远期效果不理想,且有较高并发症发生率。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桡骨远端骨折采用超关节外固定架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60例,采用超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发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7-79岁,平均(41.5±2.5)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32例,坠落伤18例,挤压伤6例,其他4例。伤后距手术时间为2h-2.5w,平均(6.05±0.25)d。6例为开放骨折,54例为闭合骨折,4例合并同侧尺骨远端骨折,3例合并其他同侧肢体骨折。依据AO对骨折进行分类:28例为B3型,17例为C2型,15例为C3型。
1.2 方法 依据患者病情,制定详细的术前计划,行X线及CT检查。嘱患者取仰卧位,外展患肢并于X线可透视的平台上放置,全麻或臂丛麻醉。先在手法牵引下实施复位,做纵行小切口在前臂远端桡骨背侧,经桡侧伸腕长、短肌和伸拇长肌腱进入,将骨折端暴露,对骨折背侧移位和端骨缺损区的骨片进行清理,复位,并行植骨,取可吸收螺钉和(或)克氏针内固定,位置为近端桡骨干和掌骨基底部。对桡骨长度及尺偏角和掌倾角进行恢复,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复位效果行C臂透视证实。术后行针道护理,常规应用抗生素,术后第2d可行如前壁旋转功能锻炼等康复训练。术后4w将一侧外固定架松开,行腕关节屈伸功能锻炼,采用X线片在6-8w进行复查,外固定架在骨折线模糊,有骨痂生成的情况下可取出。
1.3 效果评定 治疗效果依据Dienst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定:优:患者握力正常,活动未受到限制,无疼痛,伸屈减少<15°;良:握力正常,活动受到限制,功能与正常接近,偶尔会有剧烈的疼痛,伸屈减少为15-30°;可:握力减弱,活动功能减弱,并轻度受限,经常性疼痛,伸屈减少30-50°。
2结果
本组60例患者,随访3-26个月,平均(15±1.5)个月。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钉道感染、肌腱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外固定时间为5.8-7.9w,骨折愈合时间为5.5-10w。X线片复查尺偏角14.5-25°,掌的倾角6-11.8°,关节骨呈<2mm的塌陷,桡骨纵轴短缩≤4.9mm。功能评价优39例,占65%;良20例,占33.3%;可1例,占1.67%,优良率为98.3%。
3 讨论
临床在治疗关节内严重粉碎性骨折时,有明显的桡骨短缩,无有效固定位置行螺钉内固定,外固定弥补了这一不足,为首选的方法[1]。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除术前行X线检查外,CT检查也较为重要,可对骨折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以桡骨长度恢复、关节面平整性、尺偏角及掌偏角的次序进行复位。桡骨远端在人体腕和前臂汇集处,关系到腕功能和前臂功能的发挥[2]。以往以复位为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重点,即夹板或石膏外固定、闭合复位,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对于相对特殊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在骨折复位后对复位效果进行维持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骨折碎片在保守治疗中多不能复位至原来位置,再移位发生率较高,以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畸形、关节僵硬和疼痛等并发症。
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桡骨远端骨折解剖和功能复位的认识不断加强,明显改善了患者主观症状,但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案中,尚无一种绝对有效的方法,手术方案包括外固定和内外固定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等,虽可获得一定效果,但均有不足存在。如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可达到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坚强内固定的目的,但接骨板对肌腱的活动造成影响,影响腕关节及手的功能,骨折愈合后,需将内固定二期切开取出,易发生再次损伤。
外固定架固定术可通过对骨折段两侧正常周围组织进行牵位,使骨折处组织呈正常解剖结构恢复,并对远端骨折块的成角和位置通过调节手腕的掌-背方向和桡-尺方向进行矫正,起到了帮助骨折复位,矫正短缩畸形,恢复桡骨长度及力线,维持桡骨远端轮廓的作用。在桡骨远端骨折相对复杂单纯外固定效果不理想时,可行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及植骨,恢复了关节面的平整性,防止骨折再移位发生,对复位效果进行了有效维持,防止关节面在中晚期塌陷,使关节功能更好的恢复。
总之,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中,采用超关节外固定术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安全可行的优点,对韧带、血管、肌腱损伤程度较低,可早期锻炼,不需再手术,关节功能呈良好恢复,降低了关节面塌陷和再次移位的发生率,固定稳定,明显提高了临床效果,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煜,闵祥辉.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20例报告[J].福建医药杂志,2007,29(1):49~50.
[2] 陈山林,田光磊,田文.微型外固定系统在手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469~473.
关键词:超关节外固定架;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106-02
在临床骨科创伤中,桡骨远端骨折比较多发和常见,发生于距桡骨远端关节面2-3cm处。治疗方法包括闭合整复穿针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整复石膏外固定等,远期效果不理想,且有较高并发症发生率。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桡骨远端骨折采用超关节外固定架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60例,采用超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发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7-79岁,平均(41.5±2.5)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32例,坠落伤18例,挤压伤6例,其他4例。伤后距手术时间为2h-2.5w,平均(6.05±0.25)d。6例为开放骨折,54例为闭合骨折,4例合并同侧尺骨远端骨折,3例合并其他同侧肢体骨折。依据AO对骨折进行分类:28例为B3型,17例为C2型,15例为C3型。
1.2 方法 依据患者病情,制定详细的术前计划,行X线及CT检查。嘱患者取仰卧位,外展患肢并于X线可透视的平台上放置,全麻或臂丛麻醉。先在手法牵引下实施复位,做纵行小切口在前臂远端桡骨背侧,经桡侧伸腕长、短肌和伸拇长肌腱进入,将骨折端暴露,对骨折背侧移位和端骨缺损区的骨片进行清理,复位,并行植骨,取可吸收螺钉和(或)克氏针内固定,位置为近端桡骨干和掌骨基底部。对桡骨长度及尺偏角和掌倾角进行恢复,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复位效果行C臂透视证实。术后行针道护理,常规应用抗生素,术后第2d可行如前壁旋转功能锻炼等康复训练。术后4w将一侧外固定架松开,行腕关节屈伸功能锻炼,采用X线片在6-8w进行复查,外固定架在骨折线模糊,有骨痂生成的情况下可取出。
1.3 效果评定 治疗效果依据Dienst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定:优:患者握力正常,活动未受到限制,无疼痛,伸屈减少<15°;良:握力正常,活动受到限制,功能与正常接近,偶尔会有剧烈的疼痛,伸屈减少为15-30°;可:握力减弱,活动功能减弱,并轻度受限,经常性疼痛,伸屈减少30-50°。
2结果
本组60例患者,随访3-26个月,平均(15±1.5)个月。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钉道感染、肌腱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外固定时间为5.8-7.9w,骨折愈合时间为5.5-10w。X线片复查尺偏角14.5-25°,掌的倾角6-11.8°,关节骨呈<2mm的塌陷,桡骨纵轴短缩≤4.9mm。功能评价优39例,占65%;良20例,占33.3%;可1例,占1.67%,优良率为98.3%。
3 讨论
临床在治疗关节内严重粉碎性骨折时,有明显的桡骨短缩,无有效固定位置行螺钉内固定,外固定弥补了这一不足,为首选的方法[1]。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除术前行X线检查外,CT检查也较为重要,可对骨折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以桡骨长度恢复、关节面平整性、尺偏角及掌偏角的次序进行复位。桡骨远端在人体腕和前臂汇集处,关系到腕功能和前臂功能的发挥[2]。以往以复位为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重点,即夹板或石膏外固定、闭合复位,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对于相对特殊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在骨折复位后对复位效果进行维持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骨折碎片在保守治疗中多不能复位至原来位置,再移位发生率较高,以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畸形、关节僵硬和疼痛等并发症。
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桡骨远端骨折解剖和功能复位的认识不断加强,明显改善了患者主观症状,但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案中,尚无一种绝对有效的方法,手术方案包括外固定和内外固定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等,虽可获得一定效果,但均有不足存在。如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可达到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坚强内固定的目的,但接骨板对肌腱的活动造成影响,影响腕关节及手的功能,骨折愈合后,需将内固定二期切开取出,易发生再次损伤。
外固定架固定术可通过对骨折段两侧正常周围组织进行牵位,使骨折处组织呈正常解剖结构恢复,并对远端骨折块的成角和位置通过调节手腕的掌-背方向和桡-尺方向进行矫正,起到了帮助骨折复位,矫正短缩畸形,恢复桡骨长度及力线,维持桡骨远端轮廓的作用。在桡骨远端骨折相对复杂单纯外固定效果不理想时,可行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及植骨,恢复了关节面的平整性,防止骨折再移位发生,对复位效果进行了有效维持,防止关节面在中晚期塌陷,使关节功能更好的恢复。
总之,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中,采用超关节外固定术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安全可行的优点,对韧带、血管、肌腱损伤程度较低,可早期锻炼,不需再手术,关节功能呈良好恢复,降低了关节面塌陷和再次移位的发生率,固定稳定,明显提高了临床效果,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煜,闵祥辉.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20例报告[J].福建医药杂志,2007,29(1):49~50.
[2] 陈山林,田光磊,田文.微型外固定系统在手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469~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