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死,焉知生”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hong1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生命教育”等话题再次成为焦点,有代表更是进一步提出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
  其实,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命教育就逐渐成为我国大陆地区教育界、哲学界和社会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国内的生命教育课程中,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始终是两大难题。如今,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性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成为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共识;但在死亡教育这一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空白。
  梳理国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知,生命教育的出现正是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思考,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起源和出发点。在美国,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到了60年代初,已成为了一门分支学科;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随之陆续开始关注死亡教育。为了推广死亡教育,各国纷纷采取了各种措施:美国成立了“美国死亡教育学会”“死亡教育与咨商学会”,还出版了《死亡学》《死》等特殊的杂志,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相关书籍、影片、视听教材等;英国某些中小学专门为青少年开设了有关死亡的课程,还邀请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及医生护士等走进课堂,与学生共同探讨死亡的话题,并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方式,给予学生丰富而真切的体验;德国也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了专业教材,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的挑战……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对死亡总是讳莫如深,死亡教育也较难得到国人的认同。这取决于我们长久以来的生死观念。
  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将死亡的议题搁置一旁,避而不谈,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现实人生。作为主流的儒家文化,重大义而轻生命,强调通过对“立德、立功、立言”的追求,实现对死亡的超越。“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战国·屈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晋·曹植)“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唐·高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类似的诗句可谓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探究其内涵,其中一以贯之的便是重社会生命、轻自然生命的文化倾向。我们可以为家国而死,为道义而死,为理想而死;我们总是歌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精神,与之相反的则是苟且偷生、赧颜苟活。
  另一方面,佛教传入后,在道教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系统而完备的地狱体系。阴曹地府、牛鬼蛇神、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十八层地狱中,各种刑罚更是极其恐怖。死亡在古代文化中逐渐变得神秘化,充满了阴森可怖的气息。为了避免说出“死亡”之名,我们甚至发展出了一整套极为丰富的词汇系统: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百年之后、驾鹤西去、仙逝、归天、见背、牺牲、就义、翘辫子、夭折、一命呜呼、行将就木、寿终正寝、老了、走了……我们给死亡起了种种别名,仿佛这样就能给它裹上一层五颜六色的“糖衣”,从而不必触碰它苦涩的内核。
  无论是刻意回避、重生轻死或是畏惧死亡,无疑都无法使人形成正确的生死观,无法让我们正视并坦然面对死亡。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身上携带的基因,不仅左右我们的生死观,也影响着当下的生命教育。生命有始亦有终,死亡是每一个生命不可逃避的结局,也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终极命题。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缺乏死亡教育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缺乏深度和说服力的。只有了解了死亡,才会感恩生命,认识生命的可贵。
  死亡的尽头不是美好的天堂,不是恐怖的地狱,也不是永久的长眠。死亡是肉体的结束,精神的消亡,意味着整个生命化为乌有。只有严肃地看待死亡,才能认真地活着。任何轻忽生命的行为,任何不必要的死亡,都会给亲人带来无尽的伤痛。但我们也不必畏惧死亡,它是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是生命的最终归宿。死亡,向每个活着的人展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未知死,焉知生。”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死观,用理性的态度观照死亡。死亡教育势在必行。
  死亡教育固然非常重要,选择怎样的方式开展死亡教育则更加重要。如若方式不当,不仅无法让学生珍视生命,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背离生命教育的初衷。
  日本岛根县出云市的出云农林高中,开设了这样一门特殊的课程:老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了可以孵出小鸡的鸡蛋,学生挑选后,在属于自己的那枚鸡蛋上精心做好标记。经历了为期3周的漫长等待后,小鸡们破壳而出,顺利孵化。大家给自己的小鸡戴上脚环,变身“老母亲”,开始了精心养育的历程。每个人都付出了许多精力,经历了艰辛而琐碎的劳动和无数的担忧、焦虑……
  如果这门课程的内容只是让学生亲手养鸡的话,就不会引起后来的诸多争议。学期末,特殊而残忍的时刻终于到来。学校要求学生亲手杀掉自己养大的小鸡,然后掏去内脏、去头、去颈、去爪、切块……最后以多种方式烹饪切好的鸡肉,让学生端上餐桌,亲自吃掉自己养大的鸡。在宰杀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眼含热泪,有的不停地说着“对不起”,还有的忍不住抱头痛哭……
  这样的“生命教育”在这所高中已经开设了60多年,目的是让学生在半年的饲养过程中了解生命成长的珍贵,然后亲手将之变成食物,再以感恩之心吃掉它。其出发点或许值得肯定,然而教学方式却让人无法认同。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这点“恻隐”便是人性向善的基础。“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对生命“不忍见其死”是作为正常人类心存善意的表现。然而,日本这所高中却让学生亲手宰杀并吃掉自己养大的鸡,势必会给学生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冲击。亲手养大一个小生命之后,自然对其倾注了深厚的感情。此时,这只鸡并不是作为未来的食物而存在的,而是成了学生朝夕相处的“宠物”甚至朋友(有的学生还给自己的小鸡取了可爱的名字)。要把宠物变成食物,学生内心必须抑制、否定自己原本的情感,努力让自己变得“心狠手辣”、无动于衷,如此才能顺利完成宰杀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对生命的珍爱、怜惜、敬畏被弃置一旁,学生的内心必然经历一番痛苦的撕裂。这种教育会对青少年的人格、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会让他们变得冷血、残忍、漠视生命……   在死亡教育中,作为教学元素的“死”可以是自然发生的,也可以是模拟、假设的,而不是上述那种由学生亲手造就的。相比之下,我国一所幼儿园的死亡教育则值得借鉴——
  “老师,我的虫子怎么不动了?”在江苏常州五星幼儿园的一节美术课上,一只皮球虫突然死亡,由此开启了老师们“蓄谋已久”、精心设计的生命教育课程。
  皮球虫是“天鹅班”孩子们的研究对象,已经陪伴了他们一段时日。然而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而言,死亡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皮球虫的死在他们眼中和玩具坏掉并没有什么不同。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一起观察死去的虫子,研究它的特征,慢慢地,话题开始切换到人类自己身上。关于“死亡”的议题,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孩子们的视野之中。
  最后,大家一起为皮球虫们举办了“特殊的葬礼”,和虫儿依依道别。在葬礼中,孩子们意识到死亡会带来永久的别离,而皮球虫带给他们的美好回忆也在心中一一浮现……之后,老师还带领孩子们阅读了有关死亡的绘本,为这门特殊的课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就这样,孩子们接触并逐步完善了对死亡的认知,完成了一场“人生的预演”,试着学习接受身边人或物的离开。经历了这门课程,他们也许能够明白: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不必恐惧死亡;死亡并不冷酷决绝,因为还有人们在记忆、在怀念。
  五星幼儿园的“死亡课程”在网上引发了热议,赞赏者众,然而也有人觉得有些“残忍”,担心天真烂漫的孩童过早接触死亡的信息,会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其实,儿童并非生活于“真空”之中。即使是学龄前的孩子,也会同成人一样时常面临与死亡有关的情境。花开花落、草木凋零、宠物死去、亲人离世……更别提拍死蚊子、踩死蚂蚁这种微小而常见的死亡事件,这些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自然不过的经历。此外,影视作品、书籍、新闻中出现的死亡以及医院、葬礼等特殊场所,也会给童稚的心灵带来不可磨灭的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死亡会给儿童造成应激反应。当面临亲人的死亡时,除了迷惑、不解,他们会将亲人的死归咎于他人,对之产生敌意;或归咎于自己,从而深怀内疚,焦虑不安。
  孩子也许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细微的感受,但在懵懵懂懂中,他们同样体验到死亡事件带来的种种负面情绪。却无法像成人一样,通过倾诉、阅读、旅行、运动等种种方式来排解。因此,针对儿童的死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人认为,幼儿园的死亡教育是一种“防御性”课程。我们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带领他们“预习”死亡,就好像为孩子打了一剂预防针,让他们的心灵增强免疫力。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必须摒弃对死亡讳莫如深、避而不谈的传统文化心理,重视死亡教育,关注对儿童死亡观的培养。刻意的回避并不能呵护孩子的心灵,而是会让死亡在儿童心中变得更加神秘、可怕。
  在进行“死的准备教育”之过程中,绘本无疑是绝佳的教材。深邃丰厚的意蕴、温馨动人的情节、丰富多彩的画面、贴近儿童视角的文字……涉及生命教育的绘本为数众多,其中谈及死亡的绘本亦不在少数。我们可以借助优秀绘本,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和孩子一起穿越生命的幽谷,触碰无法承受的生命之痛。
  《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一书中写道:“受绘本故事滋养的一代人,会因为它的影响,其思维方式、审视方式甚至是人生态度都会有所改变。”绘本用美妙的图画和充满诗意的文字,为儿童打造了富有教育價值的故事,为懵懵懂懂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引导他们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当生命中的变故真正发生时,我相信,那些因阅读绘本而打好的底子,必将给儿童带来面对不幸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绘本《我永远爱你》讲述了男孩和他的狗“阿雅”的故事。他们曾经相依相伴,一起长大,但狗的生命是短暂的,很快,它一天天老去。男孩能做的只是忠实地陪伴在阿雅身旁,每天对它说一句“我永远爱你”……直到阿雅带着他的爱走到生命尽头。很多孩子都有面临宠物老去的经历,看到男孩和阿雅,就仿佛看到自己。阅读这本书,能让儿童学习像男孩那样毫无保留地表达爱、付出爱,接受宠物的衰老、死亡,一点点自我疗伤,走出伤痛。
  ——《獾的礼物》则塑造了一位平和而富有智慧的长者形象。獾临死前给朋友们留下了一封简短的告别信:“我到长隧道的另一头去了,再见。獾上。”冬去春又来,动物们还沉浸在对獾的回忆之中。他们想起獾教会自己做的种种事情,大家交谈的事总是和獾有关。獾离开了吗?是的,但他并没有消失,而是永远活在了大家的记忆中……这本书告诉孩子,肉体生命的消亡并不是真正的结束,逝者还活在我们的记忆中,这是他们留下的最珍贵的“礼物”。
  ——《再见了,艾玛奶奶》以猫的视角展开,记录了一位身患绝症的老人生命最后的时光。当死神降临的时候,她从容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与亲人一一道别。这本书由一幅幅黑白照片组成,极具真实性与震撼力。艾玛奶奶身上的乐观、豁达、从容不迫令人尤为动容。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能从她身上汲取生命的力量,体会人性的坚韧,学习她坦然面对死亡的人生态度。它教导孩子:要通过对生活的珍视,来超越人生的有限性;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没有好好地活过。
  ——《外公》记录了孩子与老人相处的点滴,突出了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他们之间有数不清的美好时光。最后一页,年幼的外孙女抱着自己的双膝坐在椅子上,默默凝视着外公常坐的那张绿沙发。沙发空空如也,暗示着外公的逝世。故事戛然而止,那些温馨的回忆和如今的冷清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怅然不已。作者用无人的沙发暗示死亡,也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在阅读中,心灵敏感的儿童会明白外公消失的真相,从中体会到死亡的冷峻和突然;有过类似经历的孩子,也会从中联想到家中长辈突然离世的感受,与书中的外孙女产生共情,回忆亲人犹在时的美好。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则是最富儿童视角、对儿童心理刻画最细腻的绘本。作者一定深谙儿童心理学,深刻了解幼童面临亲人死亡时的种种情绪,才能刻画得那么细致入微、真实可感。幼小的布鲁诺曾经对死亡一无所知,在爷爷的葬礼上,他唯一好奇的是爷爷究竟有没有穿西装。一段时间后,再也见不到爷爷,他才慢慢开始觉得难过起来,觉得胸口好像有个洞,感受到亲人逝去的伤痛。他每天都向爷爷保证:“我不会忘记你的。”随着时间的消逝,他胸口的洞慢慢变小了。一年后,他觉得刺痛消失了,也不再生爷爷的气,心中只余些许哀伤。他想,如果爷爷现在很幸福,那么他也要过得幸福一点。从懵懂无知到逐渐认识、理解死亡,从怅惘、悲痛走向释然,学会珍惜生活……就这样,布鲁诺学完了关于死亡的第一课,一步步揭开了死亡的面纱,心中的伤口慢慢愈合,不再耽溺于痛苦之中。
  西班牙哲学家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无论是为皮球虫举行葬礼的“体验式”教学,还是通过绘本了解死亡的“专题式”阅读,无疑都是为了让儿童认识死亡,形成健康的生死观,以勇敢、平和、清醒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无常。这不仅是死亡教育的目的,亦是生命教育的题中之义。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茂叶归根的乡愁让人难以淡去,挥洒在村野的青春让人难以忘却。站在时间的前头,透视悄然流逝的岁月,工作时的点点滴滴顿时在眼前浮现,一年前的一幕又浮现眼前,往事恍如昨天。感悟在居民村这一年时间里,我经历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也学会了许多。  用真情融入角色,把群众当亲人。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难,当好一名大学生村官更难。当村官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心理准备,完成角色转换。很多大学
大悟县委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扎实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着力完善乡镇干部“岗位在村(社区)、重在服务、责在连心”工作机制,较好的推动了乡镇干部工作作风转变。  抓选派,做到两个“全覆盖”。在派驻方式上,按照干部个人专长、工作能力、本人意愿等因素,采取一人驻一村(社区)、多人驻一村(社区)或多人驻多村(社区)的形式,实行干部选村或村选干部的“双向选择”模式选派干部,做到所有乡镇干部驻
仙桃市西流河镇一位学生家长反映,当地一所中学收取学生补课费300元后,另加收水电费100元。他认为收费不合理,希望予以关注。  当天,值班员老赵与仙桃市物价局取得联系,转告了反映的问题,要求进行核实并反馈情况。  仙桃市物价局组成专班,对下查埠初级中学2013年秋季学期的收费情况进行了调查。学校主动整改,迅速召开班主任会作出退款决定,将所收款项全额退回给学生。检查专班对照退款明细与学生家长联系核实
◆欲行千里,想成大树,就要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善于把“小事”当“大事”做,做到“举重若轻、小题大做”,注重在小事中练本领、磨意志。  ◆“真”为万事之根,“实”是做人之本。  ◆竹以直而美,人以正而尊,党以廉而强。  省政府办公厅作为省政府政务中枢,在落实“三抓一促”,推进转作风、优服务、提效能上,不仅没有终点,还要争做标杆。作为办公厅的一名党员干部,也应当在“三抓一促”活动中走在前列,干出成
“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新形势下如何服务群众”、“全面深化改革会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径在哪里”……围绕这些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重大议题,与会的200多名领导、专家和基层党务工作者各抒己见、热烈研讨。  2013年11月23日至24日,由省委组织部、省党建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讨会在孝感市如期举行。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基层党务工作
从宜昌城区上行30余公里,就是闻名天下的西陵峡江段。长江,在这里突然右拐110度,形成一段形如月牙的江面。扼守“月牙”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石牌。  1940年,日军侵占宜昌后,石牌成为拱卫陪都重庆“最后的国门”。  1943年5月,中日精锐部队决战于石牌要塞。国民党十八军第十一师浴血死守,振奋全国,师长胡琏一战成名。  石牌保卫战神话般止住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挫败了日军入峡西进攻打重庆的美
承建的武汉市黄浦大街—金桥大道快速通道工程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是集工程施工总承包、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为一身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企业,具有冶炼、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近年来,在武汉市推动城市建设大发展进程中,一冶先后承担了二环线汉口段、黄浦大街至金桥大道快速通道、武汉通用等一大批“地标工程”。公司党委坚持“四同步、四融入”,加强项目党建工作,为高标准、高质量地建
建设大学生村官创业平台  竹山县依托溢水镇东川农业高效示范园、华家湾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高标准地建设大学生村官创业研究基地,基地包括一个大学生村官创业研究交流中心,一个大学生村官创业研究网络交流平台和一个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园。在第十二届全国村长论坛上,竹山县溢水镇东川村被授予“全国大学生村官创业研究基地”。  (魏文勇)
当前,打造“长江经济带”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背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延展,逐步让过去得不到充分发展的新城区,变成了现在武汉“三化”建设的主战场。相应的,新城区党员干部个人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新城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面对当前新城区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新老干部青黄不接、囿于
“小红帽”进景区  武当山景区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身着统一服装,头戴红色贝雷帽,胸前佩戴党徽,被游客亲切地称为“小红帽”。“小红帽”党员服务队结合现代旅游发展特点,利用QQ、微信、微博等信息化交流平台,建立由涉旅、民政、卫生、医疗、公安等部门联动的“网络便民服务站”,切实提高景区服务实时化、精细化、人性化水平,着力构建信息畅通、功能完善、资源共享、供需对接、便捷有效的旅游景区便民服务体系。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