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倘若期待的有质量、有品位的蔚蓝,能真正成为共识和行动,将势必推动或改变靠权力和资本主导,以土地、空间、效益为目标的城市演变的剧情主线。
偏爱蔚蓝的天际或是湖海是人类的共性,这既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视觉反映,也是人们本能地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敬畏。
前不久,一位朋友发来的微信令人惊叹,几十张精美绝伦的国外图片,大多拍摄于南欧、北欧国家的村镇,其中既有滨海小镇,也有掩映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村镇,但不管哪里,处处鲜花烂漫和井然有序的安详,是共同的符号。放大来说,这些令人陶醉的小镇背后,是那些美丽国家的缩影。其实不光小镇,他们的城市之美,也令很多走出去的中国人十分羡慕和感慨。
所谓的蔚蓝,已不局限于通常视觉上的海洋或天空原始、凝固的色彩,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和特别气质的自然和人文叠加的色彩。这种多元色彩,更多凸显的是现代或超现代的思想与想象。
某种程度上,蔚蓝是象征,也是隐喻,更是呼唤,它所折射的是一种和谐状态,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平衡逻辑。这既是发展的前提,也是发展的目的所在。对应中国前面的发展不难发现,我们不仅欠缺这样的逻辑思维,而且长期以追逐名利为导向的粗放发展,又致使当下乃至今后的转型更为复杂和艰巨。
事实上,近来被频频披露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从根上揭示了中国长期靠银行贷款和土地变卖为主的投资发展方式,而任其下去,又有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近期有媒体揭示的武汉等地“大手笔”投资所造成的隐情,恰恰是种警示。
是时候该严肃反思了。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就直言:“是不是还要按照这个思路发展?城市建起来,但是空气、水质、食品安全问题重重,我们是不是要追求这种生活方式。”
不可否认,一些颇有意识的地方,也在试图着眼世界和国内一流予以反思和求变。在这一点上,近在眼前的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犹如中国的一个典型缩影。在其前后近30年的演变中,既曾走过与中国大多数城市和重点开发区一样的发展路径,也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我发展模式和本土优势。也就是,从前期的“是菜就往篮子里装”,到当下以港口为核心的优质制造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大项目、着眼优雅环境和适于宜居创业三位一体的平衡发展态势。
而形成这种态势显然不易,要知道,中国的开发区模式几乎是相同的,以制造为主的项目填充,似乎是一种惯性,往往忽视配套发展,特别是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现代服务业的跟进。十年前我们组织的“青岛转型”独家策划报道,也曾揭示了这一“短腿”现象。但随后面向国际和国内系列先进的寻标和对标,尤其苏州、大连等城市的启示,让这片蔚蓝显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刚刚于上个月在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奠基的“青岛东方影都”,堪称近十年在这方面集大成的努力之作。这个以影视产业为核心,涵盖旅游、商业等多种功能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项目之所以备受全球关注,其实还不在于巨大投资的本身,而在于西海岸和背后青岛愈发明确的以提升城市文化为核心的蔚蓝发展思路。
正如有分析所指出的,青岛是一座注定与影视传媒结缘的城市,而未来东方影都以及青岛国际电影节,更是中外电影人合作交流的平台,以及中国电影产生更大国际影响力的途径。
渐变的这片蔚蓝,无疑孕育着一种希冀,但要说仅凭借几个大项目,就可实现整体的“造梦”也不现实,而比较当下的成都和其天府新区高端产业集聚,比较苏北的制造产业链,比较深圳的文化产业,以及上海自贸区新的创新机制,甚至再远些比较德国的品牌制造,新加坡的环境与法治,如今的西海岸或青岛仍需修炼,切不可沾沾自喜。
况且类似的启示还不具有普遍性,集体的忧患依然严峻。据说作家阎连科在2012年出版了《北京,最后的纪念》之后,很想写部中国版的《瓦尔登湖》,其深意在于纠正“大自然是人的一部分”的观点,倡导“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的蔚蓝观念。
放眼世界大格局,倘若期待的有质量、有品位的蔚蓝,能真正成为共识和行动,将势必推动或改变靠权力和资本主导,以土地、空间、效益为目标的城市演变的剧情主线。
偏爱蔚蓝的天际或是湖海是人类的共性,这既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视觉反映,也是人们本能地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敬畏。
前不久,一位朋友发来的微信令人惊叹,几十张精美绝伦的国外图片,大多拍摄于南欧、北欧国家的村镇,其中既有滨海小镇,也有掩映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村镇,但不管哪里,处处鲜花烂漫和井然有序的安详,是共同的符号。放大来说,这些令人陶醉的小镇背后,是那些美丽国家的缩影。其实不光小镇,他们的城市之美,也令很多走出去的中国人十分羡慕和感慨。
所谓的蔚蓝,已不局限于通常视觉上的海洋或天空原始、凝固的色彩,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和特别气质的自然和人文叠加的色彩。这种多元色彩,更多凸显的是现代或超现代的思想与想象。
某种程度上,蔚蓝是象征,也是隐喻,更是呼唤,它所折射的是一种和谐状态,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平衡逻辑。这既是发展的前提,也是发展的目的所在。对应中国前面的发展不难发现,我们不仅欠缺这样的逻辑思维,而且长期以追逐名利为导向的粗放发展,又致使当下乃至今后的转型更为复杂和艰巨。
事实上,近来被频频披露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从根上揭示了中国长期靠银行贷款和土地变卖为主的投资发展方式,而任其下去,又有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近期有媒体揭示的武汉等地“大手笔”投资所造成的隐情,恰恰是种警示。
是时候该严肃反思了。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就直言:“是不是还要按照这个思路发展?城市建起来,但是空气、水质、食品安全问题重重,我们是不是要追求这种生活方式。”
不可否认,一些颇有意识的地方,也在试图着眼世界和国内一流予以反思和求变。在这一点上,近在眼前的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犹如中国的一个典型缩影。在其前后近30年的演变中,既曾走过与中国大多数城市和重点开发区一样的发展路径,也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我发展模式和本土优势。也就是,从前期的“是菜就往篮子里装”,到当下以港口为核心的优质制造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大项目、着眼优雅环境和适于宜居创业三位一体的平衡发展态势。
而形成这种态势显然不易,要知道,中国的开发区模式几乎是相同的,以制造为主的项目填充,似乎是一种惯性,往往忽视配套发展,特别是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现代服务业的跟进。十年前我们组织的“青岛转型”独家策划报道,也曾揭示了这一“短腿”现象。但随后面向国际和国内系列先进的寻标和对标,尤其苏州、大连等城市的启示,让这片蔚蓝显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刚刚于上个月在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奠基的“青岛东方影都”,堪称近十年在这方面集大成的努力之作。这个以影视产业为核心,涵盖旅游、商业等多种功能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项目之所以备受全球关注,其实还不在于巨大投资的本身,而在于西海岸和背后青岛愈发明确的以提升城市文化为核心的蔚蓝发展思路。
正如有分析所指出的,青岛是一座注定与影视传媒结缘的城市,而未来东方影都以及青岛国际电影节,更是中外电影人合作交流的平台,以及中国电影产生更大国际影响力的途径。
渐变的这片蔚蓝,无疑孕育着一种希冀,但要说仅凭借几个大项目,就可实现整体的“造梦”也不现实,而比较当下的成都和其天府新区高端产业集聚,比较苏北的制造产业链,比较深圳的文化产业,以及上海自贸区新的创新机制,甚至再远些比较德国的品牌制造,新加坡的环境与法治,如今的西海岸或青岛仍需修炼,切不可沾沾自喜。
况且类似的启示还不具有普遍性,集体的忧患依然严峻。据说作家阎连科在2012年出版了《北京,最后的纪念》之后,很想写部中国版的《瓦尔登湖》,其深意在于纠正“大自然是人的一部分”的观点,倡导“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的蔚蓝观念。
放眼世界大格局,倘若期待的有质量、有品位的蔚蓝,能真正成为共识和行动,将势必推动或改变靠权力和资本主导,以土地、空间、效益为目标的城市演变的剧情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