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24号文,表示房地产市场大局初定。中国房地产市场将以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满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以商品房满足另一部分人的需求。
评论家叶檀对此分析:“24号文让我们看到了房地产市场矫正的希望。从23号文、18号文到24号文,房地产以市场为名走过了一条超额垄断利润之路。对保障性住房的重视,让我们看到垄断利润反哺社会的一丝光亮。”而这个政策之所以更加有针对性,更可能产生效果,就在于它彻底分开了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需求,即中低收入的基本保障性住房需求和中产阶级改善生活质量和投资增值的需求。这两种泾渭分明但是十年来常常被混淆的需求,是造成住宅市场严重卖方市场和社会舆情汹涌的主要原因。
与以往口惠而实不至地满足住房保障需求不一样,此次政府下决心完成目标,大规模的配套措施即将出台,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部级联席会议负责研究、提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有关政策,协调解决工作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完善廉租房管理办法和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办法、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的实施办法等政策将一一出台。
其实由大的商业环境来观察,在涉及公共产品的问题上,关系到的不仅仅是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更是各阶层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3,如果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比,差距就更明显。中国的人口还在继续增长。12亿人口日出现在1995年,只用了10年,我们又迎来了13亿人口日。现在中国的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5‰,每年要增加800多万人。相应的,中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长速度很快。据统计,1978年该指标只有6.7平方米,1997年提高到17.6平方米,2003年则达到23.7平方米。这个水平相当于同期中高收入国家的居住水平。但中国作为一个低收入国家,目前该指标估计已达25平方米左右。如果孤立地看,居住条件改善是好事,但人多地少、人口继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基本国情不允许居住消费欲望继续膨胀。
同样,以往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巨额分配思路是值得深刻反思的。过去数年来,经济适用房的尝试效果难如人意,这说明没有好的实施手段,仅仅是良好的愿望无助于解决与公共产品有关的社会问题。在大中城市,集中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可能给购买者带来工作、子女上学、照顾老人等方面的诸多不便。当然,一般人很难放弃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机会,所以大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一幕:住在经济适用房集中区的人每天花费数个小时在上班和回家途中,使用着这个城市所有可能的公共交通方式,在偶尔增加部分黑车司机收入的同时,给城市的交通运营带来更大的压力。
因此,彻底改换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思路,补贴形式由暗补变成明补,由买房人自己决定在何处买房、买多大面积、买新房还是旧房。政府只要确定补贴标准,不管是按户补贴、按人头补贴,还是按居住面积补贴,补贴的钱来自土地拍卖所得。买到的房子必须到房产部门登记,其处理权受到限制,例如必须先缴回补贴及利息才允许个人出售。这样做可以减轻政府的工作压力,也减少了当权者利益寻租的机会。
事实上,目前新建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与经济适用住房套型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这都是相对务实的举措。基本解决了特定人群的基本居住的问题。
相应地,当前的土地供给制度没有改变,商品房市场的整个运作模式没有改变,而且随着税负的提高,CPI和通货膨胀的逐步上扬,这都显示物业市场还处于一个上升通道。围绕房地产业的相关上下游产业,同样也会处于持续增长阶段。
评论家叶檀对此分析:“24号文让我们看到了房地产市场矫正的希望。从23号文、18号文到24号文,房地产以市场为名走过了一条超额垄断利润之路。对保障性住房的重视,让我们看到垄断利润反哺社会的一丝光亮。”而这个政策之所以更加有针对性,更可能产生效果,就在于它彻底分开了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需求,即中低收入的基本保障性住房需求和中产阶级改善生活质量和投资增值的需求。这两种泾渭分明但是十年来常常被混淆的需求,是造成住宅市场严重卖方市场和社会舆情汹涌的主要原因。
与以往口惠而实不至地满足住房保障需求不一样,此次政府下决心完成目标,大规模的配套措施即将出台,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部级联席会议负责研究、提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有关政策,协调解决工作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完善廉租房管理办法和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办法、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的实施办法等政策将一一出台。
其实由大的商业环境来观察,在涉及公共产品的问题上,关系到的不仅仅是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更是各阶层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3,如果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比,差距就更明显。中国的人口还在继续增长。12亿人口日出现在1995年,只用了10年,我们又迎来了13亿人口日。现在中国的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5‰,每年要增加800多万人。相应的,中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长速度很快。据统计,1978年该指标只有6.7平方米,1997年提高到17.6平方米,2003年则达到23.7平方米。这个水平相当于同期中高收入国家的居住水平。但中国作为一个低收入国家,目前该指标估计已达25平方米左右。如果孤立地看,居住条件改善是好事,但人多地少、人口继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基本国情不允许居住消费欲望继续膨胀。
同样,以往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巨额分配思路是值得深刻反思的。过去数年来,经济适用房的尝试效果难如人意,这说明没有好的实施手段,仅仅是良好的愿望无助于解决与公共产品有关的社会问题。在大中城市,集中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可能给购买者带来工作、子女上学、照顾老人等方面的诸多不便。当然,一般人很难放弃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机会,所以大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一幕:住在经济适用房集中区的人每天花费数个小时在上班和回家途中,使用着这个城市所有可能的公共交通方式,在偶尔增加部分黑车司机收入的同时,给城市的交通运营带来更大的压力。
因此,彻底改换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思路,补贴形式由暗补变成明补,由买房人自己决定在何处买房、买多大面积、买新房还是旧房。政府只要确定补贴标准,不管是按户补贴、按人头补贴,还是按居住面积补贴,补贴的钱来自土地拍卖所得。买到的房子必须到房产部门登记,其处理权受到限制,例如必须先缴回补贴及利息才允许个人出售。这样做可以减轻政府的工作压力,也减少了当权者利益寻租的机会。
事实上,目前新建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与经济适用住房套型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这都是相对务实的举措。基本解决了特定人群的基本居住的问题。
相应地,当前的土地供给制度没有改变,商品房市场的整个运作模式没有改变,而且随着税负的提高,CPI和通货膨胀的逐步上扬,这都显示物业市场还处于一个上升通道。围绕房地产业的相关上下游产业,同样也会处于持续增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