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民工内卷化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在现有的体制下要想解决农民工内卷化问题,必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吸引农民工心甘情愿地回到原来的身份——农民,同时充分发挥在城市价值提升、实力增强之后的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新农村建设焕发出活力,真正使农村实现现代化,解决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关键词 农民工 内卷化 新农村建设
作者简介:卢先群,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农村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0-215-02
一、农民工内卷化对农民、农业、农村的影响
中国当今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农民工内卷化现象,所谓农民工内卷化是指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状态和特征,他们一方面想通过进入城市实现自身转变的向外、向上的发展受到限制,不能顺利地转变自身的处境和身份,另一方面这种外向发展受到限制后,他们仍然不肯停留在农村原有的生活和身份状态,于是从内部出现了精细化和复杂化的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因为农民工在向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比如因为经济体制、福利政策的制约,农民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很高,生活质量不好;自身文化教育程度的制约,很难体现自身的特长和价值,他们从事的大多数劳力密集型工作,所得收入很低,迫切需要提高。而工资高的技术密集型工作却胜任不了,因而不能顺利地转变身份为城市市民,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肯停留在原有的农村生存状态,即不愿意回到原来的以种植业为生的农民身份。这种现象不仅给农民工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尴尬的身份、双重的压力,甚至是畸形的心态、扭曲的人格,而且给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带来诸多问题,甚至给社会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和安全隐患。农民工内卷化给农民、农村、农业带来的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从农村经济建设的角度,农村经济的发展没有本土的现代农业为基础,农村经济发展不能立足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没有自我造血功能,这导致农民不能依赖本地资源来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这种“农民工离土又离乡”的生存模式不能从长远促进农村当地的经济发展,永远都只能靠外出务工挣钱养家糊口,父母打工养儿女,儿女大了,父母老了,儿女打工养父母,一代代无穷尽也,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农民工的发展越来越纠结。
2.从农村政治建设的角度,农民因为常年在外务工,对户籍所在地的政治生活不了解,参与热情也不高,淡化了自己的政治权利,不能有效维护自己和本地方的合法权益,久而久之农民就丧失了话语权,农村的组织结构松散,如同一盘散沙,因此农村的吸引力越来越差,农民工越来越不愿意留在农村,使他们的发展内卷化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
3.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农民外出务工导致父母和子女的长期分离,使农村出现“空心农村”,孩子从小和老弱病残相处,失去了应有的良好的社会化氛围,不能从父辈那里获得好的经验和知识,从而不利于人才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人口的优育,可能使劳动力素质一代不如一代,这不利于家庭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4.从农民自身发展的角度,农民工面临着双重身份的尴尬,使自己过着漂泊的生活,没有安全感,甚至要面临城市和农村的双重压力、尴尬身份,长此以往形成了畸形心态和扭曲人格,给社会也带来了许多隐患。
5.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据统计,农村95%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的都是老弱病残,造成农村大量土地撂荒,房屋闲置,并随之而来产生了父母养老、未成年人教育、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提升新农村建设质量,解决农民工内卷化问题
要想解决农民工内卷化问题,就必须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农民情况的现代化之路,理论上说,适合农民现代化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途径是扫除农民工向外发展的制约因素,使之顺利地转变为城市居民,即城市化,但这种途径实践证明在中国目前还行不通,或者说还不能满足所有农民工的需求;另一条途径就是吸引农民工心甘情愿地回到原来的身份——农民,即回到农村,但这里所说的回到农村不是被动、简单的回到原点,而是“否定之否定”,农民工在城市价值提升、实力增强之后的一种主动选择。怎样才能让农民主动选择留在农村呢?必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改变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新农村建设的融资机制、申报和管理机制、内容和评估机制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新农村建设焕发出活力,真正使农村实现现代化,解决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一)充分利用农民工内卷化过程中的有利因素促进农民工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1.采取本地精英推动模式,促进在城市价值提升、实力增强之后的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在新农村建设前期,召开村民大会,包括本村经纪人、村委委员、外出务工人员各年龄段代表,专业技术人员、学者等,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农民工目前所具有的技术特长,比如资金、知识和技能、技术和管理、人脉和市场、信息(和老板互补),并掌握他们对建设新农村有怎样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经济上合作化生产,精英可以做经纪人、本地村干部、村办企业负责人、科学种田能手等。
2.采取多元化的融资体制,充分利用社会的资金力量,尤其是本村富裕农民的资金,促进农业的规模发展。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自政府拨款,农民自己出一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农户捐赠的资金。其实,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的优先考虑,可以采用招标的方式,可以吸收农民尤其外出务工农民的闲散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采用农民土地入股的方式,由有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的能人集中种植和管理,形成规模化和公司化运营,公司招本地农民为公司员工。这样农民的收入可以有三部分:一是国家给农民的土地补助金归农民所有;二是农民每年以土地入股的分红;三是农民到入股公司上班的工资收入。这样农民在当地就能增加收入,不需要外出务工,既增强了农民留在农村的吸引力,促進了农民的发展,又促进了农村、农业的发展。 (二)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帮助农民安心留在农村,从而解决农民工内卷化问题
我们调查访问显示,农民工进城发展出现了内卷化,不能顺利地转变为城市市民,甚至在城市生活很不如意,但他们还是为什么不愿意回到农村呢?他们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收入,占70%,所以要发展农村经济,才能把大量的劳动力吸引回来;为什么有些在外收入较高的农民工还是想回来,他们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排在第二位的是家庭的团聚,利于养老育幼,排在第三位的是归属感。所以只有发展农村的文化娱乐,教育,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体现他们的价值,才能吸引优秀的劳动力回来。因此,要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1.加强宏觀统筹,健全申报和管理机制,突出农业科技部门的话语权。统计显示,2006年江西省665.92万外出务工农民共创收542.6亿元,务工农民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但农民人均增收中有四分之一来自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新农村建设要求中,发展生产是核心,只有加强农村本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留住农民不离土离乡,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加强宏观统筹和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特别强调了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分量。新农村建设的前期评估和预测应实行县级宏观统筹,县级行政主管单位组织农技、土管、财政、水利、卫生等职能部门,根据一个乡或邻近几个乡的资源优势进行统一规划,尤其突出农技部门的作用。比如,江西省铜鼓县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水果成熟季节的时间差异、常绿树与落叶树交叉搭配的原则,规划指导永宁镇江头村神坑组在道路两旁及房前屋后栽植板栗、杨梅、梨、柑橘等优质果苗。
2.加强宏观统筹,健全验收和评估机制,突出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性。以村为单位,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乡为单位,以中心村为重点,以自然村为单元,以农村现代化为标准,对农村的村庄布局、道路建设、学校和卫生所的设置、产业发展等统一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加强软件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生活质量,增强农村吸引力,充分调动外出务工农民返乡的主动性。
在新农村建设中,先要有长期规划,后要有长期监管。比如,目前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有村级公共活动场所和图书资料室。但图书室的功能和使用情况停留在应付检查,公共活动场所就是一个水泥操场加上几套健身器材,其实这些健身器材都是由县里统一采购和配送,质量差,且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农民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很好贯彻,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人和妇女的心理健康和权益保障,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知识的普及,留守人口的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问题,村民自治中,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流于形式,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方面缺乏公众参与等。再如,后来村民盖建房子的,不能破坏整体规划效果,而且3-5个月的验收时间太短,应该延长验收时间,而且后续要有制度化的查验指导和评估检查。
3.完善市场建设,建立以城促乡的发展机制,突出环境优势的产业化效用。目前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要远远高于在农村务农的收入,许多农村不能吸引农民工回家。和城市相比,农村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天然的环境优势,尤其在食品安全频繁遭受挑战时,许多城市人喜欢到农村去休闲娱乐、购物消费。因此,新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村农产品、环境资源、旅游资源的优势,围绕农业这一核心,大力发展相关的产业链,如把土地租给城市人种植,代为看护和管理,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以农业为依托的服务业,如旅游、农家乐、青少年农村实践基地等。这样把城市人吸引到农村,既能创造财富,又能发挥农村和农民之所长。
以农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链在农村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是交通运输,但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村村通”工程,这一制约因素得以解决;其次是滞后的市场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激活农村产品市场作为建设的重点,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回家,本土化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解决这一制约因素,政府要帮助农民打通信息渠道,提供及时可靠的市场信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培养养殖大户、农民企业家,或农产品开发、销售服务的带头人、经纪人,为农村产业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并注入一针强心剂。
总之,要充分发挥外出务工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加强新农村建设宏观规划和产业化建设,把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落到实处,才能在农村本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让农民安心踏实地回归到农民的身份,从而摆脱农民工内卷化的困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2]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报.2009(16).
[3]叶敬忠.农民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江毅等.农民进城遭遇各种障碍,户籍制度令其落地难生根.半月谈.2011(8).
关键词 农民工 内卷化 新农村建设
作者简介:卢先群,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农村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0-215-02
一、农民工内卷化对农民、农业、农村的影响
中国当今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农民工内卷化现象,所谓农民工内卷化是指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状态和特征,他们一方面想通过进入城市实现自身转变的向外、向上的发展受到限制,不能顺利地转变自身的处境和身份,另一方面这种外向发展受到限制后,他们仍然不肯停留在农村原有的生活和身份状态,于是从内部出现了精细化和复杂化的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因为农民工在向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比如因为经济体制、福利政策的制约,农民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很高,生活质量不好;自身文化教育程度的制约,很难体现自身的特长和价值,他们从事的大多数劳力密集型工作,所得收入很低,迫切需要提高。而工资高的技术密集型工作却胜任不了,因而不能顺利地转变身份为城市市民,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肯停留在原有的农村生存状态,即不愿意回到原来的以种植业为生的农民身份。这种现象不仅给农民工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尴尬的身份、双重的压力,甚至是畸形的心态、扭曲的人格,而且给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带来诸多问题,甚至给社会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和安全隐患。农民工内卷化给农民、农村、农业带来的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从农村经济建设的角度,农村经济的发展没有本土的现代农业为基础,农村经济发展不能立足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没有自我造血功能,这导致农民不能依赖本地资源来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这种“农民工离土又离乡”的生存模式不能从长远促进农村当地的经济发展,永远都只能靠外出务工挣钱养家糊口,父母打工养儿女,儿女大了,父母老了,儿女打工养父母,一代代无穷尽也,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农民工的发展越来越纠结。
2.从农村政治建设的角度,农民因为常年在外务工,对户籍所在地的政治生活不了解,参与热情也不高,淡化了自己的政治权利,不能有效维护自己和本地方的合法权益,久而久之农民就丧失了话语权,农村的组织结构松散,如同一盘散沙,因此农村的吸引力越来越差,农民工越来越不愿意留在农村,使他们的发展内卷化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
3.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农民外出务工导致父母和子女的长期分离,使农村出现“空心农村”,孩子从小和老弱病残相处,失去了应有的良好的社会化氛围,不能从父辈那里获得好的经验和知识,从而不利于人才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人口的优育,可能使劳动力素质一代不如一代,这不利于家庭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4.从农民自身发展的角度,农民工面临着双重身份的尴尬,使自己过着漂泊的生活,没有安全感,甚至要面临城市和农村的双重压力、尴尬身份,长此以往形成了畸形心态和扭曲人格,给社会也带来了许多隐患。
5.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据统计,农村95%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的都是老弱病残,造成农村大量土地撂荒,房屋闲置,并随之而来产生了父母养老、未成年人教育、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提升新农村建设质量,解决农民工内卷化问题
要想解决农民工内卷化问题,就必须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农民情况的现代化之路,理论上说,适合农民现代化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途径是扫除农民工向外发展的制约因素,使之顺利地转变为城市居民,即城市化,但这种途径实践证明在中国目前还行不通,或者说还不能满足所有农民工的需求;另一条途径就是吸引农民工心甘情愿地回到原来的身份——农民,即回到农村,但这里所说的回到农村不是被动、简单的回到原点,而是“否定之否定”,农民工在城市价值提升、实力增强之后的一种主动选择。怎样才能让农民主动选择留在农村呢?必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改变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新农村建设的融资机制、申报和管理机制、内容和评估机制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新农村建设焕发出活力,真正使农村实现现代化,解决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一)充分利用农民工内卷化过程中的有利因素促进农民工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1.采取本地精英推动模式,促进在城市价值提升、实力增强之后的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在新农村建设前期,召开村民大会,包括本村经纪人、村委委员、外出务工人员各年龄段代表,专业技术人员、学者等,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农民工目前所具有的技术特长,比如资金、知识和技能、技术和管理、人脉和市场、信息(和老板互补),并掌握他们对建设新农村有怎样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经济上合作化生产,精英可以做经纪人、本地村干部、村办企业负责人、科学种田能手等。
2.采取多元化的融资体制,充分利用社会的资金力量,尤其是本村富裕农民的资金,促进农业的规模发展。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自政府拨款,农民自己出一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农户捐赠的资金。其实,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的优先考虑,可以采用招标的方式,可以吸收农民尤其外出务工农民的闲散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采用农民土地入股的方式,由有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的能人集中种植和管理,形成规模化和公司化运营,公司招本地农民为公司员工。这样农民的收入可以有三部分:一是国家给农民的土地补助金归农民所有;二是农民每年以土地入股的分红;三是农民到入股公司上班的工资收入。这样农民在当地就能增加收入,不需要外出务工,既增强了农民留在农村的吸引力,促進了农民的发展,又促进了农村、农业的发展。 (二)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帮助农民安心留在农村,从而解决农民工内卷化问题
我们调查访问显示,农民工进城发展出现了内卷化,不能顺利地转变为城市市民,甚至在城市生活很不如意,但他们还是为什么不愿意回到农村呢?他们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收入,占70%,所以要发展农村经济,才能把大量的劳动力吸引回来;为什么有些在外收入较高的农民工还是想回来,他们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排在第二位的是家庭的团聚,利于养老育幼,排在第三位的是归属感。所以只有发展农村的文化娱乐,教育,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体现他们的价值,才能吸引优秀的劳动力回来。因此,要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1.加强宏觀统筹,健全申报和管理机制,突出农业科技部门的话语权。统计显示,2006年江西省665.92万外出务工农民共创收542.6亿元,务工农民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但农民人均增收中有四分之一来自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新农村建设要求中,发展生产是核心,只有加强农村本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留住农民不离土离乡,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加强宏观统筹和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特别强调了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分量。新农村建设的前期评估和预测应实行县级宏观统筹,县级行政主管单位组织农技、土管、财政、水利、卫生等职能部门,根据一个乡或邻近几个乡的资源优势进行统一规划,尤其突出农技部门的作用。比如,江西省铜鼓县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水果成熟季节的时间差异、常绿树与落叶树交叉搭配的原则,规划指导永宁镇江头村神坑组在道路两旁及房前屋后栽植板栗、杨梅、梨、柑橘等优质果苗。
2.加强宏观统筹,健全验收和评估机制,突出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性。以村为单位,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乡为单位,以中心村为重点,以自然村为单元,以农村现代化为标准,对农村的村庄布局、道路建设、学校和卫生所的设置、产业发展等统一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加强软件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生活质量,增强农村吸引力,充分调动外出务工农民返乡的主动性。
在新农村建设中,先要有长期规划,后要有长期监管。比如,目前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有村级公共活动场所和图书资料室。但图书室的功能和使用情况停留在应付检查,公共活动场所就是一个水泥操场加上几套健身器材,其实这些健身器材都是由县里统一采购和配送,质量差,且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农民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很好贯彻,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人和妇女的心理健康和权益保障,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知识的普及,留守人口的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问题,村民自治中,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流于形式,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方面缺乏公众参与等。再如,后来村民盖建房子的,不能破坏整体规划效果,而且3-5个月的验收时间太短,应该延长验收时间,而且后续要有制度化的查验指导和评估检查。
3.完善市场建设,建立以城促乡的发展机制,突出环境优势的产业化效用。目前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要远远高于在农村务农的收入,许多农村不能吸引农民工回家。和城市相比,农村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天然的环境优势,尤其在食品安全频繁遭受挑战时,许多城市人喜欢到农村去休闲娱乐、购物消费。因此,新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村农产品、环境资源、旅游资源的优势,围绕农业这一核心,大力发展相关的产业链,如把土地租给城市人种植,代为看护和管理,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以农业为依托的服务业,如旅游、农家乐、青少年农村实践基地等。这样把城市人吸引到农村,既能创造财富,又能发挥农村和农民之所长。
以农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链在农村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是交通运输,但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村村通”工程,这一制约因素得以解决;其次是滞后的市场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激活农村产品市场作为建设的重点,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回家,本土化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解决这一制约因素,政府要帮助农民打通信息渠道,提供及时可靠的市场信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培养养殖大户、农民企业家,或农产品开发、销售服务的带头人、经纪人,为农村产业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并注入一针强心剂。
总之,要充分发挥外出务工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加强新农村建设宏观规划和产业化建设,把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落到实处,才能在农村本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让农民安心踏实地回归到农民的身份,从而摆脱农民工内卷化的困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2]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报.2009(16).
[3]叶敬忠.农民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江毅等.农民进城遭遇各种障碍,户籍制度令其落地难生根.半月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