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治话语是一国治国理政和对外关系理念的传话筒。政治话语翻译既要体现准确性,又要讲究民族性,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区别于其他话语,显示政治话语的权威性,把政治话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本文以十九大报告为例,整理了中国英语在政治话语翻译中的体现并分析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英语;政治话语翻译;十九大报告
【作者简介】邱慧玲,江西财经大学。
一、引言
中国英语是英语全球化和中国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复合体,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更是外界了解中国的另一扇窗。葛传椝(1980)认为不管在什么时代,只要使用英语,就有表达我国特有东西的需要, 就需要用到中国英语。贾毓玲(2015)也指出,中国人讲自己的事情不可能完全没有“中国特色”。作为标准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融合了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标准的英语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独立性,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语言积极的自我调适。政治话语作为一国治国理政和对外关系的理念的传声筒,有利于政治话语体系的建设。政治话语的翻译既要准确规范,又要表现特色,这与中国英语的使用密切相关。
二、中国英语在报告翻译的体现
当前,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地位显著增强,加之中国特色的国情,英语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本土化,中国英语因此得到发展和丰富。本章从词语和句子出发,探讨中国英语在报告翻译中的体现。
1.词语体现。贾毓玲(2015)认为译者在翻译一些重要的概念时,要特别注意观察这些概念在文化间的差异。政治话语的翻译尤其要注意文化因素。通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点认为,“打虎”是一件为民除害的英勇举动,因为我们从小就受“武松打虎”故事的熏陶。而西方人由于未受到这样的文化熏陶,是难以理解这一举动的。“打虎”(take out tigers)、“拍蝇”(swat flies)、“猎狐”(hunt down foxes)是中国反腐的口号,在十九大上再次被强调。如果“打虎”直接翻译成beat the tigers, 一来很有可能引起国外环保人士的谴责,二来这其中惩戒腐败的含义也流失了。关于“打虎、“拍蝇”的英文表述,国内之前把它们合译为crack down on the tigers and the flies,但是crack down通常有打擊罪犯的意思,远没有take out确切。后来hunt the tigers and the flies这样的译法随之出现,但这样的译法也不太贴切,因为中国英语中不存在hunt the flies这种说法。报告中对比喻性意向的英译,不仅忠实原文的结构和意象,还保留了中国特有的意象,比喻形象鲜明,传播了中国严惩腐败的政治决心。
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数字略缩语,这些数字略缩语看似言简意赅,实则政治内涵丰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巧妙地被直译成a campaign for the observance of the Three Stricts and Three Earnests。“三严三实”具体包括了六条要求,由于译文涵盖的内容比较多,仅仅八个词就要占据很大篇幅,因此此处的翻译则采取了省译的方法。卢小军(2013)认为,“删减原文主要是为了保持译文表达的简洁直观,突出事实和信息重点减少译文和信息重合。”从翻译效果上来看,这样的省译不仅清楚地表达出了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表述简洁明了,有利于提高海外读者对中国英语的辨识度,接受中国政治文化的熏陶。
2.句子体现。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差别十分明显,一个结构严谨,一个简短清晰。中国英语的句式结合了两种句子的特点,形成了不少短句子。如never forget why you started, and you can accomplish your mission(不忘初心,方得始终)、put quality first and give priority to performance(质量第一,效益优先)、focus on priorities, address inadequacies, and shore up points of weakness(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等,这些句子结构简单,句子内容呈竹子结构,一节一节呈现出来,西方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并从中提取政治信息,是地道的中国英语。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经过整合处理的中国英语,也就是蔡力坚(2015)提倡的将中文句子的意合结构转化为英语常见的形合结构。比如:We should make steady progress in ensuring people’s access to childcare, education, employment, medical services, elderly care, housing, and social assistance(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句中的四字结构对仗工整,整齐严密,在翻译的过程中无法以同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否则会显得整个句子松散无力,违背英文句法的要求。贾文波(2008)明确指出取义舍形是汉语四字句的翻译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此处使用一个总括句式将这七个四字词的意思整合起来,既简洁明了地传达出了原文意思,又符合英语句子重形合的要求。
西方人擅长抽象表达法,而汉语作为意象性语言,具有象形的特征。因此,报告中的中国英语句子既有英语的抽象表达,又遵循汉语的具体表达,如the last leg of a journey marks the halfway point(行百里者半九十),此处的抽象表达使句子显得更加紧凑,高度概括了句子的内涵,同时也避免了主观语气,将深奥的哲理客观地呈现出来。报告翻译中examining ourselves in the mirror, tidying our attire, taking a bath(照镜子、洗洗澡、治治病)这一表述秉承了汉语以形象符号隐藏意义的特点。汉语用词比较倾向于具体,此处的表述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原文的内容,叙述直接、语言形象、表达清晰。
三、结语
在任何社会,语言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革密不可分。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内涵注入到语言当中,使得语言的内容不断丰富。早在1966年,索绪尔(F. de Saussure)指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融合,最后走上一条确定的道路。结合中国英语的表现形式,这里的“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文化特征,“确定的道路”则是指受到语母语影响产生的反映文化和思想的一种固定模式。正是这种“精神”和语言的结合,促进了中国英语的不断壮大与发展。
韩玲(2007)利用文献相互引用关系,分析归纳了中国英语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其中,中国英语研究已成为翻译方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英语在报告翻译中频频出现,说明中国英语融入政治话语翻译是必然趋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战菊等人(2015)从文化差异出发论述中国英语在外宣翻译中的重要性。中国英语创新了政治话语翻译,为政治话语的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而政治话语的翻译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英语的内容,使其赋有时代精神,对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力坚.政府公文英译浅析[J].中国翻译,2015,36(06):81-87.
[2]葛传椝.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中国翻译,1980(02).
[3]韩玲.“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28-32.
[4]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5]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教程[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188.
[6]贾毓玲.对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求是》英译体会[J].中国翻译,2015,36(05):93-95.
[7]战菊,李菲,付慧敏.中国英语的本质、根源及发展——基于语言变异理论的解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5(03):163-170 176.
[8]Saussure,F.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New Work:McCraw- Hill,1966.
【关键词】中国英语;政治话语翻译;十九大报告
【作者简介】邱慧玲,江西财经大学。
一、引言
中国英语是英语全球化和中国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复合体,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更是外界了解中国的另一扇窗。葛传椝(1980)认为不管在什么时代,只要使用英语,就有表达我国特有东西的需要, 就需要用到中国英语。贾毓玲(2015)也指出,中国人讲自己的事情不可能完全没有“中国特色”。作为标准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融合了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标准的英语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独立性,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语言积极的自我调适。政治话语作为一国治国理政和对外关系的理念的传声筒,有利于政治话语体系的建设。政治话语的翻译既要准确规范,又要表现特色,这与中国英语的使用密切相关。
二、中国英语在报告翻译的体现
当前,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地位显著增强,加之中国特色的国情,英语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本土化,中国英语因此得到发展和丰富。本章从词语和句子出发,探讨中国英语在报告翻译中的体现。
1.词语体现。贾毓玲(2015)认为译者在翻译一些重要的概念时,要特别注意观察这些概念在文化间的差异。政治话语的翻译尤其要注意文化因素。通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点认为,“打虎”是一件为民除害的英勇举动,因为我们从小就受“武松打虎”故事的熏陶。而西方人由于未受到这样的文化熏陶,是难以理解这一举动的。“打虎”(take out tigers)、“拍蝇”(swat flies)、“猎狐”(hunt down foxes)是中国反腐的口号,在十九大上再次被强调。如果“打虎”直接翻译成beat the tigers, 一来很有可能引起国外环保人士的谴责,二来这其中惩戒腐败的含义也流失了。关于“打虎、“拍蝇”的英文表述,国内之前把它们合译为crack down on the tigers and the flies,但是crack down通常有打擊罪犯的意思,远没有take out确切。后来hunt the tigers and the flies这样的译法随之出现,但这样的译法也不太贴切,因为中国英语中不存在hunt the flies这种说法。报告中对比喻性意向的英译,不仅忠实原文的结构和意象,还保留了中国特有的意象,比喻形象鲜明,传播了中国严惩腐败的政治决心。
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数字略缩语,这些数字略缩语看似言简意赅,实则政治内涵丰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巧妙地被直译成a campaign for the observance of the Three Stricts and Three Earnests。“三严三实”具体包括了六条要求,由于译文涵盖的内容比较多,仅仅八个词就要占据很大篇幅,因此此处的翻译则采取了省译的方法。卢小军(2013)认为,“删减原文主要是为了保持译文表达的简洁直观,突出事实和信息重点减少译文和信息重合。”从翻译效果上来看,这样的省译不仅清楚地表达出了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表述简洁明了,有利于提高海外读者对中国英语的辨识度,接受中国政治文化的熏陶。
2.句子体现。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差别十分明显,一个结构严谨,一个简短清晰。中国英语的句式结合了两种句子的特点,形成了不少短句子。如never forget why you started, and you can accomplish your mission(不忘初心,方得始终)、put quality first and give priority to performance(质量第一,效益优先)、focus on priorities, address inadequacies, and shore up points of weakness(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等,这些句子结构简单,句子内容呈竹子结构,一节一节呈现出来,西方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并从中提取政治信息,是地道的中国英语。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经过整合处理的中国英语,也就是蔡力坚(2015)提倡的将中文句子的意合结构转化为英语常见的形合结构。比如:We should make steady progress in ensuring people’s access to childcare, education, employment, medical services, elderly care, housing, and social assistance(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句中的四字结构对仗工整,整齐严密,在翻译的过程中无法以同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否则会显得整个句子松散无力,违背英文句法的要求。贾文波(2008)明确指出取义舍形是汉语四字句的翻译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此处使用一个总括句式将这七个四字词的意思整合起来,既简洁明了地传达出了原文意思,又符合英语句子重形合的要求。
西方人擅长抽象表达法,而汉语作为意象性语言,具有象形的特征。因此,报告中的中国英语句子既有英语的抽象表达,又遵循汉语的具体表达,如the last leg of a journey marks the halfway point(行百里者半九十),此处的抽象表达使句子显得更加紧凑,高度概括了句子的内涵,同时也避免了主观语气,将深奥的哲理客观地呈现出来。报告翻译中examining ourselves in the mirror, tidying our attire, taking a bath(照镜子、洗洗澡、治治病)这一表述秉承了汉语以形象符号隐藏意义的特点。汉语用词比较倾向于具体,此处的表述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原文的内容,叙述直接、语言形象、表达清晰。
三、结语
在任何社会,语言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革密不可分。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内涵注入到语言当中,使得语言的内容不断丰富。早在1966年,索绪尔(F. de Saussure)指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融合,最后走上一条确定的道路。结合中国英语的表现形式,这里的“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文化特征,“确定的道路”则是指受到语母语影响产生的反映文化和思想的一种固定模式。正是这种“精神”和语言的结合,促进了中国英语的不断壮大与发展。
韩玲(2007)利用文献相互引用关系,分析归纳了中国英语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其中,中国英语研究已成为翻译方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英语在报告翻译中频频出现,说明中国英语融入政治话语翻译是必然趋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战菊等人(2015)从文化差异出发论述中国英语在外宣翻译中的重要性。中国英语创新了政治话语翻译,为政治话语的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而政治话语的翻译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英语的内容,使其赋有时代精神,对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力坚.政府公文英译浅析[J].中国翻译,2015,36(06):81-87.
[2]葛传椝.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中国翻译,1980(02).
[3]韩玲.“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28-32.
[4]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5]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教程[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188.
[6]贾毓玲.对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求是》英译体会[J].中国翻译,2015,36(05):93-95.
[7]战菊,李菲,付慧敏.中国英语的本质、根源及发展——基于语言变异理论的解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5(03):163-170 176.
[8]Saussure,F.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New Work:McCraw- Hill,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