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曾欣喜若狂,然而随着课改步伐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轰轰烈烈的课改并没有达到其原本美丽的设想。在课改的外套下,语文变得沉重了,教学变得烦琐了,学生更是苦不堪言。究竟是课改错了,还是教育错了?
愚以为,其实错的原因只有一点:语文太“胖”了。“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只要我们动动手,给语文减减肥,那么我们的语文便会回到正常的轨道,达到课改的真正目的。
一、给教材减肥
1.缩减单元篇章
打开教材,我们仔细端详,语文教材从来没有这样丰富过,从来没有这样绚丽过。可当我们与学生一起走进教材,便发现它臃肿得让我们蹒跚:在现有的教材编排中,教师似乎要“篇篇俱到”,学生也似乎每篇必学,才可以在考试时更有把握。
事实上,“篇篇俱到”并不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反而让师生疲于奔命。我以为,考虑到教学实际,应该简化教材,缩减单元篇章。事实上,一本教材设5个单元为宜,每单元4篇课文。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就足以收获满腹经纶并通过每年两次的素质检测。
2.降低教材深度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似经典。编者当然也有其良苦用心:德育智育并重,育人育德齐驱——想要让学生在学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更收获为人处世之道。然而,我以为,过深的教材深度和高深的为人之道,远远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因此,那些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来品评作品、反躬深思的教学目标,必然成为教师的一厢情愿。
比如,在鲁迅的《故乡》中,他提及的与少年闰土的孩提故事,现在的城市孩子有多少人曾经历,又有多少人能感悟那时那事的少年快乐呢?
再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5课《童趣》,学完这篇课文后,教师也好,学生也好,根本感觉不出文字中所包含的那些快乐,一篇原本很好的记事散文变得索然寡味。我以为,还不如选一篇有完整的人物、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短小文言文来学习,学生或许会更喜欢。
为此,在教材不可改变的前提下,我们教师应拥有一种忍痛割爱的心态,根据需要对每一个单元的课文进行必要的“瘦身”。当然,倘使编者能考虑到城乡在物质和精神文化、地域方面的差异,适宜地改动教材,选择一些较浅的、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文章,教师便可愉快地教,学生便可愉快地学。
二、给课堂减肥
课程改革之后,我们依然需要面对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即所谓的教学质量就是考试的分数。于是在教学中,教师无法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教学需要正本清源,简化头绪,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课堂教学从冗杂走向简约,由低效走向高效。
1.少一点教师讲解,多一点学生思考
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仍然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师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学生则忙于记,忙于听,根本没有时间来细细思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应该有读、有说、有思,读中学法,读中学思,一切都要不露痕迹地融在一起。在教学中,我把标题摆出,让学生针对标题做一番思考,再自读课文解疑,通过师生共演,最后引读、分角色读,使学生在思考中发现,在思考中理解,在表演中领会,在讀中感悟积累。我深深地体会到,给语文“瘦身”其实是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简单一讲,就得要领,就出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全部变成亮点,事半功倍。
2.少一点面面俱到,多一点凤毛麟角
语文是千年陈酿,无论怎么改变,味道总是香醇的。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也就是“以学促教,顺学而导”。我们的一节课常常融入了很多的目标,看似面面俱到,其实是蜻蜓点水,一无所获,倒不如扎扎实实提出一个主要目标,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们为了放心,非要将一篇课文拆得零零碎碎,讲得面面俱到才算了结。以一篇小说为例,既要概括故事情节,画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又要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小说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果小说中出现景物描写,还要对景物做番细细品味,学习写景技巧……结果一篇曲折跌宕、波澜壮阔的小说,在课堂中变得索然无味。面对一些优美的散文篇章,教师也会费尽心思去一再地探寻,分析来分析去,形散神聚的一篇散文最后也是面目全非。肢解之后的文章再美,也显得鲜血淋漓。在看似华丽全面的讲解中,教师煞费苦心,然而实际可能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来做:这篇课文学习写景的方法,那篇课文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这篇课文学习精彩语段的赏析,那篇课文学习主题思想的归纳。这种化整为零的教学方法既能赶进度,又能寓教于乐。
3.少一点要求,多一点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们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接受自己的见解,更不必人为地划定一些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不必要求每个人都长一样高,每个人都能学得满腹诗书。我们应该看到每个人的进步:理解能力提高了,默写进步了,作文写得有韵味了,选择题做得好多了,文言能力增进了,字写得工整漂亮了,甚至是上课也认真听讲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只要能看到进步,就是我们的教学收获。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培育出祖国的栋梁,更要能用一双慧眼去发现、鼓励、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三、给作业减肥
学生很累,学得累,学得苦,这是事实。书包里沉重的书籍压弯了稚嫩的脊背,课后繁重的作业更让他们苦不堪言。很多教师以为,要提高成绩,就得来题海战术,就得来接二连三的考试。一堂课下来,既要抄写生字词,又要识记字词解释,识记第二天的听写。除了要完成基训,还另外附加一本作业练习。每周要周记,每周要练字,每单元要测试。一到周末,更是作业如山。其实,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一本教材、几次考试。语文源自生活,源自大千世界,源自心灵深处。语文是美丽的歌赋,语文是大山的崇峻,语文是大海的博大,语文是一种睿智,是一种神奇,是一种气度,是一种力量。当我们沉浸在题海战术中时,我们错过了赏析语文原本灿烂多姿的风采。
通常我的做法是:只要学生上课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听了记了,每篇课文布置适量作业,每周一篇500字周记,可原创,可节抄,每学期8篇作文,外加适量的开卷或闭卷考试即可。能学会学的学生在简便轻松的作业下,也能收获好的考试成绩,收获文学的兴趣。
总之,语文从冗杂、无效走向简约、有效,其实质就在于遵循规律,走出模式误区,简化教学程序,弱化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语文减肥。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教语文,还原语文本色,才能使语文教学效果离理想的境界越来越近。
愚以为,其实错的原因只有一点:语文太“胖”了。“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只要我们动动手,给语文减减肥,那么我们的语文便会回到正常的轨道,达到课改的真正目的。
一、给教材减肥
1.缩减单元篇章
打开教材,我们仔细端详,语文教材从来没有这样丰富过,从来没有这样绚丽过。可当我们与学生一起走进教材,便发现它臃肿得让我们蹒跚:在现有的教材编排中,教师似乎要“篇篇俱到”,学生也似乎每篇必学,才可以在考试时更有把握。
事实上,“篇篇俱到”并不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反而让师生疲于奔命。我以为,考虑到教学实际,应该简化教材,缩减单元篇章。事实上,一本教材设5个单元为宜,每单元4篇课文。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就足以收获满腹经纶并通过每年两次的素质检测。
2.降低教材深度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似经典。编者当然也有其良苦用心:德育智育并重,育人育德齐驱——想要让学生在学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更收获为人处世之道。然而,我以为,过深的教材深度和高深的为人之道,远远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因此,那些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来品评作品、反躬深思的教学目标,必然成为教师的一厢情愿。
比如,在鲁迅的《故乡》中,他提及的与少年闰土的孩提故事,现在的城市孩子有多少人曾经历,又有多少人能感悟那时那事的少年快乐呢?
再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5课《童趣》,学完这篇课文后,教师也好,学生也好,根本感觉不出文字中所包含的那些快乐,一篇原本很好的记事散文变得索然寡味。我以为,还不如选一篇有完整的人物、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短小文言文来学习,学生或许会更喜欢。
为此,在教材不可改变的前提下,我们教师应拥有一种忍痛割爱的心态,根据需要对每一个单元的课文进行必要的“瘦身”。当然,倘使编者能考虑到城乡在物质和精神文化、地域方面的差异,适宜地改动教材,选择一些较浅的、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文章,教师便可愉快地教,学生便可愉快地学。
二、给课堂减肥
课程改革之后,我们依然需要面对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即所谓的教学质量就是考试的分数。于是在教学中,教师无法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教学需要正本清源,简化头绪,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课堂教学从冗杂走向简约,由低效走向高效。
1.少一点教师讲解,多一点学生思考
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仍然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师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学生则忙于记,忙于听,根本没有时间来细细思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应该有读、有说、有思,读中学法,读中学思,一切都要不露痕迹地融在一起。在教学中,我把标题摆出,让学生针对标题做一番思考,再自读课文解疑,通过师生共演,最后引读、分角色读,使学生在思考中发现,在思考中理解,在表演中领会,在讀中感悟积累。我深深地体会到,给语文“瘦身”其实是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简单一讲,就得要领,就出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全部变成亮点,事半功倍。
2.少一点面面俱到,多一点凤毛麟角
语文是千年陈酿,无论怎么改变,味道总是香醇的。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也就是“以学促教,顺学而导”。我们的一节课常常融入了很多的目标,看似面面俱到,其实是蜻蜓点水,一无所获,倒不如扎扎实实提出一个主要目标,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们为了放心,非要将一篇课文拆得零零碎碎,讲得面面俱到才算了结。以一篇小说为例,既要概括故事情节,画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又要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小说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果小说中出现景物描写,还要对景物做番细细品味,学习写景技巧……结果一篇曲折跌宕、波澜壮阔的小说,在课堂中变得索然无味。面对一些优美的散文篇章,教师也会费尽心思去一再地探寻,分析来分析去,形散神聚的一篇散文最后也是面目全非。肢解之后的文章再美,也显得鲜血淋漓。在看似华丽全面的讲解中,教师煞费苦心,然而实际可能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来做:这篇课文学习写景的方法,那篇课文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这篇课文学习精彩语段的赏析,那篇课文学习主题思想的归纳。这种化整为零的教学方法既能赶进度,又能寓教于乐。
3.少一点要求,多一点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们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接受自己的见解,更不必人为地划定一些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不必要求每个人都长一样高,每个人都能学得满腹诗书。我们应该看到每个人的进步:理解能力提高了,默写进步了,作文写得有韵味了,选择题做得好多了,文言能力增进了,字写得工整漂亮了,甚至是上课也认真听讲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只要能看到进步,就是我们的教学收获。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培育出祖国的栋梁,更要能用一双慧眼去发现、鼓励、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三、给作业减肥
学生很累,学得累,学得苦,这是事实。书包里沉重的书籍压弯了稚嫩的脊背,课后繁重的作业更让他们苦不堪言。很多教师以为,要提高成绩,就得来题海战术,就得来接二连三的考试。一堂课下来,既要抄写生字词,又要识记字词解释,识记第二天的听写。除了要完成基训,还另外附加一本作业练习。每周要周记,每周要练字,每单元要测试。一到周末,更是作业如山。其实,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一本教材、几次考试。语文源自生活,源自大千世界,源自心灵深处。语文是美丽的歌赋,语文是大山的崇峻,语文是大海的博大,语文是一种睿智,是一种神奇,是一种气度,是一种力量。当我们沉浸在题海战术中时,我们错过了赏析语文原本灿烂多姿的风采。
通常我的做法是:只要学生上课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听了记了,每篇课文布置适量作业,每周一篇500字周记,可原创,可节抄,每学期8篇作文,外加适量的开卷或闭卷考试即可。能学会学的学生在简便轻松的作业下,也能收获好的考试成绩,收获文学的兴趣。
总之,语文从冗杂、无效走向简约、有效,其实质就在于遵循规律,走出模式误区,简化教学程序,弱化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语文减肥。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教语文,还原语文本色,才能使语文教学效果离理想的境界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