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教学建议中,让我们都能够感觉到音乐教学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更加关注音乐本体,关注音乐教学的“根”。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只有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这些表述都是为了更好的关注音乐教学的“根”,这个“根”就是音乐教学的“音乐性”
一、音乐性是音乐教育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重要条件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审美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音乐教学的重要机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通过音乐进行审美的传递、体验和交流。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使人格得以完善。也就是说,在音乐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进行整体把握。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因此,具有深刻审美内涵的音乐教学必定是富有音乐性的。
二、音乐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
在保证音乐教学音乐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地位。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与每一位教师息息相关。教师是新课程的执行者、实践者,是课改过程中最积极能动的因素。教师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课改,用辨证的观点去理解教学新理念,理性的决策自身的教学行为,并通过潜心钻研新课标,重新认识新课标背景下音乐教学的重要地位,思考有效的加强音乐教学音乐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新课程赋予教师的新角色就是要求教师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从大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着眼,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音乐教师只有深刻领会音乐教育的学科功能和育人功能,才能正确把握音乐教学的音乐性,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音乐性是音乐本色教学的回归音乐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音乐教育的功能、内容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后,教师们眼花缭乱,为了使自己的课堂丰富多彩,我们看到了一些“秀”课:媒体秀、表演秀,也看到了一些假课、空心课。音乐课堂迷失了方向,“变了味”。这很不利于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音乐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关注音乐,实实在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真实、质朴”的课堂才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美的课堂,因为,美的事物首先是“真”,“真实、质朴”才接近人的天性,更加符合人成长的规律,更加科学合理。因此,呼唤音乐教学本色的回归——音乐教学应有的音乐性!
四、正确理解学科综合,确保学科地位,突出教学的音乐性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这就要求教师真正关注音乐、理解音乐内涵。它表明各学科课程在经历了教育改革的洗礼后,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态势来重新审视学科的发展,在拓展学科视野,拓宽教育途径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把握好尺度,致使其它学科的内容或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内容大量占据音乐课堂,造成喧兵夺主的现象。课改中的综合是为了更深入地加强对音乐的理解,通过综合,更全面地建立起音乐与相关学科的联系,通过综合完善音乐自身的学习领域。从更大范围内让我们的学生更全面地获得音乐的益处。让学生在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中寻找平衡点和连接点,从另外一个途径丰富音乐学习的内容。同时,也证明了作为一门最感性的艺术门类,音乐在沟通和形成这种联系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它将赋予我们音乐教育无穷的生命力,这是我们衷心期望的。课改中的综合是为了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这个“度”,这个“度”就是以音乐为本。教师不管采用哪个学科哪种方式引题,都要尽快地切入到音乐场面的教学上,在课堂上让音乐早一点响起,早一点亮出音乐课的招牌。
五、合理使用多媒体,突出听觉艺术,回归教学的音乐性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音乐教学容量等方面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将音乐与画面同时播放,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我们必须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果不顾及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单纯追求所谓课堂效果,为了电教而电教,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岂不是本末倒置?那种制作花哨,只图表面热闹的课件,忽视了对音乐内涵的关注,不仅起不到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音乐实践的作用,而且会分散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教师成为多媒体的“操作员”,那么师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的恰当,便能提高教学效益,反之,会影响和降低音乐教学质量。
六、紧紧抓住音乐要素,深化音乐审美,提升教学的音乐性
音乐要素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音乐教学之根本,在各领域开展音乐教学都必须紧紧抓住音乐要素。如欣赏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去分析音乐作品,这才是深层次的欣赏。音乐欣赏为欣赏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欣赏者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帮助学生逐步增加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即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这也是音乐教学要义所在。
我们只有深刻理解音乐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把握好音乐课堂,回归音乐的本色,音乐教学才不会失去音乐性,才会绽放更迷人的光彩!
(作者单位:宁夏教育厅教研室750001)
一、音乐性是音乐教育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重要条件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审美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音乐教学的重要机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通过音乐进行审美的传递、体验和交流。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使人格得以完善。也就是说,在音乐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进行整体把握。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因此,具有深刻审美内涵的音乐教学必定是富有音乐性的。
二、音乐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
在保证音乐教学音乐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地位。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与每一位教师息息相关。教师是新课程的执行者、实践者,是课改过程中最积极能动的因素。教师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课改,用辨证的观点去理解教学新理念,理性的决策自身的教学行为,并通过潜心钻研新课标,重新认识新课标背景下音乐教学的重要地位,思考有效的加强音乐教学音乐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新课程赋予教师的新角色就是要求教师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从大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着眼,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音乐教师只有深刻领会音乐教育的学科功能和育人功能,才能正确把握音乐教学的音乐性,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音乐性是音乐本色教学的回归音乐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音乐教育的功能、内容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后,教师们眼花缭乱,为了使自己的课堂丰富多彩,我们看到了一些“秀”课:媒体秀、表演秀,也看到了一些假课、空心课。音乐课堂迷失了方向,“变了味”。这很不利于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音乐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关注音乐,实实在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真实、质朴”的课堂才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美的课堂,因为,美的事物首先是“真”,“真实、质朴”才接近人的天性,更加符合人成长的规律,更加科学合理。因此,呼唤音乐教学本色的回归——音乐教学应有的音乐性!
四、正确理解学科综合,确保学科地位,突出教学的音乐性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这就要求教师真正关注音乐、理解音乐内涵。它表明各学科课程在经历了教育改革的洗礼后,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态势来重新审视学科的发展,在拓展学科视野,拓宽教育途径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把握好尺度,致使其它学科的内容或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内容大量占据音乐课堂,造成喧兵夺主的现象。课改中的综合是为了更深入地加强对音乐的理解,通过综合,更全面地建立起音乐与相关学科的联系,通过综合完善音乐自身的学习领域。从更大范围内让我们的学生更全面地获得音乐的益处。让学生在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中寻找平衡点和连接点,从另外一个途径丰富音乐学习的内容。同时,也证明了作为一门最感性的艺术门类,音乐在沟通和形成这种联系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它将赋予我们音乐教育无穷的生命力,这是我们衷心期望的。课改中的综合是为了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这个“度”,这个“度”就是以音乐为本。教师不管采用哪个学科哪种方式引题,都要尽快地切入到音乐场面的教学上,在课堂上让音乐早一点响起,早一点亮出音乐课的招牌。
五、合理使用多媒体,突出听觉艺术,回归教学的音乐性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音乐教学容量等方面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将音乐与画面同时播放,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我们必须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果不顾及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单纯追求所谓课堂效果,为了电教而电教,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岂不是本末倒置?那种制作花哨,只图表面热闹的课件,忽视了对音乐内涵的关注,不仅起不到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音乐实践的作用,而且会分散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教师成为多媒体的“操作员”,那么师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的恰当,便能提高教学效益,反之,会影响和降低音乐教学质量。
六、紧紧抓住音乐要素,深化音乐审美,提升教学的音乐性
音乐要素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音乐教学之根本,在各领域开展音乐教学都必须紧紧抓住音乐要素。如欣赏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去分析音乐作品,这才是深层次的欣赏。音乐欣赏为欣赏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欣赏者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帮助学生逐步增加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即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这也是音乐教学要义所在。
我们只有深刻理解音乐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把握好音乐课堂,回归音乐的本色,音乐教学才不会失去音乐性,才会绽放更迷人的光彩!
(作者单位:宁夏教育厅教研室7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