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了前不久召开的六中全会关于文化的《决定》。生产力的发展,孕育了社会主义先进制度,她要有与自己相应的文化,器物与文化同步。发展先进文化是形成“自由而全面发展”个人的基本条件,人类的道德是不断向上的。精神有其力量。《决定》关于文化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针,具有深刻的内涵。
社会主义要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公平、正义是永恒的法则。正如马克思所曾经说过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主义需要与自身相适应的文化。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非常切合实际。
“统绐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物质决定意识。《决定》提出,“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动物”,马克思恩格斯也说过类似的话。政治是上层建筑,她是协调利益关系的。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必然伴随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每一次革命。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从阶级对立的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走过了从少数人占统治地位到人民群众是主人的道路。阶级对立的社会,其弊端显而易见。“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可见文化曾是少数人的文化。劳动人民没有话语权。
因而,“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文化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恩格斯说: “在历史上的大多数国家中,公民的权利是按照财产状况分级规定的,这直接地宣告国家是有产阶级用来防御无产阶级的组织。”这权利包括文化权利。贫富的两极分化,应予防止。黑格尔说:“国家的力量在于它的普遍的最终目的和个人特殊利益的统一,即个人对国家尽多少义务,同时也就享有多少权利。它于马克思主义不谋而合。社会主义“各尽其能,按劳分配”是旗帜。
机会均等,地位平等,做到“公平、正义”。对于这一切,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通往公平、正义这条永恒法则的道路,有待我们去探索。亚里士多德曾经说:“人们都企求公道和比例(相称)平等的原则。”世界人同此心,不忍战怵,“殊途同归”! 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是大家的朴素理想。
然而,生产方式具有重要作用。罗尔斯说:“正义的基本主题就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者说得更准确些,就是主要的社会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确定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分配的方式。经济决定文化。《决定》指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核心价值体系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决定》说:“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衍化各种关系。
文化建设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道德”,道者通途也,德者得也。《决定》强调“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慎子·逸文》举例说:“一兔走街,百人追之,贪人具存,人莫非者,以兔为未定分也。积兔满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虽鄙不争。”“逐兔”与“不顾”体现的是文化,是所有制关系在人们心中的投影,以及养成的习惯。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们切切实实地享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在文化方面,《决定》讲到:“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人民群众的素质空前提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对《决定》的说明中说:“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决定》中指的是狭义范畴。马克思恩格斯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然也,人类改造世界,也是改造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工具与手段不断进化,劳动对象不断更新,人类从自然的奴隶,成为大自然的主宰。人类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也应负起相应的责任,比如生态文明建设。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人类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这就是文化的发展。人何以为人?是处于人类社会当中。单个的人,一直与社会隔绝,是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人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生产,它与文化密切相关。《资本论》中写道:“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博斗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式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在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
《决定》指出,要“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人具有动物性和社会性,不能忽视精神文明,也就是文化。马克思提出:“已经生成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人社会的恒久的现实。”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为劳动者自己的劳动;只要是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永远处于主体地位。
精神及面貌非常重要,事关人的“全面发展”和发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而她是我们追求的目的。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最终为目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列宁说,我们建设新的生产方式,是为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被强迫,它“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是一个克服了“异化”的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有永恒的价值,真理的光辉闪耀。
精神和文化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只有那些作出了巨大努力,尤其表现出热忱献身——要是没有这种热忱,就不可能在理论科学的开辟性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才会理解这样一种感情的力量,唯有这种力量,才能作出那种确实是远离直接现实生活的工作。为了清理出天体力学的原理,开普勒和牛顿花费了多年寂寞的劳动,他们对宇宙合理性的信念该是多么深挚,他们要了解它的愿望又该是多么热切!”可见精神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
爱因斯担还说:“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要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力量,社会主义为之创造了条件,避免了盲目和自发性,减少了内耗。以往的一切剥削社会,把人异化成生产的工具,是物的奴隶。生产—消费—生产,形成怪圈,抑杀了创造性。改变这种状况,人同此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对原始公有制的否定之否定,但螺旋式发展已与建立在极其落后生产力基础上的原始公有制不同。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恩格斯强调地说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展,建立在传统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基础上的信息社会,就是例证。
黑格尔认为:“自由是意志的根本规定,正如重量是物体的根本规定一样。”“自由的东西就是意志。”意志十分重要。火箭升空就是为了在空中爆发自己热情的鞭炮中得来的启发;诺贝尔和居里夫人都有十分坚强的意志,这就是对科学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虔诚。要发挥创造性思维,要强调意志的作用,因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它是最自由的东西。人类靠幻想登上了月球,学会了飞行。它与动物的本能觅食,形成巨大差别!关于平等的意志,“天赋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它的雏形。
社会主义为先进文化的弘扬,开辟了道路,让我们高举旗帜,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王 政(1963.10-),男,浙江奉化人,工学士学位,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第二学士学位,讲师,杭州师范大学社科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课教师。)
社会主义要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公平、正义是永恒的法则。正如马克思所曾经说过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主义需要与自身相适应的文化。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非常切合实际。
“统绐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物质决定意识。《决定》提出,“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动物”,马克思恩格斯也说过类似的话。政治是上层建筑,她是协调利益关系的。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必然伴随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每一次革命。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从阶级对立的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走过了从少数人占统治地位到人民群众是主人的道路。阶级对立的社会,其弊端显而易见。“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可见文化曾是少数人的文化。劳动人民没有话语权。
因而,“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文化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恩格斯说: “在历史上的大多数国家中,公民的权利是按照财产状况分级规定的,这直接地宣告国家是有产阶级用来防御无产阶级的组织。”这权利包括文化权利。贫富的两极分化,应予防止。黑格尔说:“国家的力量在于它的普遍的最终目的和个人特殊利益的统一,即个人对国家尽多少义务,同时也就享有多少权利。它于马克思主义不谋而合。社会主义“各尽其能,按劳分配”是旗帜。
机会均等,地位平等,做到“公平、正义”。对于这一切,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通往公平、正义这条永恒法则的道路,有待我们去探索。亚里士多德曾经说:“人们都企求公道和比例(相称)平等的原则。”世界人同此心,不忍战怵,“殊途同归”! 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是大家的朴素理想。
然而,生产方式具有重要作用。罗尔斯说:“正义的基本主题就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者说得更准确些,就是主要的社会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确定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分配的方式。经济决定文化。《决定》指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核心价值体系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决定》说:“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衍化各种关系。
文化建设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道德”,道者通途也,德者得也。《决定》强调“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慎子·逸文》举例说:“一兔走街,百人追之,贪人具存,人莫非者,以兔为未定分也。积兔满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虽鄙不争。”“逐兔”与“不顾”体现的是文化,是所有制关系在人们心中的投影,以及养成的习惯。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们切切实实地享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在文化方面,《决定》讲到:“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人民群众的素质空前提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对《决定》的说明中说:“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决定》中指的是狭义范畴。马克思恩格斯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然也,人类改造世界,也是改造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工具与手段不断进化,劳动对象不断更新,人类从自然的奴隶,成为大自然的主宰。人类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也应负起相应的责任,比如生态文明建设。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人类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这就是文化的发展。人何以为人?是处于人类社会当中。单个的人,一直与社会隔绝,是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人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生产,它与文化密切相关。《资本论》中写道:“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博斗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式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在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
《决定》指出,要“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人具有动物性和社会性,不能忽视精神文明,也就是文化。马克思提出:“已经生成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人社会的恒久的现实。”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为劳动者自己的劳动;只要是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永远处于主体地位。
精神及面貌非常重要,事关人的“全面发展”和发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而她是我们追求的目的。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最终为目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列宁说,我们建设新的生产方式,是为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被强迫,它“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是一个克服了“异化”的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有永恒的价值,真理的光辉闪耀。
精神和文化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只有那些作出了巨大努力,尤其表现出热忱献身——要是没有这种热忱,就不可能在理论科学的开辟性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才会理解这样一种感情的力量,唯有这种力量,才能作出那种确实是远离直接现实生活的工作。为了清理出天体力学的原理,开普勒和牛顿花费了多年寂寞的劳动,他们对宇宙合理性的信念该是多么深挚,他们要了解它的愿望又该是多么热切!”可见精神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
爱因斯担还说:“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要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力量,社会主义为之创造了条件,避免了盲目和自发性,减少了内耗。以往的一切剥削社会,把人异化成生产的工具,是物的奴隶。生产—消费—生产,形成怪圈,抑杀了创造性。改变这种状况,人同此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对原始公有制的否定之否定,但螺旋式发展已与建立在极其落后生产力基础上的原始公有制不同。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恩格斯强调地说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展,建立在传统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基础上的信息社会,就是例证。
黑格尔认为:“自由是意志的根本规定,正如重量是物体的根本规定一样。”“自由的东西就是意志。”意志十分重要。火箭升空就是为了在空中爆发自己热情的鞭炮中得来的启发;诺贝尔和居里夫人都有十分坚强的意志,这就是对科学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虔诚。要发挥创造性思维,要强调意志的作用,因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它是最自由的东西。人类靠幻想登上了月球,学会了飞行。它与动物的本能觅食,形成巨大差别!关于平等的意志,“天赋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它的雏形。
社会主义为先进文化的弘扬,开辟了道路,让我们高举旗帜,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王 政(1963.10-),男,浙江奉化人,工学士学位,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第二学士学位,讲师,杭州师范大学社科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