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400)
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只有将近一百多年的历史。而话剧要比电影早得多。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是诗歌,舞蹈,戏剧,音乐,美术,建筑等诸多艺术门类的后起之秀。在梅里爱时期,梅里爱仅仅用摄像机单纯地记录`戏剧,没有蒙太奇的剪辑意识。而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镜头语言的不断完善。戏剧导演逐步打开了电影的大门,探索电影和戏剧之间的点滴关系,想要依据戏剧的魅力拍摄出一部优秀的戏剧影视作品。
(一)浅析电影与话剧
《驴得水》讲述的是在民国时期,在穷乡僻壤的三民小学里,一群教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故事。
《银饰》讲述了民国初年,江阳县知事吕敬仁的大公子吕道景有同性恋情结,喜欢收藏银饰,穿女装。后来,家里逼他娶了碧兰,碧兰无法忍受吕道景的变态行径,托小银匠买砒霜自尽,自杀未成。后与小银匠发生了关系的故事。
先谈谈《驴得水》,众所周知,《驴得水》是开心麻花的第二部影视作品。由于第一部作品《夏洛特烦恼》,收到观众的追捧,票房不错。于是,开心麻花推出了第二部由话剧改编的电影《驴得水》。而《驴得水》自上映以来,褒贬不一。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众口难调。下面,我将以《银饰》这部电影为模板,谈谈《驴得水》这部电影与话剧的比较。
首先,我們要找到话剧和电影各自的魅力,进而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契合点。
在《驴得水》这部电影中,由于演员都是之前的话剧班子演员。所以,即使在电影里,每个人身上也都投射着话剧演员的影子。话剧演员因为剧场的地理限制,所以为了让剧院的人都清晰地看到演员的表演,演员只能大声地说台词,明显地做动作。所以戏剧演员一直强调表演动作上的夸张性,声音的洪亮。在电影《驴得水》中,演员的表演,无论是教师张一曼、校长孙恒海、特派员还是铜匠,他们总给我一种若有似无的剧场感。电影中的演员强调的却是一种真实感。比如《银饰》中碧兰的每一个动作,眼神,每一句话,都让我觉得似乎就在身边发生的事情,不需要大声地喊,动作不必夸张,点到即止。给我一种温暖真实的感觉。
在场景上,《驴得水》电影沿用了话剧的舞台布景,给人一种话剧感。话剧强调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保持一致性。具体来说,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地点不能转换,情节从大的范围上说只能有一个。这就让一部戏的故事的发生受到演出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地点上分析,《驴得水》的故事发生在三民小学,从始至终地点都几乎没有改变,而在《银饰》中,明德府,小银匠家,梅林等地点都是影片取景之地。当然,不一定电影的取景地只有一个就是不好的现象,我只是想在这里单纯地分析一下电影和戏剧的差异性;从时间上分析,话剧《驴得水》是通过戏剧舞台式的幕起幕落,尽管在电影里他们的也考虑到了转场,但还是隐隐约约给我一种硬切的感觉。
电影永远不会取代话剧,试想我们坐在剧场里,完整地看完了《驴得水》。现场的带入感是强烈而又真实的。但同时话剧永远也不会取代电影,电影的魅力之一在于剪辑,而话劇却无法带给观众剪辑的效果,仅仅能通过幕起幕落转场。比如在《银饰》中,小银匠和碧兰在梅林发生关系时,电影里并没有过多的二人暧昧亲昵大尺度的镜头,而是以梅林的晃动,流水作为意象,来勾勒二人缠绵的画面,给观众以无限的遐想。但在《驴得水》这部电影中,小银匠和张一曼却直接给观众呈现了二人缠绵的镜头,没有考虑到电影的艺术美。
(二)思想情感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赋予了华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这些年来,总有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去打破传统。传统,在过去,会被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而在新世纪,国人有了新的想法,传统的一切事物,都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选择,辨证的态度去继承和发展。
对于传统的观念,不乏有挑战者前赴后继挑战传统。在国外电影中,同性恋、女性为爱不顾一切等现象屡见不鲜。但在国内电影中,同性恋题材,女性不顾家庭去追求真爱,不顾及个人名誉的影片也是相对而言较少的。
中国的女性自从生下来就被三纲五常限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但如今,我们正在慢慢地挑战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君为臣纲,如今已然没有了君臣之说,而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现在仍然是占据主要地位。尽管说在二十一世纪,这二纲不断被挑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仍然是当今社会传统观念的主要思潮。而《银饰》却打破了夫为妻纲。碧兰因为丈夫的忽视使他无法在性上得到满足,而性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正常的生理需求。丈夫喜爱银饰,有一颗女儿心,爱着他的打柴郎,我一直在想:如果他是一名正常男人,娶得娇妻,必然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亦或者,如果他是一名女性,堂堂明德府千金,追一个打柴郎,岂不是易如反掌。但现实是,上天给了他男儿身,女儿心。这样,让他心中备受煎熬,他自己心中的煎熬,把他折磨得异于常人。同时,也把他的妻子折磨得身心俱疲,正因为如此,小银匠的出现,成为了她晦暗世界里的一道光,给她开启了光明之路。夫为妻纲,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这个夫是值得学习的,以此为榜样的。但碧兰的丈夫,以传统的观念去分析,他并不正常。是不值得以夫为妻纲来束缚的。而在《驴得水》中,张一曼没有丈夫,只有她自己,尽管裴魁山想要娶她,但她并没有嫁给他的打算,在她的心中,她只想顺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她想睡裴魁山,她就去睡了;她想睡小铜匠,她就去睡了。一方面,她顺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另一方面,她却在挑战传统,挑战几千年来人们对于传统的认知。在《银饰》中,吕敬仁发现儿子性取向不正常之后严肃而又生气地说:“第一要学会抑制自己,世上每个活着的人都有不可告人的欲望。但每个活着的人要学会抑制自己。第二要学会掩饰,学会背着人做事。让别人不知道你在做什么……”对于张一曼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生活在大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却给予了很小的宽容度。我们不能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除了法律的约束,当然张一曼和碧兰或是大公子并没有触碰法律,但他们却触碰到了舆论的警戒线。我们每一个个体生活在社会圈里,必然要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否则,最后只能自取灭亡。比如《驴得水》中张一曼的死,《银饰》中碧兰和小银匠的死。我们不是为自己而活,所以,要学会抑制自己。
最后,如何将话剧和电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新一代导演需要考虑的问题,话剧究竟适不适合改编成电影,是需要漫漫长路一步步探索的。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慢慢找到电影和话剧的契合点,将契合点作为突破口,然后将电影和话剧联系起来。
作者简介:张小雪(1995.3—),女,籍贯: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徐沟镇,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电影。
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只有将近一百多年的历史。而话剧要比电影早得多。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是诗歌,舞蹈,戏剧,音乐,美术,建筑等诸多艺术门类的后起之秀。在梅里爱时期,梅里爱仅仅用摄像机单纯地记录`戏剧,没有蒙太奇的剪辑意识。而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镜头语言的不断完善。戏剧导演逐步打开了电影的大门,探索电影和戏剧之间的点滴关系,想要依据戏剧的魅力拍摄出一部优秀的戏剧影视作品。
(一)浅析电影与话剧
《驴得水》讲述的是在民国时期,在穷乡僻壤的三民小学里,一群教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故事。
《银饰》讲述了民国初年,江阳县知事吕敬仁的大公子吕道景有同性恋情结,喜欢收藏银饰,穿女装。后来,家里逼他娶了碧兰,碧兰无法忍受吕道景的变态行径,托小银匠买砒霜自尽,自杀未成。后与小银匠发生了关系的故事。
先谈谈《驴得水》,众所周知,《驴得水》是开心麻花的第二部影视作品。由于第一部作品《夏洛特烦恼》,收到观众的追捧,票房不错。于是,开心麻花推出了第二部由话剧改编的电影《驴得水》。而《驴得水》自上映以来,褒贬不一。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众口难调。下面,我将以《银饰》这部电影为模板,谈谈《驴得水》这部电影与话剧的比较。
首先,我們要找到话剧和电影各自的魅力,进而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契合点。
在《驴得水》这部电影中,由于演员都是之前的话剧班子演员。所以,即使在电影里,每个人身上也都投射着话剧演员的影子。话剧演员因为剧场的地理限制,所以为了让剧院的人都清晰地看到演员的表演,演员只能大声地说台词,明显地做动作。所以戏剧演员一直强调表演动作上的夸张性,声音的洪亮。在电影《驴得水》中,演员的表演,无论是教师张一曼、校长孙恒海、特派员还是铜匠,他们总给我一种若有似无的剧场感。电影中的演员强调的却是一种真实感。比如《银饰》中碧兰的每一个动作,眼神,每一句话,都让我觉得似乎就在身边发生的事情,不需要大声地喊,动作不必夸张,点到即止。给我一种温暖真实的感觉。
在场景上,《驴得水》电影沿用了话剧的舞台布景,给人一种话剧感。话剧强调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保持一致性。具体来说,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地点不能转换,情节从大的范围上说只能有一个。这就让一部戏的故事的发生受到演出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地点上分析,《驴得水》的故事发生在三民小学,从始至终地点都几乎没有改变,而在《银饰》中,明德府,小银匠家,梅林等地点都是影片取景之地。当然,不一定电影的取景地只有一个就是不好的现象,我只是想在这里单纯地分析一下电影和戏剧的差异性;从时间上分析,话剧《驴得水》是通过戏剧舞台式的幕起幕落,尽管在电影里他们的也考虑到了转场,但还是隐隐约约给我一种硬切的感觉。
电影永远不会取代话剧,试想我们坐在剧场里,完整地看完了《驴得水》。现场的带入感是强烈而又真实的。但同时话剧永远也不会取代电影,电影的魅力之一在于剪辑,而话劇却无法带给观众剪辑的效果,仅仅能通过幕起幕落转场。比如在《银饰》中,小银匠和碧兰在梅林发生关系时,电影里并没有过多的二人暧昧亲昵大尺度的镜头,而是以梅林的晃动,流水作为意象,来勾勒二人缠绵的画面,给观众以无限的遐想。但在《驴得水》这部电影中,小银匠和张一曼却直接给观众呈现了二人缠绵的镜头,没有考虑到电影的艺术美。
(二)思想情感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赋予了华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这些年来,总有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去打破传统。传统,在过去,会被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而在新世纪,国人有了新的想法,传统的一切事物,都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选择,辨证的态度去继承和发展。
对于传统的观念,不乏有挑战者前赴后继挑战传统。在国外电影中,同性恋、女性为爱不顾一切等现象屡见不鲜。但在国内电影中,同性恋题材,女性不顾家庭去追求真爱,不顾及个人名誉的影片也是相对而言较少的。
中国的女性自从生下来就被三纲五常限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但如今,我们正在慢慢地挑战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君为臣纲,如今已然没有了君臣之说,而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现在仍然是占据主要地位。尽管说在二十一世纪,这二纲不断被挑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仍然是当今社会传统观念的主要思潮。而《银饰》却打破了夫为妻纲。碧兰因为丈夫的忽视使他无法在性上得到满足,而性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正常的生理需求。丈夫喜爱银饰,有一颗女儿心,爱着他的打柴郎,我一直在想:如果他是一名正常男人,娶得娇妻,必然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亦或者,如果他是一名女性,堂堂明德府千金,追一个打柴郎,岂不是易如反掌。但现实是,上天给了他男儿身,女儿心。这样,让他心中备受煎熬,他自己心中的煎熬,把他折磨得异于常人。同时,也把他的妻子折磨得身心俱疲,正因为如此,小银匠的出现,成为了她晦暗世界里的一道光,给她开启了光明之路。夫为妻纲,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这个夫是值得学习的,以此为榜样的。但碧兰的丈夫,以传统的观念去分析,他并不正常。是不值得以夫为妻纲来束缚的。而在《驴得水》中,张一曼没有丈夫,只有她自己,尽管裴魁山想要娶她,但她并没有嫁给他的打算,在她的心中,她只想顺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她想睡裴魁山,她就去睡了;她想睡小铜匠,她就去睡了。一方面,她顺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另一方面,她却在挑战传统,挑战几千年来人们对于传统的认知。在《银饰》中,吕敬仁发现儿子性取向不正常之后严肃而又生气地说:“第一要学会抑制自己,世上每个活着的人都有不可告人的欲望。但每个活着的人要学会抑制自己。第二要学会掩饰,学会背着人做事。让别人不知道你在做什么……”对于张一曼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生活在大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却给予了很小的宽容度。我们不能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除了法律的约束,当然张一曼和碧兰或是大公子并没有触碰法律,但他们却触碰到了舆论的警戒线。我们每一个个体生活在社会圈里,必然要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否则,最后只能自取灭亡。比如《驴得水》中张一曼的死,《银饰》中碧兰和小银匠的死。我们不是为自己而活,所以,要学会抑制自己。
最后,如何将话剧和电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新一代导演需要考虑的问题,话剧究竟适不适合改编成电影,是需要漫漫长路一步步探索的。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慢慢找到电影和话剧的契合点,将契合点作为突破口,然后将电影和话剧联系起来。
作者简介:张小雪(1995.3—),女,籍贯: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徐沟镇,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