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找出影响在校学生对手机支付业务的具体影响因素以及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进而对我国手机支付市场和产业的扩展给予一定的建议与帮助。方法采用个人基本信息问卷、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关系调查问卷,以整群抽样的方式对在校大二、大三的120名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本校学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与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信任呈中度正相关(P<0.05),与感知风险、感知成本呈现负相关。结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信任这四个维度是影响在校学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的最关键因素,所以,改善手机支付方便快捷程度,完善手机支付系统,提高人们使用手机的信任度,控制很低的顾客使用成本,对于手机支付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整合型信息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某高校大二、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9份,有效问卷110份,有效问卷率为91.67%,其中男生47人,女生63人。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工具
问卷由2部分组成。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是否听说过手机支付、是否使用过手机支付、能接受多大的交易金额、手机是否支持手机支付功能等。②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关系调查问卷:该问卷由江超“基于美国学者Venkatesh提出的整合型信息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再次对手机支付分析与建模,从而构建出的调查问卷,此问卷由24个项目组成,包括手机支付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信任、感知风险、感知成本、使用意愿等7个维度,24个条目。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法:“非常不同意”计1分,“不同意”计2分,“不确定”计3分,“同意”计4分,“非常同意’计5分,该问卷Cronbach’s a系数是0.811。
1.3资料收集方法
2017年9月22日10月由研究者亲自发放问卷调查。调查前使用一致的指导语,取得在校被调查学生的知情同意后,向研究对象讲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及调查问卷的填写方法,当场填写、当场收回。
2结果
2.1不同特征在校學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得分比较
在校学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与使用手机支付交易,能接受的交易金额和手机是否支持支付功能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本校学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见表2
2.3本校学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以手机支付使用意愿为因变量,以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信任、感知风险、感知成本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对于手机支付使用的总体情况,社会影响、感知成本、努力期望、感知风险进入回归方程。见表3
3讨论
3.1不同特征在校学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得分比较
由表1可知,有95.5%的人使用手机支付,仅有1.8%的人没听说过手机支付。其中女性比男性使用手机支付的人数更多,但平时男性比女性更愿意使用手机支付,而在校学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与支付时能接受的交易金额以及手机是否支持支付功能,得分存在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其中大多数学生能接受的手机支付金额在10-500元之间,占总人数的80.9%,而手机具有支付功能的同学更愿意使用手机支付。
3.2本校学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这三个传统的维度是影响在校学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最关键的因素,它们对个体的使用意愿都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社会影响因素对手机支付使用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对于信任、感知风险、感知成本这三个维度,信任因素对个体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感知成本、感知风险对个体使用意愿有负向影响,其中感知成本r=0.504,表现较为显著。原因是本文主要调查的是同一生活环境下的大学生,相对于社会其他成员而言,有相当高的耦合性,学生问频繁地交流促使新鲜事物快速传播,从而致使社会影响对手机支付使用程度,明显高于绩效期望、努力期望,这与黄岚,蒋侃、段君萍的结果一致。虽然手机支付功能快速发展,但手机支付系统的技术不够成熟,人们对手机支付提供商和手机支付功能也缺乏信任。所以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手机支付使用系统,以提高人们使用手机支付的信任度。而感知成本与感知风险反作用于学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这是因为在使用手机支付过程中存在财务安全及其信息安全,或者支付成本明显高于理想状态时,人们便会停止使用手机支付,而影响使用最大的因素是感知成本P<0.05,r=0.504,这与贾张姝的结论感知成本不会影响手机支付使用意愿结果相反。其可能原因是本校学生大多数来源于乡镇,家庭经济情况一般,所以大部分学生在使用手机支付时,首先考虑的是支付成本问题。
关键词: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整合型信息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某高校大二、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9份,有效问卷110份,有效问卷率为91.67%,其中男生47人,女生63人。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工具
问卷由2部分组成。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是否听说过手机支付、是否使用过手机支付、能接受多大的交易金额、手机是否支持手机支付功能等。②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关系调查问卷:该问卷由江超“基于美国学者Venkatesh提出的整合型信息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再次对手机支付分析与建模,从而构建出的调查问卷,此问卷由24个项目组成,包括手机支付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信任、感知风险、感知成本、使用意愿等7个维度,24个条目。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法:“非常不同意”计1分,“不同意”计2分,“不确定”计3分,“同意”计4分,“非常同意’计5分,该问卷Cronbach’s a系数是0.811。
1.3资料收集方法
2017年9月22日10月由研究者亲自发放问卷调查。调查前使用一致的指导语,取得在校被调查学生的知情同意后,向研究对象讲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及调查问卷的填写方法,当场填写、当场收回。
2结果
2.1不同特征在校學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得分比较
在校学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与使用手机支付交易,能接受的交易金额和手机是否支持支付功能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本校学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见表2
2.3本校学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以手机支付使用意愿为因变量,以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信任、感知风险、感知成本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对于手机支付使用的总体情况,社会影响、感知成本、努力期望、感知风险进入回归方程。见表3
3讨论
3.1不同特征在校学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得分比较
由表1可知,有95.5%的人使用手机支付,仅有1.8%的人没听说过手机支付。其中女性比男性使用手机支付的人数更多,但平时男性比女性更愿意使用手机支付,而在校学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与支付时能接受的交易金额以及手机是否支持支付功能,得分存在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其中大多数学生能接受的手机支付金额在10-500元之间,占总人数的80.9%,而手机具有支付功能的同学更愿意使用手机支付。
3.2本校学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这三个传统的维度是影响在校学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最关键的因素,它们对个体的使用意愿都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社会影响因素对手机支付使用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对于信任、感知风险、感知成本这三个维度,信任因素对个体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感知成本、感知风险对个体使用意愿有负向影响,其中感知成本r=0.504,表现较为显著。原因是本文主要调查的是同一生活环境下的大学生,相对于社会其他成员而言,有相当高的耦合性,学生问频繁地交流促使新鲜事物快速传播,从而致使社会影响对手机支付使用程度,明显高于绩效期望、努力期望,这与黄岚,蒋侃、段君萍的结果一致。虽然手机支付功能快速发展,但手机支付系统的技术不够成熟,人们对手机支付提供商和手机支付功能也缺乏信任。所以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手机支付使用系统,以提高人们使用手机支付的信任度。而感知成本与感知风险反作用于学生手机支付使用意愿,这是因为在使用手机支付过程中存在财务安全及其信息安全,或者支付成本明显高于理想状态时,人们便会停止使用手机支付,而影响使用最大的因素是感知成本P<0.05,r=0.504,这与贾张姝的结论感知成本不会影响手机支付使用意愿结果相反。其可能原因是本校学生大多数来源于乡镇,家庭经济情况一般,所以大部分学生在使用手机支付时,首先考虑的是支付成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