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士学位是个人知识水平、创新思维能力、学术科研水准的重要标志,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内地现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所;2006年,培养博士达4.9万人;2008年,中国博士毕业生人数继续上升,超过5万人,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11l这一方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博士水平整体状况不佳、“博士质量下滑”等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是博士生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在新形势下,博士生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又该如何提高博士生质量就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 博士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博士在拉丁语中是知识占有者的意思。按照我国学位条例对博士学位学术水平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博士应具备如下几个基本能力: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二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三要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此外,笔者认为博士还应具备敏锐的学术创新思维和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能把握科学发展的脉络、理清科学问题的所在、预见科学发展的前沿。
因此,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要从如下五个方面加强培养教育,即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研究方法、积极的创新精神、敏锐的学术思维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其中,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保证,积极的创新精神是动力,敏锐的学术思维是源泉,而良好的学术道德是保障。
1 合理的知识结构
所谓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且必须注意如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即专博相济,一专多通,广采百家为我所用。(2)层次性原则,即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必须从低到高,在纵向联系中,划分基础层次、中间层次和最高层次。(3)比例性原则,即各种知识在顾全大局时,数量和质量之间合理配比。比例的原则应根据培养目标来定,成才方向不同知识结构的组成就不一样。(4)动态性原则,即所追求的知识结构决不应当处于僵化状态,而须是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动态结构。这是为适应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研究探索新的课题和领域、职业和工作变动等因素的需要,不然就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2 科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时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也反映了研究者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①应在研究计划、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中明确提及使用何种研究方法;②应根据各学科,各课题的特点、性质、对象选择、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③应根据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功能选择,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④应根据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一致性程度选择、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3 积极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动力,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博士生研究能力的重要内涵。博士研究生要具有积极的创新精神,就是要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时刻保持好奇心,积极地进行探索,同时又要保持强烈的创新欲望,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保持质疑、求异,不断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4 敏锐的学术思维
学术思维是在表像、概念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确的、符合科学的思维,它是一种论证的、严谨的、创新的思维。博士研究生尤其要注意学术思维的培养,只有具备敏锐的学术思维,才能实现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研究的科学化,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5 良好的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是指研究者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博士生应具备如下学术道德,即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保护知识产权、反对学术腐败,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形成原始创新。
二 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博士生教育过程主要包括4个主要环节,即招生、培养、授予学位、就业。本文就培养过程中影响博士生质量的因素做一简单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1 学科水平与导师队伍
学科水平是博士点建设的基础,也是影响博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学科点的学术水平与导师队伍。从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高水平的学科点、高水平的博士生指导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生教育中起着指引和导向的作用,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博士生,特别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学术思维和学术道德的培养。高水平的导师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一般都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有创造性工作的经验;他们治学严谨,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鼓励研究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好的导师能够教书育人,把自己的好思想、好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潜移默化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因此,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更应注意博士生导师的遴选、聘任、考评、监督,将科研能力强、作风正派、治学严谨、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教师选人博导队伍,而把经考评不合格、学术道德差的博导清除出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好博导队伍,从根本上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2 科研条件与学术氛围
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基础。科研条件主要包括实验工作条件与装备水平、生活条件等,因此,不仅要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硬件设施及必要的经费投入等方面逐步提高,而且要在生活条件方面给予博士生稳定的生活来源,从而使他们能安心科研,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博士生培养的目标。
此外,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与学术氛围也是密不可分的。广泛地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的报告,不仅可以帮助博士生了解学科前沿、开阔学术视野,同时,专家们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成功的科研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会产生巨大的鼓舞。
3 科研训练与社会实践
科研训练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催化剂。博士生应通过科研设计、立项、实施、结题及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参与科研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锻炼科研能力,实现科技创新。但目前博士生可利用的研究经费严重短缺,所需研究经费的绝大部分要靠导师筹集,而相当数量的导师缺乏足够的科研筹资能力,因此需要国家及高校专门设立博士科研经费,用于博士的科研训练。其次,社会实践也是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将所学知识、创新成果、学术思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同时也是进一步巩固、更新所学知识、创新成果和学术思想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博士培养过程中要重视这两方面能力的训练。
4 教学管理与奖助学金
教学管理包括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社会实践、学术交流、毕业答辩等一系列的内容。目前,这些内容大都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形式和实施方案,但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高水平的学科(院校)对博士生要求较高,而稍差的院校则要求较低。因此要逐渐建立统一的标准,逐步实现博士生培养的一致性。此外,在奖助学金方面也是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项内容,有些高校博士生奖助学金很少,甚至没有,导致很多博士生在外打工或进行网络营销,大大减少了其进行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要通过奖助学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博士生的生活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
三 结语
随着我国博士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存在批量化、模式化等许多问题,影响和束缚了人才潜力的释放与成长成才,使博士生培养质量下降。在这种新形势下,以博士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为突破口,分析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为解决博士生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提供参考,这是本文的初衷,希望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 博士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博士在拉丁语中是知识占有者的意思。按照我国学位条例对博士学位学术水平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博士应具备如下几个基本能力: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二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三要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此外,笔者认为博士还应具备敏锐的学术创新思维和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能把握科学发展的脉络、理清科学问题的所在、预见科学发展的前沿。
因此,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要从如下五个方面加强培养教育,即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研究方法、积极的创新精神、敏锐的学术思维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其中,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保证,积极的创新精神是动力,敏锐的学术思维是源泉,而良好的学术道德是保障。
1 合理的知识结构
所谓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且必须注意如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即专博相济,一专多通,广采百家为我所用。(2)层次性原则,即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必须从低到高,在纵向联系中,划分基础层次、中间层次和最高层次。(3)比例性原则,即各种知识在顾全大局时,数量和质量之间合理配比。比例的原则应根据培养目标来定,成才方向不同知识结构的组成就不一样。(4)动态性原则,即所追求的知识结构决不应当处于僵化状态,而须是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动态结构。这是为适应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研究探索新的课题和领域、职业和工作变动等因素的需要,不然就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2 科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时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也反映了研究者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①应在研究计划、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中明确提及使用何种研究方法;②应根据各学科,各课题的特点、性质、对象选择、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③应根据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功能选择,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④应根据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一致性程度选择、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3 积极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动力,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博士生研究能力的重要内涵。博士研究生要具有积极的创新精神,就是要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时刻保持好奇心,积极地进行探索,同时又要保持强烈的创新欲望,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保持质疑、求异,不断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4 敏锐的学术思维
学术思维是在表像、概念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确的、符合科学的思维,它是一种论证的、严谨的、创新的思维。博士研究生尤其要注意学术思维的培养,只有具备敏锐的学术思维,才能实现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研究的科学化,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5 良好的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是指研究者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博士生应具备如下学术道德,即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保护知识产权、反对学术腐败,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形成原始创新。
二 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博士生教育过程主要包括4个主要环节,即招生、培养、授予学位、就业。本文就培养过程中影响博士生质量的因素做一简单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1 学科水平与导师队伍
学科水平是博士点建设的基础,也是影响博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学科点的学术水平与导师队伍。从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高水平的学科点、高水平的博士生指导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生教育中起着指引和导向的作用,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博士生,特别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学术思维和学术道德的培养。高水平的导师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一般都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有创造性工作的经验;他们治学严谨,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鼓励研究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好的导师能够教书育人,把自己的好思想、好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潜移默化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因此,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更应注意博士生导师的遴选、聘任、考评、监督,将科研能力强、作风正派、治学严谨、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教师选人博导队伍,而把经考评不合格、学术道德差的博导清除出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好博导队伍,从根本上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2 科研条件与学术氛围
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基础。科研条件主要包括实验工作条件与装备水平、生活条件等,因此,不仅要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硬件设施及必要的经费投入等方面逐步提高,而且要在生活条件方面给予博士生稳定的生活来源,从而使他们能安心科研,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博士生培养的目标。
此外,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与学术氛围也是密不可分的。广泛地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的报告,不仅可以帮助博士生了解学科前沿、开阔学术视野,同时,专家们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成功的科研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会产生巨大的鼓舞。
3 科研训练与社会实践
科研训练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催化剂。博士生应通过科研设计、立项、实施、结题及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参与科研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锻炼科研能力,实现科技创新。但目前博士生可利用的研究经费严重短缺,所需研究经费的绝大部分要靠导师筹集,而相当数量的导师缺乏足够的科研筹资能力,因此需要国家及高校专门设立博士科研经费,用于博士的科研训练。其次,社会实践也是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将所学知识、创新成果、学术思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同时也是进一步巩固、更新所学知识、创新成果和学术思想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博士培养过程中要重视这两方面能力的训练。
4 教学管理与奖助学金
教学管理包括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社会实践、学术交流、毕业答辩等一系列的内容。目前,这些内容大都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形式和实施方案,但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高水平的学科(院校)对博士生要求较高,而稍差的院校则要求较低。因此要逐渐建立统一的标准,逐步实现博士生培养的一致性。此外,在奖助学金方面也是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项内容,有些高校博士生奖助学金很少,甚至没有,导致很多博士生在外打工或进行网络营销,大大减少了其进行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要通过奖助学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博士生的生活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
三 结语
随着我国博士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存在批量化、模式化等许多问题,影响和束缚了人才潜力的释放与成长成才,使博士生培养质量下降。在这种新形势下,以博士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为突破口,分析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为解决博士生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提供参考,这是本文的初衷,希望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