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是什么样的?我们教师又该如何促成高中物理教学趋于有效呢?本文就该话题进行简单分析,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什么是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被归纳为“在教育者在学科课堂教学之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之下,学生获得的实际的教学效果”.
结合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案例,笔者认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物理学习兴趣,就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的物理教学环境,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在思考物理问题时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在学生出现困难时或物理学习情绪较低时,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上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对物理教育资源进行创造性整合,从而根据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获得的实际成果.
有效的教学不是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物理问题,并解决问题.
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双边互动的结果,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促进学生知识的有效吸纳,既增进了师生感情,也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实现有效教学的起点:教学理念的更新与优化
2.1改变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什么无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这是理念不够新的原因,教师对师生的教学角色定位出现了问题,没有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的有效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浮于表面,未能真正形成科学素养,课堂守旧成份较重,缺乏创新.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探究,强调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新思考我们的教学行为,思考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思考有没有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学生的选择性强不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何?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提出自己的见解?
当然除了要站在学生角度进行反思外,我们还要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反思,如,哪些话可以少说一点?哪些内容本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学?哪些环节上给学生提供的支架不够?等等.
2.2优化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于教师的“讲”,这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有没有效果?笔者认为效果是有的,但是高耗低效!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我们教师优化我们的教学方式,倡导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是“问”、“探”、“测”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问”即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本节课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具体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2)“探”即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在老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参与,点拨学生在探索中遇到的困惑,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在探索过程中进行分工合作,及时交流完成探索目标.
(3)“测”即反馈检测,教师设计出最能检测本节课的题目,全体同学解答,看知识掌握情况.学以致用,适时检测,为下一次的教学设计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据.
2.3教师的赏识、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地教学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教学,在学习中学生的自我确认、自我显示心理比较强,他们往往有各种各样的疑问、想法、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回答.教师对学生和蔼可亲的态度、赏识激励性的话语是激发学习的潜在动力,可以促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做到勤思多问,增强学习的信心,使学生由“有疑”转化为“无疑”,相关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3实现有效教学的阶梯:优化课堂细节
3.1优化问题设置,促进学生思维逐步深化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质疑、释疑都应该让学生自主体验与完成.高中物理教学,知识点可以看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大问题,我们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就在于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小问题,采用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的方法,然后再找出各个问题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架桥组合.
如果对应于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学生存有疑惑时,我们教师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解答提出的问题,还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适当提示与此相关的知识和相似的问题,还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适当提示与此相关的知识和相似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横向拓宽,纵向加深,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
3.2开放探究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物理知识本身就具有探究性,由于物理这门学科比初中的内容更加抽象,探究渠道更为丰富,所以,在学生探究时,往往会涉及到多种方法,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方法,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教师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例如,在“探究求合力方法”实验中,有一组缺少了一只弹簧秤,这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只用一只弹簧秤能否完成本实验么?”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很有价值,为此我将学生生成的这个问题放到了班级内部进行讨论,最终学生经过讨论得到了“替代法”可行,是不行呢?进一步探究,问题果然得以解决,这样的教学过程远比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要深刻的多.
3.3精选例题,内化知识,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题能力最关键的在于建模,有效的教学不是靠灌输和题海战术,需要我们精选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物理图景,在解决问[HJ1.45mm]题的过程中培养建模的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在一根细线的两端各拴一个小球A和B,细线跨过两根固定在同一高度的、表面光滑的水平细杆上,如图1所示.A球质量为3m置于地面上,B球质量为m,从细线处于水平位置时将B球由静止释放,当A球刚要离开地面时,B球摆过的角度为θ,则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TP12GW29.TIF,Y#]A.θ=90°B.θ=45°
C.B球摆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其重力对小球做功的功率先增大后减小
D.B球摆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其重力对小球做功的功率一直增大
解析本题的物理情景是:B球在由静止摆下的过程中,A球没有离开地面,则B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B球受到重力和细线的拉力作用,且只有重力做功,故有机械能守恒;当A球刚要离开地面时,此时地面对A球没有支持力,细线的拉力为F=3mg,而B球摆下的角度为θ,对B球摆下的过程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TP12GW30.TIF,Y#]
mgL1sinθ=[SX(]12[SX)]mv2,
设B球做圆周运动半径为L1,摆下的角度为θ时,B球受力如图2所示,由向心力公式得
F-mgsinθ=m[SX(]v2L1[SX)],
将F=3mg代入,得sinθ=1,所以θ=90°.
B球由细线水平变为竖直位时,B球的竖直分速度先增大[LL]后减小,因而B球重力的功率由:P=Fv,也为先增大后减小.所以答案A、C正确.
分析本题主要向心力和瞬时功率这两个概念极易出错,因此,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题意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情景,运用圆周运动向心力和机械能守恒的物理模型,问题即可获得解决,通过此题还可增强对向心力和瞬时功率这两概念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3.4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答疑重在引导其反思
当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能提出的问题各不相同,即使对同一个问题,导致疑问的原因也不相同,所以出错的情况不一样,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了,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
在学生当中有一部分人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当课堂提问时,站起来就两个字“不会”.学生自己也不知道什么地方不清楚,对这题的感觉是无从下手.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是不是就换其他同学回答,而让他直接坐下去呢?笔者认为这样容易导致学困生被边缘化,怎么办呢?
教师可让学生先叙述题意,采用反问法,看看学生对题意是否清楚,然后让学生讲讲这道题他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根据,必要时还要让学生画出整个过程的情景图、受力分析图.根据题意提出几个相关问题请学生回答,让学生在回答时暴露出知识上的漏洞,通过听学生的叙述,看学生的分析图,教师就可以判断出学生有哪些概念模糊,对哪些知识不理解,在什么地方遇到了障碍,从而找出学生存在疑问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什么是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被归纳为“在教育者在学科课堂教学之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之下,学生获得的实际的教学效果”.
结合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案例,笔者认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物理学习兴趣,就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的物理教学环境,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在思考物理问题时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在学生出现困难时或物理学习情绪较低时,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上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对物理教育资源进行创造性整合,从而根据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获得的实际成果.
有效的教学不是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物理问题,并解决问题.
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双边互动的结果,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促进学生知识的有效吸纳,既增进了师生感情,也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实现有效教学的起点:教学理念的更新与优化
2.1改变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什么无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这是理念不够新的原因,教师对师生的教学角色定位出现了问题,没有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的有效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浮于表面,未能真正形成科学素养,课堂守旧成份较重,缺乏创新.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探究,强调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新思考我们的教学行为,思考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思考有没有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学生的选择性强不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何?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提出自己的见解?
当然除了要站在学生角度进行反思外,我们还要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反思,如,哪些话可以少说一点?哪些内容本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学?哪些环节上给学生提供的支架不够?等等.
2.2优化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于教师的“讲”,这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有没有效果?笔者认为效果是有的,但是高耗低效!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我们教师优化我们的教学方式,倡导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是“问”、“探”、“测”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问”即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本节课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具体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2)“探”即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在老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参与,点拨学生在探索中遇到的困惑,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在探索过程中进行分工合作,及时交流完成探索目标.
(3)“测”即反馈检测,教师设计出最能检测本节课的题目,全体同学解答,看知识掌握情况.学以致用,适时检测,为下一次的教学设计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据.
2.3教师的赏识、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地教学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教学,在学习中学生的自我确认、自我显示心理比较强,他们往往有各种各样的疑问、想法、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回答.教师对学生和蔼可亲的态度、赏识激励性的话语是激发学习的潜在动力,可以促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做到勤思多问,增强学习的信心,使学生由“有疑”转化为“无疑”,相关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3实现有效教学的阶梯:优化课堂细节
3.1优化问题设置,促进学生思维逐步深化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质疑、释疑都应该让学生自主体验与完成.高中物理教学,知识点可以看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大问题,我们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就在于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小问题,采用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的方法,然后再找出各个问题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架桥组合.
如果对应于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学生存有疑惑时,我们教师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解答提出的问题,还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适当提示与此相关的知识和相似的问题,还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适当提示与此相关的知识和相似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横向拓宽,纵向加深,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
3.2开放探究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物理知识本身就具有探究性,由于物理这门学科比初中的内容更加抽象,探究渠道更为丰富,所以,在学生探究时,往往会涉及到多种方法,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方法,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教师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例如,在“探究求合力方法”实验中,有一组缺少了一只弹簧秤,这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只用一只弹簧秤能否完成本实验么?”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很有价值,为此我将学生生成的这个问题放到了班级内部进行讨论,最终学生经过讨论得到了“替代法”可行,是不行呢?进一步探究,问题果然得以解决,这样的教学过程远比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要深刻的多.
3.3精选例题,内化知识,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题能力最关键的在于建模,有效的教学不是靠灌输和题海战术,需要我们精选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物理图景,在解决问[HJ1.45mm]题的过程中培养建模的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在一根细线的两端各拴一个小球A和B,细线跨过两根固定在同一高度的、表面光滑的水平细杆上,如图1所示.A球质量为3m置于地面上,B球质量为m,从细线处于水平位置时将B球由静止释放,当A球刚要离开地面时,B球摆过的角度为θ,则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TP12GW29.TIF,Y#]A.θ=90°B.θ=45°
C.B球摆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其重力对小球做功的功率先增大后减小
D.B球摆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其重力对小球做功的功率一直增大
解析本题的物理情景是:B球在由静止摆下的过程中,A球没有离开地面,则B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B球受到重力和细线的拉力作用,且只有重力做功,故有机械能守恒;当A球刚要离开地面时,此时地面对A球没有支持力,细线的拉力为F=3mg,而B球摆下的角度为θ,对B球摆下的过程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TP12GW30.TIF,Y#]
mgL1sinθ=[SX(]12[SX)]mv2,
设B球做圆周运动半径为L1,摆下的角度为θ时,B球受力如图2所示,由向心力公式得
F-mgsinθ=m[SX(]v2L1[SX)],
将F=3mg代入,得sinθ=1,所以θ=90°.
B球由细线水平变为竖直位时,B球的竖直分速度先增大[LL]后减小,因而B球重力的功率由:P=Fv,也为先增大后减小.所以答案A、C正确.
分析本题主要向心力和瞬时功率这两个概念极易出错,因此,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题意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情景,运用圆周运动向心力和机械能守恒的物理模型,问题即可获得解决,通过此题还可增强对向心力和瞬时功率这两概念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3.4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答疑重在引导其反思
当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能提出的问题各不相同,即使对同一个问题,导致疑问的原因也不相同,所以出错的情况不一样,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了,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
在学生当中有一部分人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当课堂提问时,站起来就两个字“不会”.学生自己也不知道什么地方不清楚,对这题的感觉是无从下手.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是不是就换其他同学回答,而让他直接坐下去呢?笔者认为这样容易导致学困生被边缘化,怎么办呢?
教师可让学生先叙述题意,采用反问法,看看学生对题意是否清楚,然后让学生讲讲这道题他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根据,必要时还要让学生画出整个过程的情景图、受力分析图.根据题意提出几个相关问题请学生回答,让学生在回答时暴露出知识上的漏洞,通过听学生的叙述,看学生的分析图,教师就可以判断出学生有哪些概念模糊,对哪些知识不理解,在什么地方遇到了障碍,从而找出学生存在疑问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