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对《伟大的历史转折》第二目内容进行延伸。万顷良田工程这个话题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切入本课主题,使所学习的历史知识能为学生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服务,从而强化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农村;改革;万顷良田工程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2 -0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党和政府不断推进农村改革,镇江新区实施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时下新区人都在关注这个工程,展望家乡的明天。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二目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结合现在农村实际,当地发展规划,对第二目内容拓展延伸,让学生关注农村发展、关注家乡建设,将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份子。下面就是我对第二目内容延伸的教学片段。
师:歌谣中说,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而如今你家是不是还是这样呢?
生:我奶奶说,现在不交公粮了,也不用交农业税,还有补贴呢。
师:你说得不错,我们大家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农村的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呢?
生:我在报纸上看到:党和政府关注三农问题,极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师:是的。农村改革在不断深化,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农民种地不仅不需要交税,而且还会相应的得到国家的补贴。并随着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粮食产量稳步上升,不仅可以供自己用,多余的粮食还可以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新区去年开展了一项大型建设工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万顷良田工程。
师:(我发现学生们议论开了,学生们基本通过身边人了解这个事件,有人愤愤不平,有人欢心鼓舞……)请大家看屏幕:新区万顷良田相关资料,看完后请前后同学相互讨论,各抒己见,说一说万顷良田工程实施后你的生活、你的家乡有什么变化?也可对这项工程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去年新区启动万顷良田工程建设,我们村全拆迁了,我家楼房没了,现在我们流浪在外,过着蜗居的生活,不知何时才能搬进新居?
师:万顷良田安置房工程已经开工,计划于2010年10月竣工交付。整个工程建成后,将有丁岗、大路、姚桥三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数万名拆迁农户集中入住,从而进一步改善镇江新区三镇的人居环境。
生:我家也处在规划之中了。我家的小洋楼住的可舒畅了。门前有花草树木,还有自己种的菜,有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可惜以后可能很难找到这种感觉了。
师:安置房当然比不上自家的房子。通过此次改造,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农村耕地资源、建设用地资源,有效实现新区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双赢,并将进一步推进全区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为了大家,有时我们要舍弃小家。
生:老师,我爷爷、奶奶天天在家发愁,分田到户后,我爷爷可乐的,他们终于可以吃饱饭了。如今土地被征用了,他们就靠政府发的生活费为生,住进安置房后,生活费用变高了,这可怎么办?
师:很多农民住进安置房后,都会遇到这些困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置补助费远远不能取代以往土地所具有的“最后保障”的社会功能,有限的资金难以为失地农民再造一个可持续的生计。目前镇江新区及其所辖各乡镇,基本上是通过成立土地流转中心的形式,招商引资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使土地向有技术专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能力的公司或专业大户集中,改变了传统的单家独户、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产业基地,形成了农民的租金、薪金、股金、保障金四项稳定收入。
生:老师,我明白了,土地就是财富,不然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怎么都为土地而战呢?在地理课上,我们知道了我国的耕地面积逐渐缩小,新区对农村重新改造,农民集中居住,节约了资源,增加了新区耕地面积,这正响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农村改革是为了发展。
师:这位同学觉悟很高。在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个人利益可能会与社会利益相冲突。作为个人,我们要学会理解和接受。我们党政机关有着那么多的优秀人才,他们会秉着本课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则,制定良策,引导农民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反思和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认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
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有这种课程意识。课程资源不在于大小,重要的是我们用心去搜集、整理、充分利用身边触手可及的资料。这样,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鲜感,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景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课程资源,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直接感知历史资源,获得历史的真谛,帮助历史教学走出困境,实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农村;改革;万顷良田工程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2 -0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党和政府不断推进农村改革,镇江新区实施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时下新区人都在关注这个工程,展望家乡的明天。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二目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结合现在农村实际,当地发展规划,对第二目内容拓展延伸,让学生关注农村发展、关注家乡建设,将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份子。下面就是我对第二目内容延伸的教学片段。
师:歌谣中说,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而如今你家是不是还是这样呢?
生:我奶奶说,现在不交公粮了,也不用交农业税,还有补贴呢。
师:你说得不错,我们大家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农村的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呢?
生:我在报纸上看到:党和政府关注三农问题,极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师:是的。农村改革在不断深化,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农民种地不仅不需要交税,而且还会相应的得到国家的补贴。并随着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粮食产量稳步上升,不仅可以供自己用,多余的粮食还可以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新区去年开展了一项大型建设工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万顷良田工程。
师:(我发现学生们议论开了,学生们基本通过身边人了解这个事件,有人愤愤不平,有人欢心鼓舞……)请大家看屏幕:新区万顷良田相关资料,看完后请前后同学相互讨论,各抒己见,说一说万顷良田工程实施后你的生活、你的家乡有什么变化?也可对这项工程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去年新区启动万顷良田工程建设,我们村全拆迁了,我家楼房没了,现在我们流浪在外,过着蜗居的生活,不知何时才能搬进新居?
师:万顷良田安置房工程已经开工,计划于2010年10月竣工交付。整个工程建成后,将有丁岗、大路、姚桥三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数万名拆迁农户集中入住,从而进一步改善镇江新区三镇的人居环境。
生:我家也处在规划之中了。我家的小洋楼住的可舒畅了。门前有花草树木,还有自己种的菜,有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可惜以后可能很难找到这种感觉了。
师:安置房当然比不上自家的房子。通过此次改造,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农村耕地资源、建设用地资源,有效实现新区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双赢,并将进一步推进全区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为了大家,有时我们要舍弃小家。
生:老师,我爷爷、奶奶天天在家发愁,分田到户后,我爷爷可乐的,他们终于可以吃饱饭了。如今土地被征用了,他们就靠政府发的生活费为生,住进安置房后,生活费用变高了,这可怎么办?
师:很多农民住进安置房后,都会遇到这些困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置补助费远远不能取代以往土地所具有的“最后保障”的社会功能,有限的资金难以为失地农民再造一个可持续的生计。目前镇江新区及其所辖各乡镇,基本上是通过成立土地流转中心的形式,招商引资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使土地向有技术专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能力的公司或专业大户集中,改变了传统的单家独户、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产业基地,形成了农民的租金、薪金、股金、保障金四项稳定收入。
生:老师,我明白了,土地就是财富,不然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怎么都为土地而战呢?在地理课上,我们知道了我国的耕地面积逐渐缩小,新区对农村重新改造,农民集中居住,节约了资源,增加了新区耕地面积,这正响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农村改革是为了发展。
师:这位同学觉悟很高。在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个人利益可能会与社会利益相冲突。作为个人,我们要学会理解和接受。我们党政机关有着那么多的优秀人才,他们会秉着本课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则,制定良策,引导农民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反思和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认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
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有这种课程意识。课程资源不在于大小,重要的是我们用心去搜集、整理、充分利用身边触手可及的资料。这样,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鲜感,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景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课程资源,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直接感知历史资源,获得历史的真谛,帮助历史教学走出困境,实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