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于国际关系历史和现实的发展,人们努力从理论上加以描述、评价和分析,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都表现出了各自的优势,与此同时也显露出各自的缺陷,并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很多的探讨和争论。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然而国际关系理论毕竟要发展,也迫切需要发展。不同学派之间本不应有天然的鸿沟,对于国际政治的重大发展,谁都难以视而不见,绕过去或简单的否定并不能解决问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国际关系历史和现实的发展,人们努力从理论上加以描述、评价和分析,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都表现出了各自的优势,与此同时也显露出各自的缺陷,并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很多的探讨和争论。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然而国际关系理论毕竟要发展,也迫切需要发展。不同学派之间本不应有天然的鸿沟,对于国际政治的重大发展,谁都难以视而不见,绕过去或简单的否定并不能解决问题。
其他文献
中东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从“中东例外论”到“民主改造论”的变化,表明美国在中东战略上由维持现状转向谋求全面整合与“改造”,力图构筑美国主导下的“中东新秩序”。这既是冷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反映,又是美国的自身利益、国民文化心态、新保守主义势力的抬头等诸因素促动的结果。但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所倡导的“民主化”是建立在“美国化”基础之上,具有强制性和越俎代庖的特点。这不仅使美国“民主改造”中东的目标难以实现,“民主改造”的过程也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
一个时期以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平崛起”这三个词组在关于中国外交和国际问题的文章中出现频率颇高。依笔者愚见,这几个提法的立意虽然不错,但在用典、用词方面都有欠妥的地方。
我读到过也很欣赏“理论岛”的比喻,在此想拿来延伸一下。所谓“理论岛”,顾名思义说的是,国际关系理论内部的不同学派、流派,好比大海中的一个个小岛。国际关系学近年的发展,好比越来越多“理论岛”的崛起,“大”到新旧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制度主义、各种激进主义学说、战略和安全研究、外交与联盟研究等主流学派(新近更有建构主义的闪亮登场),“中”到女权主义、批判理论、生态政治学、后现代主义等由社会学、哲学和文化学等派生出的国关理论子学科,“小”到学习适应理论、多重博弈理论、国际制度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心理个性分析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居主流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群,包含人性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等先后出现的不同分支。这些不同分支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发展,但也引起了现实主义内部的争论与批判。争论的焦点就是应该坚持现实主义的“原教旨”还是应该借鉴其他学派的有益假定。对于这样一场关乎现实主义命运的讨论,中国学者应该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本文在总结现实主义演变的基础上,针对现实主义内部的批判,指出现实主义者应向其他理论流派学习,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借鉴其他理论范式的长处来改造自身,不排除发展动态
唐小松认为,“现实主义……的理念已不能解释现实世界中的许多新现象。相形之下,其他理论范式如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则生机勃勃。在与这些理论的交锋中,现实主义显得非常被动。”这反映出国内学界对当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形势的一种普遍误解。许多人以为,现实主义已经式微,新自由主义也已“归顺”现实主义(即所谓的“新新合流”),只剩下建构主义独占鳌头、炙手可热了。这其实是一幅被歪曲了的图像。
现实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发展得最完善的一种范式,也是迄今为止对国际关系影响最大的一种范式。唐小松博士从理论演变及其内核的角度对现实主义范式做了非常全面、精练、准确的概述,是目前国内理论界对该范式最到位的阐释之一。作者还从现实主义范式自身内部的批判入手,对该范式的内在困境和历史命运做了比较客观的判断。虽然这种判断不乏说服力,但作者似乎对现实主义范式之外部批判的揭示尚嫌不足。毕竟,来自内部的自我批判主要是对违反现实主义核心假定的所谓“变节”行为的否定,而来自外部的他者批判才是对现实主义范式“原教旨”的致命
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现实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冷战期间还一度成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与此同时,其他流派对现实主义的批评也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这种批评更加全面,更加猛烈,有些学者甚至认为,现实主义已经过时了,但事实却是,至今尚未出现一种替代性的理论,其解释范围和解释能力能够取代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依然是理解国际政治最为重要的理论流派,批评者将矛头对准现实主义,恰恰反衬出这一研究传统的重要性。
考察和评估现实主义理论内部诸分支之间的争论是国际学术界最近的理论动向,不少批评者在对各分支之间的概念、假定、结论进行细致考察的基础上认为,现实主义已经成为一个趋于退化和衰败的理论范式。近年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著述很多,比较有影响的辩论主要有:围绕瓦斯克斯(John Vasquez)1997年发表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上的《现实主义范式及其退化与进化的研究纲领》一文,包括沃尔兹在内的几位现实主义者做出了回应;勒格罗(Jeffrey W.Legro)和莫拉弗茨克(Andrew Moravcsik)1
郭树勇博士的主题发言全面梳理了建构主义发展的脉络,对建构主义的学术贡献以及国内外学界的批评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对建构主义2000年以来的学术发展进行了非常有意思的分类。我认为这些工作本身就是对建构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