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钵苗机插技术实现稻作技术更新换代
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水稻钵苗机插技术是水稻生产技术的一次更新换代,具有操作方便、省工省力、机插后伤秧伤根少、返青快、增产效果好等特点。尤其在今年东北稻区低温春涝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该技术育成的秧苗依旧保持良好长势,凸显出明显的防御低温春涝作用。
据项目主持人、水稻所朱德峰研究员介绍,针对传统水稻毯苗机插技术存在的取秧不均、伤秧伤根严重、漏秧率高、插后返青慢等问题,水稻所首创研发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秧苗种在该技术研发的钵形毯状秧盘上,看上去就像秧苗种在了“电脑键盘”上,不仅可以做到定量定位按钵取秧,而且培育出的秧苗综合素质好。
2009年,黑龙江农垦农业局率先引入水稻所研发的水稻钵苗机插技术,在建三江、牡丹江、红兴隆等8个农场开展试验示范,当年就取得喜人的效果。与传统机插技术相比,钵苗机插技术返青提早4~7天,节省育秧及补秧成本30~50元,平均增产达12.4%,亩均增收200元。为进一步完善该技术,水稻所科研人员不断改进,使该技术更趋实用性、适用性,并在垦区得以迅速推广,应用面积从2010年的50多万亩,迅速扩大到今年的1500多万亩,逐步取代了原来的子盘育秧机插技术,被称为机插技术的一次革命。
上海育成甘蓝杂交新品种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主持的科技兴农项目《甘蓝优良雄性不育系的创新和杂交种的配制》通过了专家验收。该课题利用优良不育系与自交系配制的甘蓝新品种“争牛”通过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
目前,该课题组已在江苏如东建立了“争牛”甘蓝品种繁种基地,继续加强对亲本材料的提纯复壮,采用组织培养等方法防止亲本生活力衰退和种性退化,采用DNA指纹图谱技术鉴定制种基地的种子纯度,加快“争牛”甘蓝新品种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农民育出桑葚新品种
据了解,重庆大足区龙水镇复隆村雅美佳湿地公园负责人兼技术人员陶德君自主研发的果桑新品种——“金樯63号”,获国家专利局确认。目前,该品种果桑吸引了30多个国家的订单飞来,“钱”途看好。
据介绍,陶德君充分利用湿地公园得天独厚的优势,投入近百万元自主研发果桑新品种“金樯63号”,经多年培育,具有果大、味甜、产量高等特点。目前,单枝产量一般在300~500颗,最高可达700颗。此外,这种果桑花青素含量也特别高,是普通果桑的6倍。
目前该果桑枝条价格达到400元/千克,单株桑苗价格50元/枝。在今年发展200多亩的基础上,下一步计划发展3000亩果桑产业,以此带动乡村旅游,促进当地6000多农民增收致富,年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
海带优质高产新品栽培测试成功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种质库科研团队和山东省荣成市蜊江水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培育的B013、A040等优质、高产新品系在中科院海洋所——荣成蜊江海洋蔬菜研发基地栽培测试成功。
科研人员通过海带多组合单倍体克隆杂交辅以累代定向选育技术,成功培育出“B013”和“A040”两个优质、高产新品系。其中,品系B013是杂交品系,具有高碘、高褐藻酸钠的特点,4月初每克干藻体平均碘含量达0.31毫克,褐藻胶含量达干重的30%,而且其藻体孢子囊形成时间比传统品种晚2个月,抗高温能力强,可极大延长收割期,淡干海带呈深绿色,品质优良。A040是定向选育的高产品系,具有藻体幅宽的突出性状,目前在荣成桑沟湾中低海区表层水进行筏式养殖,4月初平均藻体宽度达60厘米,平均株鲜重接近2千克,适合鲜菜加工。
江苏农科院研制成功非接触测量猪体温装置
江苏省农科院兽医所近日成功研制出了猪体温无线采集节点装置,不需要直接接触,1秒钟即可测量猪的体温。
据江苏省农科院“生猪体温监测与疫病预警物联网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胡肄农研究员介绍,该装置结构简单,由红外体温传感器、猪体温采集发射器、纽扣状电池等组成,不需要直接接触猪的皮肤,在离猪5厘米范围内就能检测到猪的体温,可精确到±0.2℃,避免了以往水银温度计测肛温的操作麻烦、动物应激强、采集温度偏高以及采集时间比较长等缺點。同时,猪体温无线采集节点装置还可制成耳蜗内置式,自动连续读取猪体温并将数据传入电脑,形成体温曲线,当与正常体温曲线偏差达±0.5℃时,即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对猪进行检查治疗。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植物疾病监测新技术
全球每年由于农作物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00亿美元,但由于农作物疾病的多样性,疾病的检测和防治一直缺乏通用高效的手段和方法。
日前,由我国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合作研制的一种新型生物芯片能成功解决这一难题,这种新型生物芯片可以高效快速地检测农作物上百种植物病毒和类病毒感染。此芯片由留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的尹君博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朱水芳、张永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李世访博士等人的研究团队共同合作研发。
植物病毒检测检疫专家朱水芳博士介绍说:“这种新型生物芯片能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广泛应用。因为生物芯片的高效性和通用性,我们可以检测新出现的农作物病毒和类病毒感染,及时预防疾病。这项成果也可应用在农产品进出口领域,用于预防检疫外来农作物疾病,将极大程度避免经济损失。”
(以上信息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水稻钵苗机插技术是水稻生产技术的一次更新换代,具有操作方便、省工省力、机插后伤秧伤根少、返青快、增产效果好等特点。尤其在今年东北稻区低温春涝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该技术育成的秧苗依旧保持良好长势,凸显出明显的防御低温春涝作用。
据项目主持人、水稻所朱德峰研究员介绍,针对传统水稻毯苗机插技术存在的取秧不均、伤秧伤根严重、漏秧率高、插后返青慢等问题,水稻所首创研发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秧苗种在该技术研发的钵形毯状秧盘上,看上去就像秧苗种在了“电脑键盘”上,不仅可以做到定量定位按钵取秧,而且培育出的秧苗综合素质好。
2009年,黑龙江农垦农业局率先引入水稻所研发的水稻钵苗机插技术,在建三江、牡丹江、红兴隆等8个农场开展试验示范,当年就取得喜人的效果。与传统机插技术相比,钵苗机插技术返青提早4~7天,节省育秧及补秧成本30~50元,平均增产达12.4%,亩均增收200元。为进一步完善该技术,水稻所科研人员不断改进,使该技术更趋实用性、适用性,并在垦区得以迅速推广,应用面积从2010年的50多万亩,迅速扩大到今年的1500多万亩,逐步取代了原来的子盘育秧机插技术,被称为机插技术的一次革命。
上海育成甘蓝杂交新品种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主持的科技兴农项目《甘蓝优良雄性不育系的创新和杂交种的配制》通过了专家验收。该课题利用优良不育系与自交系配制的甘蓝新品种“争牛”通过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
目前,该课题组已在江苏如东建立了“争牛”甘蓝品种繁种基地,继续加强对亲本材料的提纯复壮,采用组织培养等方法防止亲本生活力衰退和种性退化,采用DNA指纹图谱技术鉴定制种基地的种子纯度,加快“争牛”甘蓝新品种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农民育出桑葚新品种
据了解,重庆大足区龙水镇复隆村雅美佳湿地公园负责人兼技术人员陶德君自主研发的果桑新品种——“金樯63号”,获国家专利局确认。目前,该品种果桑吸引了30多个国家的订单飞来,“钱”途看好。
据介绍,陶德君充分利用湿地公园得天独厚的优势,投入近百万元自主研发果桑新品种“金樯63号”,经多年培育,具有果大、味甜、产量高等特点。目前,单枝产量一般在300~500颗,最高可达700颗。此外,这种果桑花青素含量也特别高,是普通果桑的6倍。
目前该果桑枝条价格达到400元/千克,单株桑苗价格50元/枝。在今年发展200多亩的基础上,下一步计划发展3000亩果桑产业,以此带动乡村旅游,促进当地6000多农民增收致富,年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
海带优质高产新品栽培测试成功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种质库科研团队和山东省荣成市蜊江水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培育的B013、A040等优质、高产新品系在中科院海洋所——荣成蜊江海洋蔬菜研发基地栽培测试成功。
科研人员通过海带多组合单倍体克隆杂交辅以累代定向选育技术,成功培育出“B013”和“A040”两个优质、高产新品系。其中,品系B013是杂交品系,具有高碘、高褐藻酸钠的特点,4月初每克干藻体平均碘含量达0.31毫克,褐藻胶含量达干重的30%,而且其藻体孢子囊形成时间比传统品种晚2个月,抗高温能力强,可极大延长收割期,淡干海带呈深绿色,品质优良。A040是定向选育的高产品系,具有藻体幅宽的突出性状,目前在荣成桑沟湾中低海区表层水进行筏式养殖,4月初平均藻体宽度达60厘米,平均株鲜重接近2千克,适合鲜菜加工。
江苏农科院研制成功非接触测量猪体温装置
江苏省农科院兽医所近日成功研制出了猪体温无线采集节点装置,不需要直接接触,1秒钟即可测量猪的体温。
据江苏省农科院“生猪体温监测与疫病预警物联网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胡肄农研究员介绍,该装置结构简单,由红外体温传感器、猪体温采集发射器、纽扣状电池等组成,不需要直接接触猪的皮肤,在离猪5厘米范围内就能检测到猪的体温,可精确到±0.2℃,避免了以往水银温度计测肛温的操作麻烦、动物应激强、采集温度偏高以及采集时间比较长等缺點。同时,猪体温无线采集节点装置还可制成耳蜗内置式,自动连续读取猪体温并将数据传入电脑,形成体温曲线,当与正常体温曲线偏差达±0.5℃时,即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对猪进行检查治疗。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植物疾病监测新技术
全球每年由于农作物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00亿美元,但由于农作物疾病的多样性,疾病的检测和防治一直缺乏通用高效的手段和方法。
日前,由我国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合作研制的一种新型生物芯片能成功解决这一难题,这种新型生物芯片可以高效快速地检测农作物上百种植物病毒和类病毒感染。此芯片由留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的尹君博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朱水芳、张永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李世访博士等人的研究团队共同合作研发。
植物病毒检测检疫专家朱水芳博士介绍说:“这种新型生物芯片能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广泛应用。因为生物芯片的高效性和通用性,我们可以检测新出现的农作物病毒和类病毒感染,及时预防疾病。这项成果也可应用在农产品进出口领域,用于预防检疫外来农作物疾病,将极大程度避免经济损失。”
(以上信息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