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一种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发展的目的性、前瞻性、整体性、持续性、开放性和公平性,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功能的再认识,对新建高校的教学发展颇有启发意义。新建高校的教学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必须树立人的本位意识,立足于师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目的是达到教学的全面、协调发展,应具有整体观念和持续性,不能急功近利,必须顾及对他人、对后续教学的影响。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即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最基础性工作。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国家高等教育总目标在学校的具体体现,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一般地,每所高校都应该确立不同于其它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微观角度来说高校内不同的专业还应确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公办普通高校尤其是名牌公办大学的办学往往定位于培养基础宽厚、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较强、有一定发展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即着重培养通才;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通常定位在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能够面向基层,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新建高校到底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必须加以明确与确定。
二、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从广义的概念来理解,高校教学的投入包括招收比较理想的学生、建立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具备一定的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基本设施。其中,教学经费的投入是关键。教育部在诸多文件与规定中,对新建高校的招生、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与设施的建设做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就是为了从管理的角度,对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加以约束和保证。在招生方面,新建高校应致力于稳定生源和提高生源质量。师资构成上,做到数量有保障、质量逐渐提高,尤其要招聘一部分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界、司法界、新闻界高级从业人员,建立一只“双师型”教师队伍。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要舍得投入,善于公关,力保能够在校内开设相关实验课程,每一个专业尤其是文科类专业至少建立1个(所)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在经费的投入上,新建高校必须调整思路,今后经费的运作应向支持日常教学活动方面倾斜。同时,还必须打破各专业学科间的屏障,各教学单位要树立全局观念,所有教学资源人人都有权享用,具有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相关课程的意识和能力,避免重走原有高校各教学单位画地为牢、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的老路。
三、规范教学活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首先,新建高校必须瞄准社会需求,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灵活设置专业,淡化专业意识、强化专业方向。其次,建立新型的教学体系,在最大限度地利用申办高校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优化整合人才培养结构,修订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使各教学环节中的教与学活动与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这之中,最关键的是课程体系的优化,可考虑建立一至两年的全校教学平台,基础课程完全打通。专业课应建立相应的课程群,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上多下功夫。再次,通过设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科学比例,教学内容方法和学生成绩评定的改革,弹性学制、创新学分、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管理举措的实施,使学生逐步具备宽口径、基础扎实的知识结构与“特长”或“潜力+特长”的素质和能力。最后,在教学管理的层面上,规模较大的新建高校应建立校、院两级管理格局,校级教学管理部门以宏观管理为主;院级教学管理部门应改变过去多做少思的工作传统,多开动脑筋,把工作水准提高到应有的层次。
四、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自身教学特色
教学质量在新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新建高校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借助于不同教学质量保障机构所开展的工作才能得以发挥作用,在制度的层面上才会更加有效。通过设置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制订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使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投入、教学过程、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等教学质量保障要素形成有机整体,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高效运转的机制,从而确保学校各项教学活动运转有效,形成自身教学特色,达到培养人才、提高学校声誉和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五、坚持教学创新,走跨越式教学发展之路
教学是一项科学、严谨的事业,教学发展不能仅靠拍脑壳行事,必须遵循教学规律,一切办学的设想都应经过严格的论证和检验,取得有益经验后才能大面积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新建高校的大发展就是我国高教改革试验大面积的展开。新建高校教学的发展必须以大胆创新的勇气,走超常规发展之路。近几年来,新建高校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些经验可资借鉴,比如有不少学校的基建按校园总规图纸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完成了,自有教师队伍在不长的时间内也成倍增长。具体到某项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可考虑先在某个教学单位或某个专业进行试点,确定适当的目标,按照科学的程序,努力为之,有所突破,取得成熟经验后再在全校推而广之。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即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最基础性工作。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国家高等教育总目标在学校的具体体现,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一般地,每所高校都应该确立不同于其它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微观角度来说高校内不同的专业还应确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公办普通高校尤其是名牌公办大学的办学往往定位于培养基础宽厚、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较强、有一定发展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即着重培养通才;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通常定位在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能够面向基层,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新建高校到底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必须加以明确与确定。
二、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从广义的概念来理解,高校教学的投入包括招收比较理想的学生、建立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具备一定的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基本设施。其中,教学经费的投入是关键。教育部在诸多文件与规定中,对新建高校的招生、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与设施的建设做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就是为了从管理的角度,对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加以约束和保证。在招生方面,新建高校应致力于稳定生源和提高生源质量。师资构成上,做到数量有保障、质量逐渐提高,尤其要招聘一部分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界、司法界、新闻界高级从业人员,建立一只“双师型”教师队伍。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要舍得投入,善于公关,力保能够在校内开设相关实验课程,每一个专业尤其是文科类专业至少建立1个(所)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在经费的投入上,新建高校必须调整思路,今后经费的运作应向支持日常教学活动方面倾斜。同时,还必须打破各专业学科间的屏障,各教学单位要树立全局观念,所有教学资源人人都有权享用,具有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相关课程的意识和能力,避免重走原有高校各教学单位画地为牢、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的老路。
三、规范教学活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首先,新建高校必须瞄准社会需求,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灵活设置专业,淡化专业意识、强化专业方向。其次,建立新型的教学体系,在最大限度地利用申办高校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优化整合人才培养结构,修订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使各教学环节中的教与学活动与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这之中,最关键的是课程体系的优化,可考虑建立一至两年的全校教学平台,基础课程完全打通。专业课应建立相应的课程群,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上多下功夫。再次,通过设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科学比例,教学内容方法和学生成绩评定的改革,弹性学制、创新学分、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管理举措的实施,使学生逐步具备宽口径、基础扎实的知识结构与“特长”或“潜力+特长”的素质和能力。最后,在教学管理的层面上,规模较大的新建高校应建立校、院两级管理格局,校级教学管理部门以宏观管理为主;院级教学管理部门应改变过去多做少思的工作传统,多开动脑筋,把工作水准提高到应有的层次。
四、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自身教学特色
教学质量在新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新建高校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借助于不同教学质量保障机构所开展的工作才能得以发挥作用,在制度的层面上才会更加有效。通过设置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制订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使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投入、教学过程、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等教学质量保障要素形成有机整体,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高效运转的机制,从而确保学校各项教学活动运转有效,形成自身教学特色,达到培养人才、提高学校声誉和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五、坚持教学创新,走跨越式教学发展之路
教学是一项科学、严谨的事业,教学发展不能仅靠拍脑壳行事,必须遵循教学规律,一切办学的设想都应经过严格的论证和检验,取得有益经验后才能大面积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新建高校的大发展就是我国高教改革试验大面积的展开。新建高校教学的发展必须以大胆创新的勇气,走超常规发展之路。近几年来,新建高校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些经验可资借鉴,比如有不少学校的基建按校园总规图纸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完成了,自有教师队伍在不长的时间内也成倍增长。具体到某项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可考虑先在某个教学单位或某个专业进行试点,确定适当的目标,按照科学的程序,努力为之,有所突破,取得成熟经验后再在全校推而广之。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