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地质勘查业已经发展较为成熟。本文首先对地质勘查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矿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地质;勘查;发展
Abstract: nowadays, our country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KanZhaYe more matur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y KanZhaYe analysis, th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ing industry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finally proposes some measure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Keyword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一、发展现状分析
1.1行业规模
全国注册登记地质勘查资质证书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到2011年年底共有2068个,全国有总人数超过112.90万名职工从事于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地勘单位(以下简称“地勘单位”)。其中:69.08万名在职职工,49.92万名离退休人员。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1:0.78。在职职工中,36.08%为地质勘查人员约22.76万人;11.02%的为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约6.95万人;14.63%的为矿业开发人员约9.23万人;剩余38.27%的其他人员约为24.14万人。地质勘查人员中,63.27%的为技术人员约有14.40万人。其中,66.88%的技术人员总数为中高级技术人员,约9.63万名,占所有地质勘查人员的42.31%。
2011年,全国地勘单位总资产为3826.46亿元,其中,专用仪器设备净值95.38亿元,占总资产的2.49%。总负债为1363.97亿元。
1.2资质构成
截至2011年底,2068个企业和事业单位取得全国注册登记地质勘查资质证书:有853个单位取得1项以上甲级资质,约占43.50%;382个单位取得1项以上乙级资质,比例为19.48%;有726个单位取得1项以上丙级资质,约为37.02%。
上述资质单位中,共核定13个勘查专业资质类别的甲、乙、丙级资质5758个。其中:甲级、乙级、丙级资质各有1646个、1788个、2324个,它们的占有比例分别为28.59%、31.05%、40.36%。
1.3收支结构组成
2011年,全国地勘单位共实现总收入1303.87亿元。其中332.52亿元地质勘查业收入,约占25.51%;22.63亿元矿业权转让收入,约占1.7 4%;364.73亿元矿产开发收入,约占27.97%;272.43亿元工程勘察施工收入,约占20.89%;311.56亿元其他收入,约占23.89%。在地勘业收入中,41.02亿元中央财政地质勘探费,约占12.34%,119.64亿元地方财政地质勘探费,约占35.98%,37.76亿元中央财政地质专项拨款,约占11.36%,30.94亿元地方财政地质专项拨款,约占9.30%,103.16亿元矿产勘查劳务收入,约占31.02%
二、我国矿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发展速度惊人。我国矿业快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大幅增长, 带动供应随之增长,其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原材料保障的同时, 资源回收率低、资源高消耗、日渐短缺和矿产对外依存度高等一些问题日益严峻。有关研究表明在我国有各类型金属矿山10618座,大多始建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经半个世纪的开采,老化的矿山近10000座,超出原设计的服务年限10年以上的矿山则比例高达8000座。许多矿山资源枯竭,造成保有储量严重不足,企业生产陷入困境。按我国目前的保有储量,估计到2010年一半左右的有色金属矿山将因资源枯竭而关闭;到2020年能维持生产的矿山将不足20%。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资源供应的日渐枯竭加剧了其与急剧增长的矿产需求之间的矛盾。当务之急是,做到如何缓解这个矛盾。在全国开展危机矿山项目的同时,更需要大力加强矿产合理勘查与开发,重点研究矿业循环经济科学技术方法,进而实现矿产资源的再发现,再利用,减量化,再回收和再复垦等绿色矿山建设目标,增进矿业可持续的稳固发展。
三、方法措施探讨
1、加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涉及多个部门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建议中央和地方应继续给予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大力支持, 进一步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困难地勘单位,促进地勘队伍平衡协调发展。同时,国有地勘单位应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以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2、免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为确保社会稳定,免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建议实行地勘单位下岗职工提前退休政策,让大龄下岗职工提前退休,以解决地勘单位下岗职工多、年龄偏大、文化技能低、再就业安置难度大等问题,。
3、确保对国有地勘单位的支持力度。基本建设预算投资政策落实到位,帮助因基地建设、设备更新等欠账过多的国有地勘单位解决问题。
4、改革地勘單位收益分配。建议其收益分配向地勘单位倾斜,中央地质勘查基金、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安排的勘查项目,如发现有价值的矿产地,允许将大部分转为承担单位的国有资本金, 推进地质勘查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商业性地质工作。
5、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要建立健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鼓励在职职工参加继续教育,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地质勘查单位科技人才结构;以科技攻关项目和地质勘查为依托,着重培养科技领域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提高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待遇,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逐步建立技术、管理、知识三要素参与的地质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新机制,为加强和稳定地质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环境;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及各种优惠政策, 按贡献大小对取得重要成果的科技人员相应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6、加强对地质勘查单位的指导和管理。引导各类地质勘查单位和企业开展合法地质勘查活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与勘查作业质量。依据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行业准入。认真做好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的核定和监督管理,严格核实地质勘查单位的人员、资产、设备和管理水平,确保地质勘查单位的勘查资质类别与核定的等级相符。
7、发挥学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开展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经验交流活动,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注重发挥地质勘查行业学会、协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开展地质勘查技术方法、和理论的咨询、培训等活动。
结束语
即将进入21世纪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适应新时代的资源供需全球化,还要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加大宏观政策调控等措施,更应强调智能化以及人才创新,凭借科技创新,深化认识矿产勘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并开发的新“认知”,以探寻和达到勘查与开发适应新世纪矿业需求的国家目标。
参考文献:
[1] 裴荣富,梅燕雄,李进文. 固体矿产合理勘查开发与矿业可持续发展[J]. 中国钨业, 2005,(02) .
[2] 裴荣富,梅燕雄. 矿产勘查的双控论与合理域模型[J]. 矿床地质, 2001,(04) .
[3] 唐韩英,刘程,刘栩. 我国矿业循环经济的现状与发展[J].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9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地质;勘查;发展
Abstract: nowadays, our country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KanZhaYe more matur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y KanZhaYe analysis, th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ing industry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finally proposes some measure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Keyword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一、发展现状分析
1.1行业规模
全国注册登记地质勘查资质证书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到2011年年底共有2068个,全国有总人数超过112.90万名职工从事于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地勘单位(以下简称“地勘单位”)。其中:69.08万名在职职工,49.92万名离退休人员。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1:0.78。在职职工中,36.08%为地质勘查人员约22.76万人;11.02%的为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约6.95万人;14.63%的为矿业开发人员约9.23万人;剩余38.27%的其他人员约为24.14万人。地质勘查人员中,63.27%的为技术人员约有14.40万人。其中,66.88%的技术人员总数为中高级技术人员,约9.63万名,占所有地质勘查人员的42.31%。
2011年,全国地勘单位总资产为3826.46亿元,其中,专用仪器设备净值95.38亿元,占总资产的2.49%。总负债为1363.97亿元。
1.2资质构成
截至2011年底,2068个企业和事业单位取得全国注册登记地质勘查资质证书:有853个单位取得1项以上甲级资质,约占43.50%;382个单位取得1项以上乙级资质,比例为19.48%;有726个单位取得1项以上丙级资质,约为37.02%。
上述资质单位中,共核定13个勘查专业资质类别的甲、乙、丙级资质5758个。其中:甲级、乙级、丙级资质各有1646个、1788个、2324个,它们的占有比例分别为28.59%、31.05%、40.36%。
1.3收支结构组成
2011年,全国地勘单位共实现总收入1303.87亿元。其中332.52亿元地质勘查业收入,约占25.51%;22.63亿元矿业权转让收入,约占1.7 4%;364.73亿元矿产开发收入,约占27.97%;272.43亿元工程勘察施工收入,约占20.89%;311.56亿元其他收入,约占23.89%。在地勘业收入中,41.02亿元中央财政地质勘探费,约占12.34%,119.64亿元地方财政地质勘探费,约占35.98%,37.76亿元中央财政地质专项拨款,约占11.36%,30.94亿元地方财政地质专项拨款,约占9.30%,103.16亿元矿产勘查劳务收入,约占31.02%
二、我国矿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发展速度惊人。我国矿业快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大幅增长, 带动供应随之增长,其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原材料保障的同时, 资源回收率低、资源高消耗、日渐短缺和矿产对外依存度高等一些问题日益严峻。有关研究表明在我国有各类型金属矿山10618座,大多始建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经半个世纪的开采,老化的矿山近10000座,超出原设计的服务年限10年以上的矿山则比例高达8000座。许多矿山资源枯竭,造成保有储量严重不足,企业生产陷入困境。按我国目前的保有储量,估计到2010年一半左右的有色金属矿山将因资源枯竭而关闭;到2020年能维持生产的矿山将不足20%。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资源供应的日渐枯竭加剧了其与急剧增长的矿产需求之间的矛盾。当务之急是,做到如何缓解这个矛盾。在全国开展危机矿山项目的同时,更需要大力加强矿产合理勘查与开发,重点研究矿业循环经济科学技术方法,进而实现矿产资源的再发现,再利用,减量化,再回收和再复垦等绿色矿山建设目标,增进矿业可持续的稳固发展。
三、方法措施探讨
1、加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涉及多个部门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建议中央和地方应继续给予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大力支持, 进一步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困难地勘单位,促进地勘队伍平衡协调发展。同时,国有地勘单位应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以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2、免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为确保社会稳定,免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建议实行地勘单位下岗职工提前退休政策,让大龄下岗职工提前退休,以解决地勘单位下岗职工多、年龄偏大、文化技能低、再就业安置难度大等问题,。
3、确保对国有地勘单位的支持力度。基本建设预算投资政策落实到位,帮助因基地建设、设备更新等欠账过多的国有地勘单位解决问题。
4、改革地勘單位收益分配。建议其收益分配向地勘单位倾斜,中央地质勘查基金、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安排的勘查项目,如发现有价值的矿产地,允许将大部分转为承担单位的国有资本金, 推进地质勘查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商业性地质工作。
5、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要建立健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鼓励在职职工参加继续教育,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地质勘查单位科技人才结构;以科技攻关项目和地质勘查为依托,着重培养科技领域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提高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待遇,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逐步建立技术、管理、知识三要素参与的地质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新机制,为加强和稳定地质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环境;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及各种优惠政策, 按贡献大小对取得重要成果的科技人员相应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6、加强对地质勘查单位的指导和管理。引导各类地质勘查单位和企业开展合法地质勘查活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与勘查作业质量。依据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行业准入。认真做好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的核定和监督管理,严格核实地质勘查单位的人员、资产、设备和管理水平,确保地质勘查单位的勘查资质类别与核定的等级相符。
7、发挥学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开展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经验交流活动,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注重发挥地质勘查行业学会、协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开展地质勘查技术方法、和理论的咨询、培训等活动。
结束语
即将进入21世纪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适应新时代的资源供需全球化,还要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加大宏观政策调控等措施,更应强调智能化以及人才创新,凭借科技创新,深化认识矿产勘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并开发的新“认知”,以探寻和达到勘查与开发适应新世纪矿业需求的国家目标。
参考文献:
[1] 裴荣富,梅燕雄,李进文. 固体矿产合理勘查开发与矿业可持续发展[J]. 中国钨业, 2005,(02) .
[2] 裴荣富,梅燕雄. 矿产勘查的双控论与合理域模型[J]. 矿床地质, 2001,(04) .
[3] 唐韩英,刘程,刘栩. 我国矿业循环经济的现状与发展[J].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9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