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与体感诱发电位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shuity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指标与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MN-SLSEP)参数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行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成年颈椎管内肿瘤患者22例(试验组),另外选择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年龄与试验组完全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2例作为对照组。2组受试者在术前3 d及术后1个月均行颈髓磁共振DTI扫描及MN-SLSEP检测。将颈髓分成肿瘤头区、肿瘤区及肿瘤尾区,并计算这3个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通过弥散张量示踪技术(DTT)重建颈髓纤维束并观察其完整性。根据试验组患者N9~N20峰间潜伏期是否延长分为N9~N20峰间潜伏期延长组和N9~N20峰间潜伏期正常组,比较3组颈髓不同区域FA值的大小。

结果

试验组患者肿瘤全切除19例(86.4%),次全切除3例(13.6%),后者包括神经纤维脂肪瘤2例和髓内神经鞘瘤1例;术后1个月时脊髓功能改善17例(77.3%),无改善5例(22.7%)。试验组患者术前N9~N20峰间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试验组患者颈髓纤维束的形态分为完整型和中断型,颈髓纤维束中断型患者N9~N20峰间潜伏期延长率(75.0%)明显高于颈髓纤维束完整型患者(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9~N20峰间潜伏期延长组、N9~N20峰间潜伏期正常组、对照组肿瘤头区、肿瘤区及肿瘤尾区3个区域的FA值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TI指标与MN-SLSEP参数存在明显的关联性。颈髓DTI能通过定量参数值和纤维束形态的变化,敏感、直观地反映出神经电生理的变化,可作为颈椎管内肿瘤的重要诊断工具。

其他文献
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是快速眼动(REM)睡眠期出现的以肌张力缺失并伴有与噩梦相关的复杂运动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RBD与PD密切相关,伴RBD的PD患者发病机制可能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缺陷及脑干核团如蓝斑/蓝斑下区复合体等有关。此部分患者出现率高,非运动症状更重,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损害更突出,除积极干预PD外,应给予RBD患者针对性的预防损伤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是成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而炎症反应在其病理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小胶质细胞被激活,继而在脑内引发了一场以免疫细胞为主的炎性风暴。在这些免疫细胞中,单核细胞起了重要作用。单核细胞在缺血脑组织中可分化成具有潜在吞噬功能的细胞,即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起初,这些细胞的存在被认为是炎症反应加剧的标志,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些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中扮演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与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自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日照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脑卒中患者203例。根据CT/MRI扫描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125例和出血性脑卒中78例,并同期入选在该院查体的健康人群66例。对所有受试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所有数据并比较3组受试者夜间血压下降率(BPF)、血压晨峰(MBPS
目的验证国产神经外科医疗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Remebot实施无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立体定向及脑功能性疾病诊治中心自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3例诊断相对困难的颅内病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机器人手术组(n=6)和框架立体定向组(n=7),其中机器人手术组患者采用头部粘贴标志点方法进行定位,框架立体定向组患者采用头部安装定位框架方法进行定位,且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渐进性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出现肌肉的无力萎缩、言语和吞咽功能障碍,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多样,进程复杂多变,早期诊断存在困难。目前ALS的诊断主要基于肌电图(EMG)检查和临床表现,但EMG存在有创、不能同时检查多个部位等缺点。本文将围绕ALS诊断中的另一种辅助方法—高频超声检查在ALS诊断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颅内非鞍区肿瘤患者术前腺垂体功能低下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自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3例颅内非鞍区肿瘤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术前血清中垂体基础激素测定结果,对研究对象的腺垂体功能进行判断。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继发癫痫病史、病程、肿瘤影像学占位效应、肿瘤部位、颅内压(ICP)、脑脊液成分含量等因素与术前腺垂体功能
脑干结核系脑干结构区曾经或现在正发生结核杆菌感染,发病罕见,集中于贫困区、免疫力底下人口群,诊断困难且临床易误诊,治疗棘手,致残率与致死率高,预后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近年来,随着临床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脑干结核的报告逐渐增多。为进一步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可行性诊断及治疗、预后和预防,有必要对其诊治研究进展进行了解。现围绕上述内容综述如下。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VE)急性期症状性痫性发作(AESS)演变为脑炎后癫痫(PEE)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于南京脑科医院就诊的76例AESS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PEE发生率,并以PEE是否发生为终点事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影响AESS患者演变为PEE的因素。结果76例AESS患者有29例演变为PEE,发生率38.2%。多因素Logisti
目的探讨HT22神经元高尔基体的碎裂与小分子GTP结合蛋白-30(Rab30)表达变化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将体外常规培养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分为对照组、毒胡萝卜素处理3 h组和毒胡萝卜素处理5 h组。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高尔基体的形态及Rab30的定位;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Rab30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Rab30、顺式高尔基体基质蛋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