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佛教给予中国文化在思想上有两大有益补充,一是中华文化注入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基因,二是给中华文化增添和谐元素。近代以来中国战乱纷飞,佛教也在适时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在当今社会,佛教文化给予社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未来佛教的发展将是多元化的,佛教文化在新的时代也会焕发新的光彩。
一、历史:佛教是对中华文化的有益补充
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至宋代以后,三教合流已成大势,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初期受儒家的排斥,与道教激烈而漫长的辩论,到最后的三教合流,佛教的角色总体是平和的。面对儒、道二家的非难,佛教从不主动出击发难,而是以其宏大的思想体系加以包容,并最终促成了与儒道这两种本土思想的融合。沒有佛教的介入调和,很难想象孔孟、黄老这两种互相非难已久的学说可以融合起来。
笔者认为,佛教给予中国文化在思想上有两大有益补充——
1.佛教带给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基因
佛教从东汉初年正式传入中国,一直到西晋,总体来说,一直处于民间缓慢的发展态势。对于中国人来说,首先碍于夷夏之防而对其排斥。再者佛法义理宏大,而初期经典翻译质量有限,国人难以知其奥义。西晋末年五胡乱华的时代,不仅有中国各民族的一次大融合,传统思想也得以重新洗牌。
在野蛮蹂躏文明的现实面前,来源于“狄夷”的佛教,被出身“狄夷”的五胡君主所接受并推广,成为可能事情。从这个时候起,牢不可破的夷夏观念被打破了。既然天子都可以是胡人,那么胡人的思想也似乎可以接受了。可以说,佛教的大规模弘传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正式接受外来的思想文化,佛教给中华文化注入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基因,这也成就了后来的隋唐盛世。
2.佛教给中华文化增添和谐元素
当中原丧乱之时,满怀慈悲济世之心的西域僧人佛图澄,用智慧和神通折服了残暴的后赵石氏君主,进而循循教以因果,频频制止滥杀。从此佛法得到了君主的正式支持,得以大规模在中国弘传,杀戮因而得以减少。从这时起,“因果报应”进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即使君主要行杀戮,也不能像以往那样肆无忌惮,这大大减轻了人民的痛苦。同时,佛教也将行善利人、广种福田的思想深深的植根于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心中。佛教作为一种具有慈悲精神的宗教,在五华乱华那个动乱的时代,对广大人民的精神慰藉是巨大的。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倚靠,从佛教传入中国起,佛教界一直遵循慈悲济世的菩萨行传统:收敛尸骨、赈济灾民、施医赠药的事例,在古代高僧传记中比比皆是。追求和平,播种幸福,这是佛教给予中华文化的第二个有益的成分。
二、近代:中国佛教界一直积极应对社会变革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又重新打开。一大批有识之士开始放眼世界,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而其思想上的启蒙是与佛教有关的。不论是最先放眼看世界的魏源、林则徐,还是主导戊戌变法的梁启超、谭嗣同都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涌现出栖云、宗仰这样的参加革命的僧人。其中代表性的人物,即是曾经做过曾国藩幕僚的杨文会。他开创的学佛风气,直接影响到了中国近代一大批思想家、学者和高僧,如释太虚、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欧阳渐等。
与此同时,一大批佛教界人士开始了复兴和改革的探索,佛教僧众开始出国留学乃至开办佛学院,由此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直接导致民国期间佛教兴盛的局面。众多僧人、居士都在探求一条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让佛教与时俱进,发扬光大的道路,进而开启了人间佛教思潮的滥觞。
由此可见,每当中国社会出现大的变革时,佛教界的反应是相当及时甚至是超前的。
三、当代:佛教是中国文化弘传的主要力量
文革结束,当大陆思想界逐步解开意识形态的桎梏时,佛教就积极抓住机遇开始复兴,在以赵朴初为代表的老一辈人士的辛勤努力和海外信众的大力支持下,大陆佛教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待到十七大时国家层面提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强调软实力的时候,大陆佛教休养生息已经将近三十年了。
当今大陆社会有一大批热心人士在弘扬传统文化,其中不乏佛教徒,这个现象也体现出佛教跟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了。儒家文化与佛家文化,向来都有相互借鉴,博采众长的传统。以往有儒家思想作为基础,佛教可以较好的传播。
另外,中国佛教虽然起始于异域,时至今日却几乎具备所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
四、未来:人间佛教能够担当重任
历史进入21世纪,未来要求人类具有更高的智慧和更强的定力。多样性和互通性的未来时代更加提倡的文化特质就是兼容并包,灵活不拘和以人为本。这种文化趋势给予人间佛教绝妙的发展舞台。在我看来,人间佛教将给世间三种力量——信仰的力量,修行的力量,行善的力量去平衡社会发展中的缺失。在新的时代,人间佛教更应当以一种文化渗透的方式去结合生活。人们离不开生活,也就离不开佛教文化的熏陶。
过去受制于社会形态和发达程度,佛教修行更是寂静的自修自证的过程,而到了现代可以说,俗世变成了最好的修炼道场,事业的广泛灵活程度也是鉴证修行境界的重要标尺。衡量佛法是否真正发挥作用,普通民众的口碑将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些转变只有在未来社会的环境下才是可能,在人间借事炼心的修行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是这么高难度的挑战。
五、结语
《金刚经》云:如来说佛法,既非佛法,是名佛法。原本就没有一个法,名字叫做佛法,法不孤起,必仗缘生,在未来,佛教也只有人间化、生活化、大众化、现代化、国际化,才能不断应对科技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这一切都有赖于致力弘扬佛法乃至中华文化的人士们继续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刘懿凤(1988-),女,汉,籍贯(省、市):山东,学历:博士在读。
参考文献:
[1]裴蕾.以中华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J].中国民族博览,2016,(第9期)。
[2]缪方明,徐颖.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人间佛教建设之思[J].广西社会科学,2016,(第5期)。【关键词】佛教文化;中华文化;人间佛教
一、历史:佛教是对中华文化的有益补充
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至宋代以后,三教合流已成大势,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初期受儒家的排斥,与道教激烈而漫长的辩论,到最后的三教合流,佛教的角色总体是平和的。面对儒、道二家的非难,佛教从不主动出击发难,而是以其宏大的思想体系加以包容,并最终促成了与儒道这两种本土思想的融合。沒有佛教的介入调和,很难想象孔孟、黄老这两种互相非难已久的学说可以融合起来。
笔者认为,佛教给予中国文化在思想上有两大有益补充——
1.佛教带给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基因
佛教从东汉初年正式传入中国,一直到西晋,总体来说,一直处于民间缓慢的发展态势。对于中国人来说,首先碍于夷夏之防而对其排斥。再者佛法义理宏大,而初期经典翻译质量有限,国人难以知其奥义。西晋末年五胡乱华的时代,不仅有中国各民族的一次大融合,传统思想也得以重新洗牌。
在野蛮蹂躏文明的现实面前,来源于“狄夷”的佛教,被出身“狄夷”的五胡君主所接受并推广,成为可能事情。从这个时候起,牢不可破的夷夏观念被打破了。既然天子都可以是胡人,那么胡人的思想也似乎可以接受了。可以说,佛教的大规模弘传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正式接受外来的思想文化,佛教给中华文化注入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基因,这也成就了后来的隋唐盛世。
2.佛教给中华文化增添和谐元素
当中原丧乱之时,满怀慈悲济世之心的西域僧人佛图澄,用智慧和神通折服了残暴的后赵石氏君主,进而循循教以因果,频频制止滥杀。从此佛法得到了君主的正式支持,得以大规模在中国弘传,杀戮因而得以减少。从这时起,“因果报应”进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即使君主要行杀戮,也不能像以往那样肆无忌惮,这大大减轻了人民的痛苦。同时,佛教也将行善利人、广种福田的思想深深的植根于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心中。佛教作为一种具有慈悲精神的宗教,在五华乱华那个动乱的时代,对广大人民的精神慰藉是巨大的。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倚靠,从佛教传入中国起,佛教界一直遵循慈悲济世的菩萨行传统:收敛尸骨、赈济灾民、施医赠药的事例,在古代高僧传记中比比皆是。追求和平,播种幸福,这是佛教给予中华文化的第二个有益的成分。
二、近代:中国佛教界一直积极应对社会变革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又重新打开。一大批有识之士开始放眼世界,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而其思想上的启蒙是与佛教有关的。不论是最先放眼看世界的魏源、林则徐,还是主导戊戌变法的梁启超、谭嗣同都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涌现出栖云、宗仰这样的参加革命的僧人。其中代表性的人物,即是曾经做过曾国藩幕僚的杨文会。他开创的学佛风气,直接影响到了中国近代一大批思想家、学者和高僧,如释太虚、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欧阳渐等。
与此同时,一大批佛教界人士开始了复兴和改革的探索,佛教僧众开始出国留学乃至开办佛学院,由此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直接导致民国期间佛教兴盛的局面。众多僧人、居士都在探求一条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让佛教与时俱进,发扬光大的道路,进而开启了人间佛教思潮的滥觞。
由此可见,每当中国社会出现大的变革时,佛教界的反应是相当及时甚至是超前的。
三、当代:佛教是中国文化弘传的主要力量
文革结束,当大陆思想界逐步解开意识形态的桎梏时,佛教就积极抓住机遇开始复兴,在以赵朴初为代表的老一辈人士的辛勤努力和海外信众的大力支持下,大陆佛教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待到十七大时国家层面提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强调软实力的时候,大陆佛教休养生息已经将近三十年了。
当今大陆社会有一大批热心人士在弘扬传统文化,其中不乏佛教徒,这个现象也体现出佛教跟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了。儒家文化与佛家文化,向来都有相互借鉴,博采众长的传统。以往有儒家思想作为基础,佛教可以较好的传播。
另外,中国佛教虽然起始于异域,时至今日却几乎具备所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
四、未来:人间佛教能够担当重任
历史进入21世纪,未来要求人类具有更高的智慧和更强的定力。多样性和互通性的未来时代更加提倡的文化特质就是兼容并包,灵活不拘和以人为本。这种文化趋势给予人间佛教绝妙的发展舞台。在我看来,人间佛教将给世间三种力量——信仰的力量,修行的力量,行善的力量去平衡社会发展中的缺失。在新的时代,人间佛教更应当以一种文化渗透的方式去结合生活。人们离不开生活,也就离不开佛教文化的熏陶。
过去受制于社会形态和发达程度,佛教修行更是寂静的自修自证的过程,而到了现代可以说,俗世变成了最好的修炼道场,事业的广泛灵活程度也是鉴证修行境界的重要标尺。衡量佛法是否真正发挥作用,普通民众的口碑将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些转变只有在未来社会的环境下才是可能,在人间借事炼心的修行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是这么高难度的挑战。
五、结语
《金刚经》云:如来说佛法,既非佛法,是名佛法。原本就没有一个法,名字叫做佛法,法不孤起,必仗缘生,在未来,佛教也只有人间化、生活化、大众化、现代化、国际化,才能不断应对科技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这一切都有赖于致力弘扬佛法乃至中华文化的人士们继续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刘懿凤(1988-),女,汉,籍贯(省、市):山东,学历:博士在读。
参考文献:
[1]裴蕾.以中华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J].中国民族博览,2016,(第9期)。
[2]缪方明,徐颖.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人间佛教建设之思[J].广西社会科学,2016,(第5期)。【关键词】佛教文化;中华文化;人间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