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意味着,一个有农民工经历的村党组织书记,有可能进入干部序列,还能直升副科级岗位。用当地基层干部的话来说,“这让宜宾市的160万农民工有了‘盼头’”。在宜宾市委组织部发出公告后,全市报考者达100多人,最终选拔出了9名优秀农民工。
当村干部8年,陈其均原以为事业已经到了天花板。再往上升,没指望了。但一场人事制度的创新,让他走上了副科级领导岗位。
不拘一格选人才
作为四川省劳务输出输入大市,宜宾市农民工转移就业常年保持在160万左右。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人才匮乏,同时还带来了农村基层干部难选能人的问题。
“部分农民工既具有专业技能,也有创业经验和管理能力,但传统的人才选拔机制使他们在学历和年龄上不具备竞争条件,甚至达不到‘准入门槛’,这很可惜。”宜宾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未未说。
在外界看来,农民工与乡镇领导干部八竿子打不着,能否在两者间架上“立交桥”,打通农民工参与政治的渠道,成为宜宾市创新农民工党建工程思考的重点。
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今年以来,宜宾市不仅专门从农民工群体中定向招聘35名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面向优秀返乡农民工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
对于陈其均等人来说,一个“转变身份”的机会悄然而至。4月23日,宜宾市委组织部发布公告,面向优秀农民工公开选拔10名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与公务员考试相比,这次考试降低了年龄门槛,不作专业限制,限定了农村户籍和外出务工时间。
据了解,作为一项创新举措,这样的方式在宜宾市尚属首次,在四川省也并不多见。
“让这些缺乏体制经验的人进体制,干不好工作咋办?”“规定‘外出务工不少于1年’,又要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农民工’是不是一个噱头?”“年龄在40岁以下,学历要求大专以上,还要求农村户籍,有多少人符合条件?”……公告发布之初,引发了诸如此类的质疑。
事实上,这项举措并非“拍脑袋”决定的。宜宾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周功林介绍,这项工作的开展,是多方政策研判、征求意见的结果。从区县层面来看,早在今年3月,宜宾各区县就已经对辖区内符合报考条件的人数进行了摸底。市里通过各区县的摸底预判,结合考录名额,最终确定每个区县拿出1个副科级领导岗位进行招录。
160万农民工有了“盼头”
这意味着,一个有农民工经历的村党组织书记,有可能进入干部序列,还能直升副科级岗位。用当地基层干部的话来说,“这让宜宾市的160万农民工有了‘盼头’”。在宜宾市委组织部发出公告后,全市报考者达100多人,经严格审核,83人进入笔试,最终选拔出了9名优秀农民工。
在本次参考的农民工中,陈其均算比较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在任村干部的8年里,陳其均当过文书,做过计生专员,又被抽调到乡镇的扶贫办、经发办、征地拆迁办工作过。靠着平时积累,他在筠连县同批参考的8人中拔得头筹。
与陈其均不同,整场考试下来,屏山县大乘镇大田村的90后村支书田治华并没有太大把握。他说:“当时就是抱着搏一搏的心态。毕竟不会公文写作,更谈不上什么答题技巧。”
在福建某部退伍后,田治华留在了当地工作。一次回乡,他发现村子与几年前并无二致。为改变村子的状况,田治华决定留下来当村支书,“这是一种家乡情结吧。当村支书的3年,我都快把之前的积蓄给用完了。现在通过各级单位的帮扶,村上家家户户都通了硬化路,住房和生活得到改善”。
“一个工作日的上午,我在村里检查卫生时接到了电话,通知我参加面试。”田治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满是兴奋。
在屏山县参考的6人中,田治华的综合成绩排名第一。在经历考试、考察、公示、选举、任前谈话等程序后,田治华走上了新的岗位。
选得好更要用得好
随着9名农民工干部的上任,如何用好这批人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目前,宜宾市正在研究农民工干部的培训和后续管理培养办法,让他们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干部的转变。
笔试成绩全市第一的叙州区柏溪街道新联村村支书徐宗银,上任该区双龙镇副镇长后,已经开始发挥特长,马不停蹄地到叙州区发改局、农业局对接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引进肉牛养殖产业。这对徐宗银来说是轻车熟路。当村干部的7年间,徐宗银作为村集体致富创收的带头人,曾多次组织人才外出参观学习,鼓励回乡创业,成功撬动社会资本2000万余元,被村民称为“点子书记”。
“做农村工作就是要把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跟做政府工作有相通的地方,得把下属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最大合力。”徐宗银说。
选得好更要用得好,陈其均深知,等待他们这批农民工干部的,将是更全面的检验与更棘手的挑战。(《解放日报》)
当村干部8年,陈其均原以为事业已经到了天花板。再往上升,没指望了。但一场人事制度的创新,让他走上了副科级领导岗位。
不拘一格选人才
作为四川省劳务输出输入大市,宜宾市农民工转移就业常年保持在160万左右。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人才匮乏,同时还带来了农村基层干部难选能人的问题。
“部分农民工既具有专业技能,也有创业经验和管理能力,但传统的人才选拔机制使他们在学历和年龄上不具备竞争条件,甚至达不到‘准入门槛’,这很可惜。”宜宾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未未说。
在外界看来,农民工与乡镇领导干部八竿子打不着,能否在两者间架上“立交桥”,打通农民工参与政治的渠道,成为宜宾市创新农民工党建工程思考的重点。
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今年以来,宜宾市不仅专门从农民工群体中定向招聘35名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面向优秀返乡农民工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
对于陈其均等人来说,一个“转变身份”的机会悄然而至。4月23日,宜宾市委组织部发布公告,面向优秀农民工公开选拔10名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与公务员考试相比,这次考试降低了年龄门槛,不作专业限制,限定了农村户籍和外出务工时间。
据了解,作为一项创新举措,这样的方式在宜宾市尚属首次,在四川省也并不多见。
“让这些缺乏体制经验的人进体制,干不好工作咋办?”“规定‘外出务工不少于1年’,又要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农民工’是不是一个噱头?”“年龄在40岁以下,学历要求大专以上,还要求农村户籍,有多少人符合条件?”……公告发布之初,引发了诸如此类的质疑。
事实上,这项举措并非“拍脑袋”决定的。宜宾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周功林介绍,这项工作的开展,是多方政策研判、征求意见的结果。从区县层面来看,早在今年3月,宜宾各区县就已经对辖区内符合报考条件的人数进行了摸底。市里通过各区县的摸底预判,结合考录名额,最终确定每个区县拿出1个副科级领导岗位进行招录。
160万农民工有了“盼头”
这意味着,一个有农民工经历的村党组织书记,有可能进入干部序列,还能直升副科级岗位。用当地基层干部的话来说,“这让宜宾市的160万农民工有了‘盼头’”。在宜宾市委组织部发出公告后,全市报考者达100多人,经严格审核,83人进入笔试,最终选拔出了9名优秀农民工。
在本次参考的农民工中,陈其均算比较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在任村干部的8年里,陳其均当过文书,做过计生专员,又被抽调到乡镇的扶贫办、经发办、征地拆迁办工作过。靠着平时积累,他在筠连县同批参考的8人中拔得头筹。
与陈其均不同,整场考试下来,屏山县大乘镇大田村的90后村支书田治华并没有太大把握。他说:“当时就是抱着搏一搏的心态。毕竟不会公文写作,更谈不上什么答题技巧。”
在福建某部退伍后,田治华留在了当地工作。一次回乡,他发现村子与几年前并无二致。为改变村子的状况,田治华决定留下来当村支书,“这是一种家乡情结吧。当村支书的3年,我都快把之前的积蓄给用完了。现在通过各级单位的帮扶,村上家家户户都通了硬化路,住房和生活得到改善”。
“一个工作日的上午,我在村里检查卫生时接到了电话,通知我参加面试。”田治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满是兴奋。
在屏山县参考的6人中,田治华的综合成绩排名第一。在经历考试、考察、公示、选举、任前谈话等程序后,田治华走上了新的岗位。
选得好更要用得好
随着9名农民工干部的上任,如何用好这批人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目前,宜宾市正在研究农民工干部的培训和后续管理培养办法,让他们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干部的转变。
笔试成绩全市第一的叙州区柏溪街道新联村村支书徐宗银,上任该区双龙镇副镇长后,已经开始发挥特长,马不停蹄地到叙州区发改局、农业局对接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引进肉牛养殖产业。这对徐宗银来说是轻车熟路。当村干部的7年间,徐宗银作为村集体致富创收的带头人,曾多次组织人才外出参观学习,鼓励回乡创业,成功撬动社会资本2000万余元,被村民称为“点子书记”。
“做农村工作就是要把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跟做政府工作有相通的地方,得把下属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最大合力。”徐宗银说。
选得好更要用得好,陈其均深知,等待他们这批农民工干部的,将是更全面的检验与更棘手的挑战。(《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