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问题的背后是社会层级结构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能否认,确有不少问题与体制有关。然而,有比体制与人更为深层的原因,那就是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应把体制问题进一步深入到传统社会层级结构问题上来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近30年的历程。其中既有让世人震惊的成就,它使我们对改革开放满怀信心,也有让国人警惕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分析成就的原因,寻求“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味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为体制问题就是为“人”推卸责任
  
  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确实暴露出不少问题。每当人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大都从体制上找原因,几乎得了体制依赖症。不能否认,确有不少问题与体制有关。然而我的观点是:体制是由人来设计、建立、运作、评价和改造的,人是设计、建立、运作、评价和改造体制的主体,人是什么样的,体制就是什么样的,今天的某些体制堡垒难以攻破,原因之一就是这种体制的某些既得利益者固守这种体制,这里,体制问题实质上是人的问题,一味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为体制问题就是为“人”推卸责任;体制形成之后,会反过来影响在这种体制中活动的人,体制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是什么样的,体制问题不解决,人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这里,人的问题又是体制问题,所以,体制与人是互动、互生关系;有比体制与人更为深层的原因,那就是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决定体制,体制决定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当然人们的行为与观念反过来又会影响体制与社会层级结构;因而,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即不应只在制度和体制决定论上停止不前,应把体制问题进一步深入到传统社会层级结构问题上来;在当代中国,有许多根本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去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从深层来讲都与传统社会层级结构有关。
  
  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特征
  
  社会层级结构,原指在传统社会的政治国家领域中依据权力至上与权力大小形成的权力层级结构,后延伸为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根据人和人间之权力大小、地位高低而建立的层级关系结构。因而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层级、地位层级和身份层级。
  在中国农业社会,每个个体的人的力量是相当有限与脆弱的,他要生存,就必须依附于一个共同体,也必须让度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转让给共同体。这种共同体需要通过运用公共权力并集中各种资源进行管理,需要个体服从统一管制。这种强调集权、集中与统一、服从以及权力管制必须通过一种社会结构及其权力运作体制来体现,这就逐渐形成了权力至上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
  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整个社会不同程度上采取的主要是以权力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逐级管制的权力运作体制。一切资源相对容易向上聚集,一切指令相对容易向下贯彻,自上而下传达上层指令相对通畅,自下而上反映底层意见会相对遇到某种阻力。
  其次,在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上并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层级。中国社会与现代西方社会都存在着层级,但存在的结构、方式不同。在现代西方社会,在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领域无层级结构,政府权力运作领域存在着层级。
  在中国传统社会,基本上是政府之外无市场、无公民社会;传统政府权力属于金字塔式的权力层级结构。这种层级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权力至上、等级身份、管制约束和人格依附,意味着对某种权力制衡不力。
  第三,这种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具有以下特征:个人权利服从权力;身份挤压能力;权力高于规则;重服从轻自主、重管制轻服务;一元主导排斥多样个性。
  虽然我们不断改造这种社会层级结构,但许多理念与政策不同程度上依然是通过这种社会层级结构运作的。各个领域不同程度上存在的社会层级结构具有消极影响:一些先进的理念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一旦通过这种社会结构来运作,不同程度上会遇到阻力。
  
  社会层级结构是分析解释当代中国存在的根本问题的一种理论框架
  
  社会层级结构是分析解释当代中国存在的根本问题的一种理论框架。为什么会造成一些权力的市场化?因为在现存的社会层级结构中,政府的权力具有管制作用,权力依然是至高无上的,这种权力不仅掌管着许多资源,许多资源都要靠权力来配置与管制,而且还要占有许多资源。现在许多地方实行的仍然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根本原因之一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显然与依附性人格有余而主体性人格、创造性人格不足有关,后者又与权力至上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过于对人进行管制、而不大注重对人的解放与开发有关。
  能力恐慌,说到底,与权力高于能力有关,权本位的价值观容易助长那种排斥“人力”服从“天命”的“前定论”、“给定论”和“命定论”,导致民族创新能力不发达。政府职能缺位、越位,仍然与权力至上的政府权力运作体制有关,这种体制往往固守权力,注重对资源的控制与占有,反而不注重供给与服务,也就是说它重管制轻治理、重私人特权轻公共服务。
  本来,在市场经济领域,主要靠“看不见的手”来追求效率,政府的职能主要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的各种环境,然而一些政府官员却使权力市场化了,这叫做“越位”;本来,在社会公共领域,政府既要追求公平,又要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然而一些政府部门及官员却以权谋私,对逐渐拉开的贫富差距调节不力,服务不到位,没有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这叫做“缺位”。公民社会不成熟,也与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有关,这种传统社会层级结构使民众过于依附与服从于政府权力而缺乏平等独立的人格、创造个性和参与精神,也往往使一些个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存在着社会不公平且不和谐的现象,其根本原因与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有关。权力至上的社会层级结构一定意义上会导致权力的市场化,权力的市场化必然导致公正理念的缺失,公正理念的缺失必然引起分配秩序的混乱,分配秩序的混乱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这种利益冲突必然产生社会分化,进而必然产生许多社会不和谐现象。
  
  构建相互制衡的分权型社会结构
  
  正因为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所以必须改造它。广大人民群众是改造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主体,但就当今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与复杂问题而言,中国共产党人是改造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主要主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努力从许多方面入手逐步改造这种社会层级结构,取得了可喜成绩。对此我们应充分肯定并满怀信心。当今的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在不断超越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的进程中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当今中国问题存在的世俗基础,更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改造这种社会层级结构的勇气和能力。
  改造社会层级结构,就是把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转变为由市场、政府和公民社会构成的三维制衡的社会结构;把注重上下纵向权力控制、但对权力缺乏制衡的集权型社会结构,转变成注重市场、政府和公民社会三种力量横向沟通、相互制衡的分权型社会结构;把政府权力一种力量分化为市场、政府和公民社会三种相辅相成的力量。这种三维制衡的社会结构是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学术委员会主任)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对象。中国的发展也使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将目光转向中国。外国学者如何看待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可以给国内读者提供新视角。  4月11日—25日,《人民论坛》杂志社与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在清华校园共同主办了“欧美学者看中国系列报告会”。报告会主讲人为英国牛津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彭轲(FrankPieke)教授和牛津大学知名
期刊
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民主问题着手,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已经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所谓民主发展模式,就是指在实现和发展民主的进程中,由于采用的途径、方式以及建立的民主制度与别人不同,从而具备了一套系统的、稳定的鲜明特色。  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模式包含哪些特点呢?概括地说,主要有5个方面的特色:    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期刊
编者按:近期,媒体盛传三株药业集团董事长吴炳新忙着二次创业,准备驾驶“三株”这艘巨轮重新起航。三株用3年时间把一个保健品从零做到了80亿元,在随后一两年的时间里,销售额又从80亿元跌落到了一两亿元,到底是什么让它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变化?1994年,吴炳新创办三株实业有限公司并任总裁,这位堪称营销界的奇人,在历经沉浮后又有怎样的思考?本刊分两期隆重推出他的潜心之作——    在日常工作中,往往涉及到
期刊
青年人的休闲模式  ——上网、“充电”    生活与工作的紧张、忙碌是现代社会良性运转的主要标志之一。调查显示,在4491个有效样本中有11.8%的人感觉非常忙,35.6%的人感觉比较忙,34.9%的人感觉一般,9.7%的人感觉不该忙,8%的人感觉不忙。从累积百分比可以看出,只有17.7%的人觉得自己不忙。  尽管生活与工作忙碌,休闲生活的多元化趋势已逐渐明显。我们将休闲活动划分为娱乐性休闲、学习
期刊
编者按:从表面看来,关于房价的各种争论表明房地产健康论大势已去,到了分摊房地产市场不健康的责任之时,这时官员、学者、开发商开始各说各话、大起争执也在情理之中。而“口水战”的背后已经不是房价的问题了,而是利益难以均衡和利益博弈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了。所以本期选题,我们将涉及的利益主体一一从幕后请到台前,探究一下房价争论背后的“秘密”。    百姓:  房地产行业进入“滥言时代”  李瑜(江苏省某县一退休
期刊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共同享有”体现了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实现共同建设的目的和结果;“共同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实现共同享有的前提和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共享共建、互动双赢的辩证运动进一步落实,必将使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人民更加团结,社会更加和谐。衡水市只有
期刊
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历程    人民论坛:过去,乡镇卫生院是中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枢纽,那么,能否谈谈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历程,它对促进农民的健康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王禄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其中乡镇卫生院一直被作为建设重点。  20世纪60至70年代,毛泽东“6·26”指示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全国由此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卫生院建设,虽
期刊
我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不是对社会主义的放弃  现实中的诸多矛盾更主要的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致,并非所谓的市场机制“缺陷”    就如何正确认识体制问题,本刊近日采访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博导、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    正确认识体制转轨期的问题    人民论坛:针对发展中存在和积累的矛盾,有部分人动辄把问题归咎
期刊
中国人的生活满意度为44.9%    我们设置了一个有关中国人生活满意度的问题,试图观察中国人对具体生活状况的“综合判断”。在4503个有效样本中,对生活比较满意的最多,占有效样本的38.4%,其次是“一般”占有效样本的37.1%。从累积有效百分比来看,有44.9%的人认为满意;有55.1%的人表示一般和不满意(如图1)。由此可以发现,中国人对目前的生活状态不是非常满意。    进一步考察了各种不
期刊
生活质量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指标,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涉及的内容几乎都是客观层面的。进入60年代以后,主观层面的内容在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开始受到重视。其中以测量个体维度主观层面的生活满意度或幸福感的指标研究,在当时美国兴起的“社会指标运动”中出现。此后,“主观幸福感”等较具代表性的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在生活质量研究和测量中日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活质量问题又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
期刊